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6
繁体版

第16章背诵全文

    看着顾立离开的背影。

    李生白有种奇怪的感觉。

    顾立对他足够尊敬,态度谦和有礼。

    与学生的那种距离感也有。

    就是他说话的语气太过平和了。

    平和得就像是在与同辈聊天。

    没有故作大人模样,

    没有故作深沉老练,

    或许他本来的面目就是如此。

    只是之前对他的关注太少。

    顾立回到教室后,将书和信都放进课桌内,旁边的同学虽然好奇,但很快上课铃声响了,且语文老师跟在顾立后面已经进了教室,也就没凑过来问。

    也是顾立太孤僻,同学都摸不清他的脾气,不好开玩笑。

    不然,好歹要抢过来看看。

    因为是自习课,李生白没喊起立,直接开始了上课。

    他也不打开书,笑吟吟地看着下方的学生,开口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没有同学尝试背诵一下?”

    这话仿佛是按下了学生们喉咙的关机键。

    原本还有些喧闹的教室,立刻雅雀无声。

    一个个都乖巧得像鹌鹑似的。

    低着头看着桌面。

    李生白见怪不怪,于是开始点名。

    “顾立,你背一下——”

    顾立没想到,语文老师说话算话,这么快就点他的名了。

    莫不是语文老师还是不信,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认真听讲了?

    这可不能掉链子。

    还好,要他背的是《琵琶行》。

    若是其他的古诗,他或许忘了。

    但《琵琶行》可是出过歌的——

    当时传唱得还挺广。

    顾立有幸听过,还学过。

    不过听老婆说,他那戏腔听起来像是捏着脖子的鸭叫。

    哎,恶语伤人六月寒啊,自此他再也没唱过歌。

    甚至KTV都戒了。

    顾立淡定地站起。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开头几句是背景的交代,白乐天在江头送客。

    顾立没有半点磕巴,见语文老师气定神闲,无动于衷。

    显然这点东西是不够的。

    于是继续背下去。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半夜的,白某和几个大男人,去船上请一个女人喝酒。

    即便搁在现代,哪个好女人敢出来?

    况且还是有夫之妇。

    可不得“千呼万唤”,可不得“半遮面”?

    估计那弹琵琶的妇人是看到了白某的“青衫”,才勉为其难地出来的。

    顾立没去观察语文老师的表情变化,一直还沉醉在自己想象的剧情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某也是不客气,逮着蛤蟆攥出团粉,让人弹了一首又一首。

    江州实在太贫瘠了,没什么娱乐场所,白某很是怀念身在东京的日子。

    顾立没注意到,教室此时已是落针可闻了。

    所有人都仰着脖子看着顾立。

    像是看怪物一样,又像是膜拜与仰视。

    都屏住了呼吸,怕是呼出来的气太大,会打断顾立的背诵。

    顾立见老师点头,心里安定了不少。

    至少,他可以确定语文老师不会向班主任打他小报告了。

    这个时候,学生除了听课、写作业和考试,其他一切行为都可以归为“不务正业”。

    在这落后的穷乡僻壤,想像韩寒和郭某那样,凭借写作文一朝成名的,是做梦都不敢梦的。

    况且,顾立投稿的,不是像《读者》或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正经杂志。

    这《花火》封面看起来就非主流得很,里面的内容,在老师看来,定然是些少年不宜的

    若是家长看了,不仅要没收,还要混合双打。

    听说,语文老师是应届毕业,因为考了“三支一扶”,才来到镇上教学的。

    岁数与他们差别不大,刚从学生转为老师,对学生还是比较理解和宽容的。

    没了心理负担,顾立的口齿变得快速且清晰起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段可以说是本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也由此可见,醉吟先生在音律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也是顾立记得最为清晰的一段,所以背得极快。

    顾立背完,却见老师定定地看着他,嘴巴微张,一副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表情。

    后来他才明白,那是震惊。

    顾立背得太急,见此突然有些不确信了。

    “难不成自己漏掉了一段?”

    低头时,发现同学一个个眼睛都瞪得像铜铃一样,心里更是发虚。

    同桌——

    嗯,指望不上。

    顾立瞥了一眼,珞雪如老僧入定了一般,规规矩矩地坐着,书本还是合上的,动都没动。就是脸色有些红,似乎有些热。

    她实在是穿得太多了些。

    “……秋月白。”

    顾立不确定地重复了一句。

    语文老师却笑着点头:

    “嗯,没背错,继续——”

    顾立闻言这才松了口气,继续把剩余的章节都背诵了。

    直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顾立背完,看向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笑笑,却没让他坐下。

    原本安静的教室也出现了短暂的骚动。

    只听语文老师点头道:“全对!”

    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

    就连语文老师也凑趣地跟着拍。

    这动静,仿佛在安静的学校里扔下了一颗雷,引得隔壁班的老师也走了过来,伸头在窗户边上往里看。

    顾立却一脸懵。

    就这——

    也值得鼓掌?

    还是,他错过了什么?

    要不要跟着一起鼓掌?

    还好,语文老师很快示意同学们停止了掌声。

    笑道:“背诵得不错,就是不太自信。还有没有人来背诵一下——”

    没人应答,语文老师也没再点名。

    “大家要多多向顾立同学学习,做好提前预习。”

    预习?

    顾立猛然想起,这课文,是上午第四节才开始讲的,讲了《琵琶行》的写作背景,讲到“主人忘归客不发”就下课了。

    课文的十分之一不到。

    现在,他竟一字不错地背完了。

    老师,你管这叫预习?

    怪不得所有人都那么奇怪地看自己。

    怪不得要给他鼓掌。

    老师这句话,打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下子打击了一班人。

    就像大师兄说的:在座的各位都是——

    可,顾立真不是有意的。

    背《琵琶行》完全是肌肉记忆。

    在这同样没什么娱乐活动的高中学校,顾立这事怕是要传个一两天了。

    学霸的名头妥妥的要挂两天。

    也就这么点影响力了。

    因为接下来是期中考试。

    “厉害”

    珞雪给顾立传来一张纸条。

    顾立摇摇头。

    这小姑娘不知道是倔,还是就这么点词汇量,夸人,来来回回就这么两个字。

    顾立提起笔,刷刷点点地写下:

    “我也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

    珞雪回道:

    “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看看,怼人就一套套的。

    顾立看着这个纸条,想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去年年底在网络上蹿红。

    凯哥的这个梗是二月份出来的。

    乡下怕是没人知道。

    乡下看的还都是《连城诀》和《水月洞天》,以电视剧为主。

    电影很少。

    也有电影放映员,不过放映的大多是年代片和风月片。

    至于网络上制作的那些视频。

    更是无从知道。

    但珞雪不仅听说了,还会运用。

    说明这对她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莫非她家里有电脑有网?

    智能手机要到2009年才进入国内。

    这时候也只有从电脑上了解网络上的内容。

    就她这性格,是不太可能去网吧的,而且镇上还没网吧。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呦呵——

    没想到啊,同桌竟是个隐藏的富婆啊。

    要不要抱大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