犁汉
繁体版

第六百零九章:斯军

    王柔这些日子很忙。

    前些日子太原的丁原和裴晔就以并州刺史和太原太守的名义,请王柔率领护匈奴中郎将部南下救援太原。

    但王柔只是将这些情真意切的传书看了一样,就丢在案牍上不管了。

    因为在制度上,护匈奴中郎将是独立于并州的系统,所以即便是并州刺史丁原都无令要求其发兵的。

    但后面,董卓以关西朝廷的名义去檄王柔,让其发兵助丁原,却依旧不得行。

    为何?

    这倒不是王柔已经跋扈骄狂如此了,连朝廷的调令都不听了,而是他确实抽不出身。

    作为北疆最重要的大吏之一,护匈奴中郎将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督、管理乃至控制南匈奴。

    南匈奴内迁近二百年了,几似为汉室外藩。而这个过程中,汉室也对南匈奴所在的这片地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

    护匈奴中郎将幕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构。

    本来护匈奴中郎将幕府一开始还只是一个监督性质的空架子机构,但随着机构的日益完备,护匈奴中郎将开始渐渐对南匈奴有理民之权。

    当然,这种对牧民治理之权的争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护匈奴中郎将为代表的汉室和南匈奴单于及各部贵族围绕这个斗争了百余年。

    在一开始,南匈奴刚刚托庇于汉室羽翼的时候,他的实力弱,又需要汉室的保护,所以大单于的权力也不强。

    但随着北匈奴崩溃,南匈奴开始在政治、人力、物力上取得空前优势。那个时候南匈奴几有四十万人,控弦之士十万,成为了汉室之外,在北疆最强的势力。

    当时南匈奴想继承原先匈奴帝国的势力,要南北混合,并为一国,但汉室并不同意。

    双方的矛盾渐生,之后南匈奴数次作乱,皆被汉室镇压。

    也正是数次对南匈奴的平叛战,使得他们再不能像前汉时的匈奴或者此前北匈奴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了,只能为汉室的藩属。

    至此,护匈奴中郎将幕府正式参与对美稷一带的十万南匈奴部落的管理。

    汉室对南匈奴采取的是二元管理。也就是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部落组织,其部落民又受汉室护匈中郎将的条线管理。

    如牧民部落之间发生刑事案件,这个本该属于部落酋帅的审理权,现在就由幕府掌管。

    只是不同人,依据的法律是不同的。如治下的汉人犯法,就以《春秋》决狱,如果是匈奴人犯法,那就按照部落的传统习俗处罚。

    但有一种情况是特殊的,那就是匈奴人进入军队后,那就会按照汉法来执行。因为汉室酷爱用南匈奴兵外战,而为了统一管理,皆行汉法。其军法包括:

    “派令出兵规避的,出征将禁马骑瘦的,出征不得军令先回的,营宿期间放牧、围猎的,友军有事侵而不率所属甲兵救援的,都要受到罚牲处分。”

    后面在用南匈奴兵参与境内作战的时候,又增添了几条:

    “出征遗失战马的,擅以甲胄弓矢兵器卖与地方的,遇敌逡巡不前的,妄杀平民的,虐待俘获人的,果纵兵抢掠、指良民为贱、妄行杀戮的,皆从重。”

    可以说,南匈奴被汉室管理的严严实实的。

    这些人自然有反抗,但每一次反抗的结果都是失败,然后就是一轮更激烈的控制。

    这个过程中,护匈奴中郎将还全面掌握了南匈奴的经济。

    至现在,南匈奴的一切衣食等物,大半是内地输送的。如美稷一带,常年都有数万商旅逗留,皆属太原各豪势之家。

    这些人带来了盐巴、锦绣,带走了南匈奴的牛羊皮毛,巨大的商贸往来,使得美稷城成为了一座草原上的明珠。

    只是现在这座草原上的明珠蒙上了一层血色。而这也是王柔无暇抽兵南下的原因。

    原来,现在的匈奴单于羌渠有点压不住下面的休屠各胡了。

    而这事的起因就和泰山军南下有关。

    休屠各胡是匈奴传统王族之一,原先一直在云中一带放牧的,其中不少部落就在雁北地区。在此前代北草原大乱的时候,休屠各胡损失不小。

    后面泰山军来了后,很快就拿下平城,而留在附近的休屠各胡知道泰山军实力强劲,所以撤离了这片草场。

    之后,泰山军拿下雁门关,迅速杀入汉人的盆地区,这些休屠各胡就知道不好了。

    因为按照过往汉人的传统,这个时候一定会征发他们匈奴人。但休屠各部已经被泰山军的战力吓到了,之前发生的一个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恐泰症”。

    那就是实力崛起为地区小霸的拓跋部就不声不响的被泰山军给灭了。你让他们怎么敢去招惹泰山军。

    而果不其然,很快并州那边传书护匈奴中郎将请发援兵的消息传开了。

    这下子休屠各胡坐不住了。他们开始鼓噪串联不少部落,开始反对出兵。

    其实南匈奴王庭下的各部对于汉室,尤其是护匈奴中郎将幕府的矛盾是很深的。

    这事说来也是他们的冤案了。

    大概十年前,新单于屠特若尸逐随中郎将臧旻出雁门击鲜卑檀石槐,之后大败而回,单于也死在了那年。

    之后他的儿子呼徵就单于,但是第二年其人因为与中郎将张修不和,竟然被张修擅自杀了。

    这下子可就冤了。要知道别说是一个大单于了,就是一个千石的县令,都没有擅自杀的。再加上,呼徵的父亲还是为了汉室而死的,父亲为了汉室流血卖命,最后儿子还被杀了。

    你说这冤不冤?

    所以汉室当时也意识到问题大了,赶紧槛车押张修回朝,处死抵罪。

    但匈奴人的这仇,这屈辱就这样埋下了。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这个单于羌渠不是匈奴人推举出来的,而是当年张修杀了呼徵后扶立的。

    甚至在呼徵死后,汉人也没有按照过往的传统,确定新单于的合法身份。

    南匈奴作为汉室的藩属,老单于死,新单于立,都需要中郎将将兵赴吊,祭以酒米,分兵卫护之。

    然后由上使玺书镇慰新单于,拜授玺绶,遗冠帻,绛单衣三袭,童子佩刀、绲带各一,再赐缯四千匹,令赏赐诸王、骨都侯以下。

    可以说,这一套流程下来,单于才得到汉室和匈奴各部的认可。

    但现在这个羌渠却没有走这套流程,所以他虽然为单于,但不少部落是不认的。

    休屠各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串联各部。如匈奴四贵种中,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皆反对出兵。

    这四部都是常年与单于通婚的后族,在匈奴内部的威望很深。

    所以当这些人一齐反对出兵的时候,压力给到了单于羌渠的头上。而羌渠扛不住这个,将压力给到了王柔。

    此时的王柔就在头疼这件事。

    王柔实际上也非常想救援太原,不说皇帝都手诏他去救了,就是个人原因他也要救太原。

    他自己就是太原郡人,他的族人、桑梓都在那里,他怎能坐观?

    但他又明白,现在南匈奴人群情汹涌也不是假的,这个时候如果硬逼着这些人出兵,一场大乱就在眼前。

    为了这个,王柔可是愁坏了,原先他是晏然若神仙人的儒将,现在却面色黧黑,须发斑白,脸上肉眼可见的憔悴。

    他现在的想法是,如果匈奴人真的不调动不了,他就只能动用幕府的三千骑兵了,这是将幕府上下将、吏、士、仆从、附庸一并算起来的。

    但这点兵力根本解决不了困局,之前度辽将军盖勋不也是带了三千骑走,然后呢?现在已经死在了雁门关下了。

    王柔不想这么死,他少时就有大志,总角之年就和自己的弟弟王泽一道去拜访同郡的大名士郭泰,郭泰言自己日后会官运亨通,会青云直上,一帆风顺。

    所以和王允一样,他也是受郭泰的提携而有了名声。但他和王允又不同,那就是他家世比王允好,在王允要作为排头去硬碰宦官集团的时候,他王柔已经顺利孝廉为郎了。

    之后他为郎三年,外放三年,回朝侍中三年,之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他受命为北疆九原太守。

    此后多年,其人戎马生涯,衣染征尘,手里的血越来越厚,官也越做越大,其人的气度也世故圆滑。

    可以说,每个接触过王柔的人都会感叹,王叔优此人,遇事不骄不躁,深谋远虑,为公器宰辅之才。

    也正是其文武才干如此,他在北疆这些人很是笼络了一批猛将为其效力。

    但现在局面到这个地步,他决定玩一些手段。

    在护匈奴中郎将幕府,他静静的对几个武人吩咐:

    “你们都准备好,等匈奴王庭的那些人到了,我举杯为号,你们就冲出杀了那些人。”

    是的,王柔已经决定武力诱杀那些休屠各胡、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这些反对出兵的人了。

    既然你们怎么说都不听,那只能消灭你们。这匈奴兵他王柔是裹挟定了。

    甚至他已经做好打算,如果那羌渠单于不配合,就索性连他一起杀了。反正这样的单于,他随手就能再立一个。

    下定决心后,王柔还专门扶了鸾占卜了一下凶吉,结果是上上。于是他再无犹豫,就这样干。

    现在他已经传给这些人,让他们来幕府接受他的调节,等到这些人进来,就送他们走。

    阴暗的精舍里,王柔的面容上阴狠且决绝,再没有此前那个雍容和蔼的样子了。

    就在这个时候,幕府外面一阵喧哗,突然一些幕僚慌忙奔内,大呼:

    “郎将,休屠各胡反了。”

    王柔一惊:

    “什么?”

    一时间,幕府内乱做一团,各自惊呼。

    鸿门宴成了乱兵宴。

    太武二年,十月,休屠各胡叛,杀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又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

    羌渠单于之子右贤王於扶罗继立为单于,休屠各胡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相互攻伐。

    於扶罗大败,携其部众数千骑南下楼烦关,投靠并州军。

    本来他是想让丁原扶植他重新杀回去,但此刻的丁原已经再也顾不上这个落魄单于了。

    因为阳曲沂口的大战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

    ……

    十月二十日,沂口关外,泰山军大营。

    帐内牛烛星火,一支马鞭重重的点在舆图上的沂口二字。

    随后泰山军的先锋主将徐晃环视在场诸将,闷声道:

    “在座的诸君都是沙场的猛将,不知道随王上打过多少硬仗,血仗,所以我从不怀疑各位的勇气,也不怀疑这沂口隘最终必然会被我们拿下。但我要说,这一次,我不论你们用何手段,也不问你们伤亡,我只要沂口关。”

    帐内诸将齐齐唱喏,就要按照预定的调度开始夜攻沂口关。

    却在这时,帐外传来急呼:

    “校尉,王上的使者来了。”

    徐晃深吸一口气,连忙带着众将出帐迎接,却见使者正是泰山军的横撞队将韩浩。

    此人因在镇兵系统的出色战功,最近拔擢到了横撞系统做了队将。他来的时候,旁边还带着一个年轻的山夫。

    之后韩浩和徐晃密议了一阵,等徐晃再出来时,他对众将道:

    “原计划不变,咱们夜攻沂口隘。”

    早就等得焦急的众将齐齐唱喏,随后鱼贯出营。

    就这样大战爆发。

    ……

    沂口关下,灯火通明,泰山军一上来就是猛攻。

    而出人意料的是,此关汉军竟然打得非常顽强。一个时辰内,泰山军就发动了三次猛攻,但皆被关上的汉军击溃。

    因为关前道路陡峭,泰山军大部分的攻城器械压根用不上,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扛着云梯,冒着箭矢,拼命蚁附。

    而关上的汉军居高临下,用巨石猛砸,用撞竿撞云梯,下面一阵哀嚎,云梯撞倒,梯架散裂,尘土飞扬。

    但黑夜给所有都上了保护色,所有人热血上头,不管不顾,一时关上下血肉横飞,惨烈程度为泰山军入并州以来最甚。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泰山军攀附上关防,和汉军短兵相接。这个时候守在第一道关墙的守将荀翎心神摇曳,自觉第一道防御已经守不住了,就准备撤到后面。

    就在这时,一面军旗从后方的山上直冲而下,直接就冲到了荀翎的面前。

    然后在荀翎还没来得及解释的时候,寒光一闪,他的头颅就飞了出去。

    众人骇然,因为杀人者就是关长荀成,而他也是荀翎的亲叔叔。

    众吏士看了一眼血色糊脸的荀成,什么也没有说,提着刀又杀了回去。

    片刻后,关外的泰山军响起了鸣金。

    泰山军首攻隘口,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