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到了排山坳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元城七少的平民生活续

    (乡村年代传奇小说)

    话说古慕云在从不差钱的古家本就属于不受待见的分支子嗣,但古家也不敢不承认是其古家人的身份,于是只好将其分支打发其去派驻排山坳北边的最高处,那个高处寺庙即高寺自谋生路。虽然自古都有高处不胜寒之说,但因这个高处寺庙实在是太偏僻荒凉,所以来此烧香拜佛之人是少之又少的,也就造成这个寺庙的香火钱收入几乎常年都是没有的。而古慕云这一大家子在这里既要维护自身生计,又要使寺庙长期保持一尘不染,就只能在其周边采些野菜野果及蜂蜜度日了。不过自从古慕云回去后,他才在那山间开启了人工养蜂采收蜂蜜创收之路。这不古慕云也会每隔几天就会再次驾马车而来光顾元城。而他基本不敢在这五谷茶园的门前街摆起蜂蜜卖,毕竟蜂蜜这种东西的价格,不是平民能够消受得起的,所以他只能驾着马车走街串巷去找那些大户人家上当去推销。当然如果当天实在有没推销掉的也不用太着急。毕竟最后还可以放在五谷茶园代卖,五谷茶园时常往来的外地客商多,他这点蜂蜜总之最终还是不愁销路的。反正就是古慕云一大家子靠此谋生度日是完全没什么问题的,至于有无什么大的前途?生逢乱世的当下,对于社会底层的平民,是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的。

    而同样资源受限的还有谢富贵,客观上由于谢银元在元城的逐渐不得势连累了整个谢家,再加上生逢乱世外面世界的仕途也不容易混,于是整个谢家子嗣只能收缩战线在家,先求生存度过眼下艰难的日子再说。但是谢家的种植主业一直只有桃,而这每年只产一次的桃是很难让整个谢家借此生存下去的。不过好在谢家祖传的包粽技艺相当出色,于是只能打破传统两节才有粽子吃的常规,每天都发动家人一起动手,用糯米包些粽子,让富贵用马车拉着去元城五谷茶园的门前老街摆摊售卖。

    由于其售卖价格与米同价,所以谢富贵拉来的粽子,也是时常受大众欢迎的。而谢富贵显现并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的生意。后来他发现有外地才来元城不久的移民人家,种植有一种蓝口白姜,其姜不但白而且一生都鲜嫩无丝,除非第二年你用其作种再种一年,其种姜之丝会变成少有的坚硬无比,据说这种种姜丝,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中药药引。于是谢富贵引其种,然后逐渐尽可能的大规模的种植,期待有一天不但能成为家族基业,更期待有一天这蓝口白姜能成为元城这个小地方的地方名品。当然这是后下,眼下的谢富贵,主要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包粽耙卖粽粑为上。其实粽粑这个东西在非两节时,是并没有多少平民百姓愿意花钱买来吃的,后来没办法为维持暂时的生计,谢富贵价格更便宜用非糯米做的猪儿粑,其生意才逐渐稳定的好起来的。

    要说路子广又见多识广的人,肯定非仁富义莫属了:大家都知道消暑纳凉人们都喜欢用芭蕉叶做的蒲扇扇风降温并驱扇蚊子,但在江浙一带人们早就用纸竹做的折叠扇代替了。纸竹折叠扇相比于传统芭蕉蒲扇,是有许多绝对优势的:首先两者的价格差不多,但美观度两者差了十万八千里远,而且折扇不用了可以随时折叠起来便于携带收藏很有时尚感。所以仁富义的眼光真不错,他一引进时兴这个产业很快就大火了,周边前来采购的客商很快就络绎不绝了。就是其生产的无法完全修复但能正因使用的残次品,有时拿到这五谷茶园门前老街来卖,都是很快立马一抢而空了。

    当然元城八公子此时有人在元城感觉风光无限,同样也有人像星耀那样暂时身处逆境一时感觉难以翻身的。比如其家拥有“棠堰飘香”及五金铸造历史背景的吴画生,此时则只能依靠那个堰塘及其周边,养些鸭鹅,来元城卖些鸭鹅及其所生的蛋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期间他也想过要利用既有资源努力创新,于是他又推出了元城卤鹅卤鸦在这老街售卖。但因其价在当下并不是平民百姓能够消受得起的,所以其创新的元城肉卤生意也是不温不火的活着。当然如果当天上午有没卖掉的,最终肯定只能进了五谷茶园的柜台展示售卖了。

    话说又一天的傍晚时分,五谷茶园来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外地年轻人住店,听口音许多茶客都说它应是江浙一带的人,富临一问人家果然是,他说他是薜怀的弟子,其师傅的师傅是边寿民。因江浙一带现处极度战乱中,他是不得已只身到山城来避难的,他本投靠在山城的天主教会中,但教会说元城真原堂有个天主教办的学堂正缺教员,让我来真原天主教会学堂教学一段时间。其实边寿民及薜怀是谁?在整个元城几乎是没什么知道的,不过大家包括富临只需知道人家是去真原教会学堂教会附近那些孩童读书的就行了。于是富临就对那个外地年轻人说你先在这里住一晚可以了,明天我让人用马车顺便将你一起带到那里去就行了。而这个不用大家明说,当然就是那个时常来卖鹅儿鸭儿的吴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