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梦初
繁体版

20 炒作

    这年代,各行各业都有些野蛮,但大致也分几个层级。

    第一类是外商,大多数外商,都是新办产业,赚钱,然后扩大生产,在他们的带动下,小部分内资有门路的也加入到这个行业。

    第二类是商超、劳资公司之类的服务投资人,他们主要靠人员基数发展,不过大多虽然赚的不少,但扩张竞争压力巨大,常常一扩张就会出现打价格战的情况,这些人种,大部分都是做着商城、服务公司开遍天下,但基本都是花在了自己的奢靡生活上。

    第三类是建设类团体,这类团体,整体就是围着工程转,他们的做法大多想法都是做工,包工,包项目,包工程,做房产商。他们的梦想算是成功率最高的,大多数人做几年,基本能混个包工,许多做成包项目、包工程的。

    第四类是炒家,这类人什么都炒,炒房、炒地皮、炒股、炒期货、炒债券、炒不良资产,炒一切可炒之物。当然,鹏城这,炒股、炒债券、和炒地皮是最火的,而不良资产,那是四大资的地盘,一般人接手不了。

    第五类是广大务工人群,少部分,有在鹏城定居的想法,大部分人还是想着赚几年,就回老家把房子盖好,娶老婆生孩子,再也不来。他们要得最少,但实现的概率最低,他们估计也没想到,一来,或许就是一辈子,一辈子过了,又空手回家养老,仿佛仅仅是吃了口饱饭,还有受尽了无数辱骂,那最初奋斗的时光,再也想不起来了。

    飞星大概是属于第二类人的,但他有涉足第四类人的想法,这个想法,是西山村的人,有同他们的远房亲戚朋友一起去别的村买地皮的,买得最多的就是城郊县郊还有工业区周边的地,这些是能看到的能发展起来的地方,一般一开始批量买大概两千来一平的样子,等路修通,或者有工厂坐落,一般都能炒到四五千,翻个倍不是问题。

    飞星同几个公司的高管,比如孟秋这样的外籍人,不能在内地个人埋地的,就一起参与到这个炒地中。当然飞星这些人显然没有这个人脉和兴趣去争夺周边有些炙热的土地。更何况,他们买地,一大部分不是用来卖的,太贵了不划算。

    在鹏城找了一圈,他们瞄准了二十里外的凤凰村,那是一个就只有十来户人的村子,周围都是些贫瘠的砾石荒地,种不了什么粮食。相比西山村,说是村,应该是小组,但这是真的是村,最起码面积是,他们主要的营生,大概是在周边山上种果树,有龙眼,有荔枝,招待客人,最喜欢用荔枝柴烤鸭子给客人吃。

    通往凤凰村的道路,居然还是颠簸的泥土路,仅有两三米宽,路两旁是生长杂乱的灌木。这和内地的农村没什么两样,他们自己也不信会发展到这里来,村里的年轻人,也外出务工。

    几杯酒,几经犹豫,几句掏心话,飞星用美好生活公司半买半欠钱的方式,从凤凰村买下一百亩地,当然真正属于飞星和美好生活公司的,只有六十亩,算上代持,是八十亩,非代持二十亩。飞星算上借这次交易,给自己加了一笔极高的杠杆,飞星也从千万身家,背上了近三千万的欠款,不过幸好这笔欠款不用交利息,而且明确明年起每年十二月付不少于一千万,直至还清。

    另一方面,凤凰村十几户人家,拿到了三千多万,也是兴奋得不行,家家户户开始了欢庆,开始准备建新家。

    这一百亩,也是经过精挑细选,选在尽量靠近安西县的道路旁。按飞星预测,一年后,这边就会把路通了,或许不用一年,凤凰村的人拿着这几千万,守着那么多没卖掉的地,肯定蠢蠢欲动,说不定路很快就会开修,到时候,这边一旦被规划,卖地就方便了许多。不过还是得先抓紧建些东西,不然地被征回去了就不好。

    这一百亩地,一半是共有的,其中三分之二是用来建厂的,建一个服装和住宿厂,给菲德、业兴、鸿富供应一些服装和塑料工件。三分之一,就是十六七亩的地用来出售,到时候工厂建好,地一定很好卖。卖地的钱,用来完善公司建设,最后大家按出资比例控股新公司。

    至于剩下的一半,飞星是打算卖一半,留一半,除了用来建造房屋,还准备建造一所幼儿园、小学,再建条小步行街。至于为什么这么规划,也是被逼没办法。至于资金,卖地的钱,能满足大半。

    随着家里面的青壮年不断到鹏城,渐渐出现了有些家庭在家里的孩子没法带,最后委托给老人或亲戚带,但亲戚也是天天在工作的,精力也是有限。而有些年纪比较小的,女的多半要离职,回家带孩子去,两地分居,实在是不让人省心,特别是有些女的,经常回来闹,怀疑男的在外面鬼混。

    而好一点的企业,像菲德这样的,对怀孕的女的,是有优待的,后面还有产假修。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飞星只能和老家搞起了教育改革。老家还好,初中以上就开始推行封闭管理,建设起来的新中学和宿舍,刚好可以用上。

    但小学就比较难了,农村小孩的独立能力虽然强,很多人早早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但真正负责自己生活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更多的是心智。被家乡堵着的妇女围着,最后没办法,在西山村租了几间大房间,预开设了六个班,分别是学前托管班,1至5年级,老师是从老家借调了十多名老师,虽然镇里保证会保留编制,但正式编制的也就来了两个新毕业的年轻人,其他都是各镇愿意出来的临时教职工,不过教学经验都还不错,最起码,教书的时候,不是那种会用方言讲课的存在。

    不过今年也就学前托管班正式运行着,其他老师都暂时给在夜校给劳务公司的人上课。真正还是得等到明年了,有些乡亲,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愿望比较大,希望能亲自带孩子,毕竟这年头还是广为流传着,不自己带的话,孩子都不亲的。

    当然,这不是百溪南部联盟的单个想法,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但这地方寸土寸金,一个六百多平的小学就落在了规划中,仅有一栋六层,每层十四个教室,东面是四个教室是教师办公室的教学楼就进入了计划,而操场,仅有四百多平,要是真坐满学生,一个年级做操,就占满了。

    这个小学唯一的优势,大概算是半公立的,最起码对百溪的人来说,小学在这里读,不仅有毕业证,档案也有,到时候回老家读书,档案也会一起调回去,家里也认,毕竟,准备用同一批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