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白骨精
繁体版

第二百一十六章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

    眼里,倒飞下来,落在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

    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

    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

    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

    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

    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

    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

    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通过六次的变化海东青对鹅、乌凤对黄鹰、丹凤对白鹤、饿虎对香獐、狻猊对大豹、赖象对人熊、从飞禽到走兽、从温顺到凶恶,体现的是变化之相层出不穷,变化之术炉火纯青。

    这样的描写与第六回中孙悟空斗法二郎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孙悟空也是经过六次变化,变成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老鸨及土地庙来逃避二郎神的追捕。

    “六”在古代中也颇有深义,六为三之倍数,三六九在古代数目中有多数多次之含义。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4,战国策“鲁仲连辞让者三”,“三”为有限之极,又为无限之始,乃万物生化之关键。78中文首发78zw.m.78zw.

    由此也更证实了牛魔王有着多般变化的神通。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二人斗法的描写中,牛魔王始终是逃避应对的一方,对于孙悟空的高超本领只能显示出招架之力。

    可以也是由于善必胜恶的必然规律,牛魔王在与孙悟空的斗法变身中成为了必败的一方。

    原身斗法阶段是牛魔王更为被动的阶段。

    十分特殊的是,在西游记中多数妖魔在招架不住化成原身之时,多被直接打死或者被马上收服。

    但牛魔王在众多兵将的围捕中,化成原身,依然大施法力,极力脱身。

    由此推论,他是集地之灵,修炼多年而有着非比寻常的强大实力的魔王。

    在对他变身的描绘中,先是突出了其外形上的煞气鄙人、强壮无比。

    文中影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龋

    连头至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

    其次,他是靠着两只硬角,一条硬尾进行群击,虽不如人形灵活,但强调的是力大无穷,正应了“大力王”这一名号。

    牛魔王的兵器和法术均属上等,但他以力为本,因此在运用混铁棒时能更好的发挥强大的力量,能与孙悟空和猪八戒一夜相较不下。

    斗法阶段以一敌众就显得比较被动,最终只能以原身来抵抗,用的也是最原始的冲击之力。

    由此,牛魔王称大力之王,可以是不枉此名的。

    最后他寡不敌众,在哪吒太子用斩妖剑斩下十多个头颅后方才降服。

    从多个头颅被斩,显示出原身的斗法体现的是最原始之力,暗示出了牛魔王的多命之身。

    最终牛魔王的慈法力法术也让他令仙界刮目相看,在佛祖的点化下归于正道。

    至于场景设置的作用的话。

    像是西游记中崖洞岭壁、江海湖泊,可谓是五光十分、奇态万分。

    无论神仙还是妖魔都有其固定的驻地,这些场景也都是和他们的身份相对应。

    神仙之地,自然云雾缭绕,仙树奇花遍布;妖魔之地,则多是穷山恶水,陡壁峭岩。

    但关于牛魔王的活动场景,可以用虚与实的角度更加清晰的看出它们的作用与意义。

    这里所谓的实虚,是指人物是否真实出现,也就是牛魔王有没有真实的现身此场景,不是由孙悟空变化伪装。

    西游记中有提及牛魔王的场景,有花果山、枯松涧、火云洞、火焰山、芭蕉洞、积雪山、摩云洞、乱石山和碧波潭。

    比如以下是根据牛魔王在西游记中诸多场景的出现先后,进行的一个实虚场景的分类。

    实:花果山结拜兄弟虚:火云洞猴王伪父

    摩云洞妾诉苦

    积雪山大斗猴王

    碧波潭聚会龙精

    芭蕉洞山妻诉苦

    火焰山骗回宝扇

    火焰山勇斗被降

    碧波潭猴王偷兽芭蕉洞猴王骗扇

    由此来看,实虚场景就显得清楚可见。

    在这些场景中,实场景包括花果山、摩云洞、芭蕉洞、碧波潭、火焰山;虚场景则包括枯松涧、火云洞、芭蕉洞和碧波潭;其中芭蕉洞和碧波潭则是实虚兼具。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场景的转换来观察牛魔王的特性。

    在实场景中,花果山、碧波潭、摩云洞和芭蕉洞是牛魔王亲情体现的场景,积雪山和火焰山这两个大场景则是牛魔王与众神比法斗武的场景。

    由此可以看出,牛魔王在不同的场景中显现出不同的角色特征,而这又与孙悟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猴王两次伪装,在三个场景中以牛魔王的姿态出现,最终在众仙家的合力之下降服魔王。

    牛魔王与孙悟空,在虚实的场景转换之中,不断形成新矛盾,两者斗智斗勇,这也最终使牛魔王大显身手,勇猛抗敌而达到故事的高潮,最终推进故事发展结局。

    还有像是牛魔王“至尊”论。

    总的来,西游记中对牛魔王的描写有着纵线贯穿、正面描摹、由浅入深的特点,牛魔王在西游记的众多妖魔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妖中之魔,魔中之异。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牛魔王的名号不能被轻略忽视,名号上的不同代表的是门类的不同。

    这也是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系统里分门别类的标志,体现了我国古代神怪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蕴含着佛教思想的深刻意义。

    就名称而论,“怪”、“精”、“魔”是西游记中最多的妖怪门类,黄风怪是属于拥有特殊能力的“怪”;黑熊精、蜘蛛精、蜈蚣精、蝎子精都是动物所变之“精”类。

    牛魔王与前两类相较,名号上十分不同,直接被称为“魔王”。

    名号对于人物而言起到了区别他饶作用,同时所包含的意义也相去甚远,就西游记中的这些妖魔鬼怪的名号就有着区别动物属性,实力强弱的意义。

    第一类为“怪”,俗称就是“妖怪”,多与妖合而统称。

    意为不同之类,众生中无论人鱼鸟兽,异于寻常之物皆为“怪”。

    像是左传“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这样的释义比较笼统。

    “怪”在西游记中所指代的多是长相特殊身世不凡的妖怪,譬如黄风怪、黄袍怪等等,多是属于佛祖及众仙的灵物或者神仙私下凡,并拥有仙家法宝法术的一类妖怪。

    第二类的“精”,中国古代相关作品均提及地万物皆有灵性,吸收地之气而成精。

    周易系辞上影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王充论衡订鬼篇中这样阐述“鬼者,老物精也。

    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之人斜,以上两家其意在指出成精者所修时间之长,王充则进一步指明成精之形态就是人形。

    从西游记来看,黑熊精、蜘蛛精、蜈蚣精、蝎子精都是经过多年修行而成精,从这点而言是符合上述阐释的。

    第三类的“魔”也称“魔王”,印度梵语为魔罗。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即:

    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

    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

    三死本身称为死魔。

    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子魔,又作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

    以上可以看出,佛教对“魔”的概括不仅是修炼后本体形态和能力上的强大,重要的是在于心智上能够使佛法者烦恼心乱,从而对其修行进行阻碍破坏。

    因此,可以从这个方面来体现“魔”在本质上与“妖”和“精”的区别。

    牛魔王属于“魔”这一类,且在众魔王显示出自身的与众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出身和实力上。

    从出身来,他算是由地之灵而生,自身修炼而成魔。

    这点和孙悟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孙悟空的修炼过程是西游记故事的主要脉络,在文中并没有对牛魔王的修炼有相关的直接描写,但却能从侧面描写中进行确认证实。

    孙悟空在未去寻仙之前便与牛魔王结拜,这在第三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犭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这时的牛魔王的“魔王”是与蛟、鹏、狮驼等并称,并没有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在结拜之时孙悟空已是神通广大,同牛魔王的结拜就可以证实牛魔王的本领肯定非比寻常。

    此后孙悟空西取经之路上,磨难重重,经历了大大许多妖魔的恶战,从能力的修炼上来应该进步明显,而牛魔王在孙悟空再次遇见之时,能与之大战数百回合不分伯仲。

    从这点上来推敲,牛魔王的法力并不逊色于任何有着仙佛本源的妖魔,也可以牛魔王是靠自身的修炼而日趋强大。

    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游记中的妖怪名号虽各有不同,但由于文章篇幅之大,人物之多,并且妖魔鬼怪的概念在定义上本就有重合之处。

    譬如在第三十回文本中对黄袍怪的称谓处处不同,有称其为“怪”,如“那公主不知,梳妆方毕,移步前来,只见那怪怒目攒眉,咬牙切齿”。

    又有称其“老怪”,如“老怪道:你还强嘴哩!现拿住一个对头在此,却不是证见?公主道:是谁?老妖道:是唐僧第二个徒弟沙和桑”。

    还有称其“妖精”,如“多官见他生得俊丽,也不敢认他是妖精,他都是些肉眼凡胎,却当做好人”。

    另有称其“妖魔”、“怪物”,如“又选十八个宫娥彩女,吹弹歌舞,劝妖魔饮酒作乐。那怪物独坐上席,左右排列的,都是那艳质娇姿,你看他受用”。78中文电脑端:

    黄袍怪一个人物,却用到了“怪”、“老怪”、“老妖”、“妖魔”、“怪物”这些称谓。

    但这些称谓是作者在旁白中对妖怪的称呼,并不是妖怪的本身名号。一定意义上符合作者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每一个妖魔鬼怪在九九八十一难中都有着不同的法术法力和性情特点,因此他们的名号是固定且带有自身特性的,并不能为他者所并用的。

    如“黑风怪”、“金角大王”、“黄袍怪”才是真正体现他们自身特点的名称,以上的分析均是针对这样的名号来做分类。

    由此来看,牛魔王的“魔王”也是作者认真思量所下名号,与此同时,牛魔王所代表的一类妖怪及妖怪之王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