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运
繁体版

003,邀请函(下)

    与此同时,冯萍萍同样也拿着这样一封请柬发呆。

    她曾经是市属纺织厂印染车间的先进工作者,从不到20岁招工进厂,坚韧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一众姐妹中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了这个工种的佼佼者。当年工厂改制,她也作为解聘人员分流下岗了。虽然很多外地的私营企业聘请她去任职,无奈30岁出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为了照顾家庭,只能拒绝。但又没啥其他技能,工作不好找,几经周折,最终在汽车客运总站当了个保洁员。

    汽车站是个鱼龙混杂的场所,每天流动人口密集。世间百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意志,保洁这份工作被她干得有声有色。

    10多年来,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外,光是旅客的感谢信就收到了上百封。拾金不昧是家常便饭,甚至她靠着自学的一点急救知识,帮助抢救了几个急性休克的病人。更神奇的是她还协助警察抓住了两名A级逃犯。来自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让她干劲十足。

    家里也是夫妻和睦,冯萍萍老公是个本分人,老实巴交,吃喝嫖赌都不沾边。一双儿女也都有出息,一个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另一个今年上高中了,成绩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

    满足之余,冯萍萍却始终觉得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她心上,时不时的让她觉得喘不过气来。因为直到现在,一家四口还只能挤在一间不到30平米的1950年代工人新村的老平房里。就这还是当年她当选先进工作者以后厂里奖励她优惠购买的职工宿舍呢。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越来越不方便。

    商品房是买不起的,眼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冯萍萍这心里已经不抱希望了。她只能祈祷能有开发商看上这里来拆迁,哪怕住得远一些也要给儿女有个单独的小空间啊。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着日渐萧条的纺织厂家属区,那些曾经的喧闹早已不复存在。有门路有办法的人早就搬走了,目前家属院里只剩下了不多的老人和一些在路边流浪的猫狗。路灯大多坏了没有人换,马路边的草地也因为没人修整,杂草都涨到了一人多高,晚上一片黢黑。女儿每天上下学都必须由她爸爸接送,生怕路上出点什么意外。

    她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幻想如果当初纺织厂不是那么着急改制,而是顺应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凭着工人的齐心协力,情况应该不会比现在更差吧,那些当年对改制投了赞成票的人有后悔吗?

    谁知道今天突然一张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中了她。半小时前来了一个自称她的置业顾问的人给她一张请柬,说她是准业主,邀请她参加锦城最核心地段的桃源新村开盘仪式。迷迷糊糊的她答应了下来。但那人走了以后,她开始怀疑自己刚刚经历的是不是真实,有些似梦似幻的感觉。……

    纪登科从二十三岁师专毕业,就被分配到了锦城远郊望江县的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三十多年了,从英姿勃发雄心壮志的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身形佝偻的老人,可以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为这里的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从纪老师眼前毕业的学生数不胜数。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对纪登科这个小学老师尊敬有加。原因无他,纪老师是真的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纪老师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很多孩子通过纪老师的教导认识了世界,树立了三观。而更多的孩子们从纪老师身上体会到了人性的善良坚韧和执着。

    最开始来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想过调离,条件太艰苦了。几间土坯房最大的那间作为教室,昏暗潮湿,阴天下雨的时候屋里几乎就像夜晚。白天是教室,晚上就成了那些山里出来寄宿念书的孩子们的宿舍。充作教师宿舍的房间还要作为伙房,为这些孩子们开伙做饭。房前不大的一块平地作为操场,周边杂草丛生,时不时的还会有蛇经过。这种环境对纪登科这位从小生长在锦城这种大城市的人来说简直无法忍受。但每当看着孩子们清澈眼神中的依恋,他总是狠不下心,一走了之。既然舍不得,那就去改变。

    个人的努力,村集体的支持,又赶上扶贫政策,希望工程等的落实,小学校园逐渐改变了面貌。盖起了三层的教学楼,学生也从最初的10来个,慢慢增加到十多个班。每天看着学生们在校园里欢声笑语,嬉戏打闹,纪老师的心里也倍感自豪。更是不遗余力的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力求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更快的了解世界。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农村掀起撤乡并镇的风潮,学区也在合并。很多村里的孩子跟着父母进了城,来这里上学的学生日渐稀少,空置的教室渐渐布上了尘埃,曾经朗朗的读书声也渐渐远去,纪老师心里颇为伤感。

    自从十年前老伴因病离世,纪老师就是一个人生活,每天作息不是很规律。再加上数十年的艰苦环境,纪老师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住了。虽然作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几位特级教师之一,安排个岗位轻而易举。要强了一辈子,纪老师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干脆办了病退回到了老家锦城。

    儿子儿媳都很是孝顺,每日嘘寒问暖。孙女如愿考上了师范学院,更是让他感到后继有人的欣慰。本有些孤僻的纪老师再次感到了家庭的温暖。但同时又有些自责,曾经的自己对家庭付出的太少,亏欠了孩子。虽然儿子儿媳的工作也算稳定,但工作稳定也就代表了收入固定。日常生活也算小康。唯一的烦心事是住房。

    小小的两居室因为自己的到来显得格外的拥挤逼仄。孙女周末都还是只能仍旧住在学校里的集体宿舍。

    按说特级教师的工资加上各种补贴收入不算低。但纪老师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常常自掏腰包,为学生们添置各种辅助设备。同时他还在资助几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所以这么多年他手里也一直不宽裕。学生里飞黄腾达者大有人在,虽然有不少曾经的学生想通过各种机会来报答他这个启蒙老师,但每一次都被他婉言谢绝。现在就有个光明正大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看着面前茶几上的请柬,纪老师的心情有些期待,有些忐忑。

    要问新锦县最大的网红地,那就非“六芒针所”莫属。

    陆济成曾经是锦城郊区新锦县远近闻名的大夫。从当年做赤脚医生开始,他凭借对传统医学的热爱,靠着不懈的学习和虚心求教,终于医术小成。救治了远近十里八乡的无数病患。一手针灸功夫很是了得。一般的病症都基本可以做到针到病除。即使用药大多也都是自己采购的中草药,价格低廉。相较于那些大医院看个感冒都动辄数百元的花销,在陆济成的诊所看病的费用只能算毛毛雨。

    所以每天早上5-6点就有人在他的诊所门前等待医治,可谓一号难求。

    后来有人举报他非法行医,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其实他本可以避免牢狱之灾。当年有人向他提出条件,只要他关闭诊所,并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是非法行医,就可以对他从轻处罚,免于起诉。面对诱惑,陆济成断然拒绝,坚称自己无罪。鉴于实在没有查出医疗事故,法院最终从轻判了他三年。

    期满出狱,陆大夫却找不到家了。这三年里房地产风生水起,大搞建设,陆大夫的老宅被拆迁了。鉴于项目已经完工,当初的建设单位也已经注销了,他的房子问题就被搁置了。

    老头撅起来,一边上访叫屈,一边直接在县政府对面租了个门面,又开了一家商店,取名“流氓针所”。流是无固定居所,氓是无正当职业。这个名字对彼时的陆济成简直是量身定制。这个名称当然不可能被通过,于是改成了谐音的“六芒针所”。不对外接诊,只是出售各种医用针具,有患者来买针的时候,顺便切磋交流一下。当时县里一些人本来心中有鬼,加上他坐牢出来,万一成了真流氓,招惹他反而惹了一身骚。所以也就放任着,只是时不时派出有关部门人员去找茬。

    这会儿,陆济成手里同样拿着一封请柬,心里五味杂陈。自己坐过牢,在大众眼里是个妥妥的坏人。但今天那个小伙子的话触动了他内心深处。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有人能理解他的坚持的。转身回到二楼,拿起餐桌上的酒瓶猛的灌了一口。随着喷出的酒气,仿佛心中的块垒有些松动了。

    ……

    像一阵风,桃源新村开盘的消息彻底席卷了全城。这个夜晚注定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很多家庭彻夜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