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诸子
繁体版

第十二章

    新纪元118年,春,赵京,宫中,赵王赵怀安,今年三十有六,至新纪元112年登基以来,已有六年,六年中王室上下,新旧交替,有阴有阳,有明有暗,风风雨雨六载,终于在现今丞相赵唯的帮助下,清除宦官,旧臣,放逐分封兄弟,集君政大权于一身,其中的惊险,不下于战场的交锋,终于有了现在的一丝安逸,但是现在,现在赵唯在书房呈上一奏折,让赵王踌躇不决,赵唯今年四十有八,中等身材,体态端重,不善言谈,善谋划,赵唯看着赵王犹豫不定的样子,并没有说话,温暖舒适的书房中并不显得沉闷,赵王终于转过头来盯着赵唯说道:“先生提议,本王若是不采纳,先生是否弃赵投唐。”赵唯不语,许久,赵王又说:“我知先生心中大志,然今王室初定,八国平衡,若挑起战乱,”赵王止言,觉得自己失言,在赵唯面前不必拘泥礼仪道德,只讲利益成败。赵唯低头说道:“请王上细读奏章。”赵王又拿起看到。

    天下初定,八方十国,难分优劣。然、发展千年,盛衰不均,兴亡相差,非民不勤,非官不勉,非地不广,非山不茂,乃王不王,元、清之灭也,晋、隋之所以弱,无兵甲之修,被强邻所侵。今赵国继承先王霸业,应趁天地巨变之前,横扫长河以南,聚河南志士,修帝国伟图,建统一大业,铸兵甲、战备,以待河北之巨变,趁其战乱,国力消耗,挥兵北上,以秋风落叶之势,统一中原。若错此良机,成南北对立之举,博弈天下胜败难定。

    此为展望未来,王上若要统一天下,成就帝业,非此一途,别无可选。

    臣不才,愿为王上计,今河南五国,晋国力薄弱,虽为王国,然隐隐为赵国之国,更兼晋与三国为世仇,若有赵支持,晋必奋全国之力,征战雪耻,赵晋两国可谓团结无间,然隋、宋、明三国联盟,虽为联盟,此为在赵晋压力之下,利益相合,隋恨宋久矣,迫于压力、限于国力,不得已而为之。若赵有灭隋之势,宋明必倾国而战,然若只是边关小战,宋乐看隋军受窘,明虽有援救之心,然中间隔有晋、宋两国,长途奔袭实为不智,若要攻晋、伐赵以解隋境,不费国力过半,难取成效。故若取河南,必以雷霆之势,合赵晋倾国之力,闪电解决。后宋、明两国再难有作为,后王上派纵横之士,说其两国有志之士,瓦解其根本,两国不战而胜。

    此为国战,为方针策略。臣再为王上预定,国战之策。

    天下八国名将有三,赵,隋,明各占其一,隋、明各赖其力,勉与赵晋抗衡,五大商家赵、宋、明各占其一。此河南之争不在王上,在乎此间,此为变数。

    赵有名将,赵谦,本为一儒士,后投笔从戎,常年抗击西北胡人,常以攻代守,与骁勇胡骑征战沙区,其用兵不依法度,其治军不依军纪,奖罚不依王恩,任人不依贵贱,然将士用命,民众感恩。赵谦所带之军,军魂不息,战场争雄犹如臂使,穿、插、掘、凿、列队、布阵、变化如神。乃百年不见之才,望王上善待之。将士抚恤无使之缺,褒奖之物莫为之少,以实心待之,莫用帝王术,真心乃帝王最高境界。

    隋有名将,杨不为,臣收集各种关于此人信息,从不放细小传闻,总结为,此人坚忍不拔,性格刚毅,以弱隋之国力,抗蛮胡扰侵,而未处下风,全靠杨不为以忍字所获,因苦于国力,杨不为手段隐阴,常走偏锋,然每次都安然无恙,每次战役都与必败中翻转战局。臣怀疑,杨不为以入小自然之境。

    明有名将,朱仙,此人英俊潇洒,还很风流,常驻步于胭脂之间,此人诗赋曲乐,都精谌异常,少年时曾弹奏古乐,隐隐间有杀伐之气,此人因为皇室宗亲,后被选入军队,初并不得志,后在次次战役中才华四射,明军上下无出其右者,曾与杨不为,赵谦,推演兵图,又演练实战,战队中从容不迫,笑谈用兵,此人不只军事才能卓越,而且擅长谋略,交际,政治。在明王朝其感召力不下于明王。

    此为三大名将的比较,后五大商家,因不明与世,更难探其辛秘,然其财力雄厚,信息快捷,各中机构各成体系,若用于战争,可比一支精兵,又各家主目光长远,预测能力超强,若赵攻隋,冷家必先觉,冷渊若能放眼天下,必不与干涉,若为忠贞爱国,可派一纵横辩士,晓以大义,言以利害,许以重利,使其按兵不动。明王朝虽为三国最强大者,然明王朱治外宽内忌,非国之兴亡,终不会予朱仙以重兵,朱仙与张家交好,故反不用顾虑明王朝,萧墙之祸,国乱如此,可短而不可长。

    此为臣之顾虑,世事无常,臣愚昧,不能尽掌天下变数。

    赵王看完,久久不语,而后盯着赵唯缓缓点头,赵唯口角在赵王点头下渐成一丝苦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于战乱,天赐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