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战斗番,何时能落到我头上
繁体版

第13章 真的假不了

    却说齐父齐母回到家后没有和齐衡多说,回来后两个人就各自出门,弄得齐衡想和他们聊聊约定的婚事都来不及。

    这两个一个是去自己好友那里问问,自己这儿子考试是怎么回事。

    另一个则是直接去了娘家那里,也是问问自己这儿子是什么情况,毕竟那几次拿着齐衡文章问询知名大儒时都反复确认了三甲都难,怎么一下就成了一甲的有力竞争者了。

    要知道他们这些勋贵虽然有钱有权,但这个还是要另说的,有钱是真的,但这个权实际上是没有的。

    开国勋贵门大都掌握着兵权,但现在朝廷是一个文官朝廷。

    要知道打天下用武人,治天下靠文人。宋朝绵延百多年,国家无仗可打,早就过了武人当权的时代。

    现在想办什么事,他们这些勋贵之间找不到门路的话,大多还是得去求那些文官办事,但偏偏勋贵子弟锦衣玉食,难有苦读成才的,一考试就都成了垫底。

    导致他们只能干看着手里用不着的兵权,可想要抓住行政大权,却一点也靠不上。即使培养出来一早看中的秀才,秀才中了进士,做了官,没几年也就羽翼渐丰,与勋贵们渐行渐远。

    所以很多勋贵都想培养出自己家里的读书种子,那么就可以手握权势,而不是靠着勋贵的名声去找权势。

    这样看的话,赵宁这个会试第三名所代表的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历来和齐国公府交好的英国公府,还有那些侯爵府,伯爵府,都希望勋贵集团里面出一个能掌权的一品大员。自家人才好说话啊,勋贵集团的利益在朝堂上有了代言人,以后有什么好事都能多分一杯羹了。

    这就让齐父齐母不得不上心,连忙四处走动。

    一直到晚上很晚,赵宁才用过人的听力听到这两人回府的声音。

    齐父几经周转直接见到了改赵宁试卷的两位考官。

    诗赋,经义,论,策这四个方向有四个人做判卷的主判,齐国公就见到了俩,还和他们认真咨询了一番。这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天纵之才,若不是论和策里的很多东西他们摸不准,第一名都当得的。

    而齐母更是离谱,齐母的父亲是襄阳侯,听着侯爵还不如国公,但襄阳侯是当今圣上的最心腹之臣,参政议政话语权非常高,因为亲近,由此还收了齐母做义女,赐了郡主的名号。

    齐母找到了父亲,说了这些事,也惊住了老襄阳侯,找到了主管科举的一把手礼部尚书赵大人,确定了那第三名的确就是齐衡的卷子,糊名对正绝无问题,已经找人确认过了。

    而且礼部尚书还对齐母恭贺一番,说是齐家小公爷诗赋传神,还当场将他的诗词背了出来。

    又说经义正宗,有大儒之风骨,最后说了策和论两项见识卓绝,超出见解,反而不好决定。

    所以这才让出了两个确保没有问题的名额。而且还说了以他对陛下偏好的了解,若是没有什么意外,一甲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应有一席。

    着实把襄阳侯还有齐母惊住了,齐母和老父亲说了些话,天也黑了,就回了齐国公府。

    两人回府互相对了各自的信息,总算是接受了自己孩子是状元之才的事实,一夜激动的睡不着,时不时聊一下,尽是唏嘘。

    第二天赵宁总算见到了父母。也不管他们的夸赞,直言问齐母可还记得会试前的约定,当时齐父也在场,今天必须得定下来。

    虽然齐母做过约定,但是她如今有了可能拿到一甲的儿子,又怎么会同意五品“小官”的庶女做自己的儿媳。她恨不得给齐衡找一个公主才能解气。

    毕竟之前很多人都说自己孩儿是中人之姿,不堪大用来着。

    所以齐母用出拿捏齐父的那个劲儿,讲道理、用霸权甚至最后都开始示弱了,多番操作,还是没有改了齐衡的初心。

    赵宁最后总算停息了这场让齐父目瞪狗呆的交战。

    赵宁只说,如果在殿试前,母亲还未向盛家下正妻聘礼,自己未能和盛家的盛明兰确定关系的话,这殿试自己绝不会去。无论是名落孙山还是更严重的冒犯圣家他都不管。

    齐母气的要给家法,赵宁也是爽快,外衣一脱,祠堂一跪,等着你们打。

    齐父看不下去,说了好话,就说自己孩子从小到大没有逆反过我们,事事顺我们心意,就只做了两次争执,还都是因为这个盛明兰,可见衡儿是动了真心,难以更改了。不如就顺了他的意,如此下去只怕年轻人不知轻重,做出让两人后悔的事。

    总算是把这个事拿下了。

    赵宁给齐父眨了个眼,使了个还得是你的表情,逗得齐父憋着笑。

    随后赵宁赶紧用了一招百分百生效的卖萌耍宝,把齐母的心气给捋顺了,这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