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被金钗包围了
繁体版

第22章 宝钗赠书

    场间不欢而散,宝玉率先离席,众姊妹顾虑情谊也都不再在房里坐了,各自出了门。

    只有薛宝钗仍坐在位子上,巍然不动,沉默半响才开口,“你是对的,愿你能不忘初心。”

    留了这一句薛宝钗才扶裙起身,又凝视了贾琮一眼,微微点头,方回转过身。

    世道艰辛,薛宝钗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女孩子当中最先领悟的。

    盖因薛家全然没有顶梁柱,唯一一个男丁比刘禅还扶不起来,就算是赵子龙带着薛蟠,都没法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三爷。”

    待众女走后,晴雯探头探脑的回了房,眼睛紧盯着脚面,双手捏在身前,一副做错事的模样。

    贾琮宽慰道:“好了,事情并不怪你,你也不用担忧。本就是他无礼在先,就算是闹到荣庆堂上,也不能任他颠倒黑白。”

    “这本也不是你该担心的事,去吧,把屋子打扫一下。”

    “哦。”

    安抚了晴雯,贾琮才又端起桌上的书来。

    刚刚慷慨陈词了一通,爽是爽了,科举一道还是得脚踏实地的慢慢走。

    不过,至于考中后是不是肩负起贾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贾家无疑是一个大负担,只说府上这些男丁是没一个能扶得起来的,比薛蟠也就堪堪好上一筹有限。

    贾琮穿越来又不是做仆人的,怎会愿意擦这个屁股。

    事事还需随机应变,一旦贾家有作死的苗头,贾琮无法纠正,还是赶快抽身的好。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今赚取银子的同时,学业可不能荒废了。

    夏朝科举分州试,省试,殿试。

    州试中举称举人,省试中举称贡生,殿试中举则为进士。

    其中州试类似唐宋的明经科,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内容,考察的形式分两场,第一场考试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内容则以墨义为主,便是考记诵之学,难度较低。

    不过题量庞杂,范畴极广,可以说出题人在出帖经题的时候,就没想让人能够答完题。纵然答对一半可算通过,但这一半就已经是要答对十余张纸的题目,故此对普通人来说也实属不易。

    若对三分之二则为优异,已经算是平常年份解元的水平了。

    从通过的人中,再优中选优只取二三百人,授予举人身份。

    等到之后省试,殿试,便多了诗赋,论策,考察才华和思想深度,难度就不止是上了一个台阶了。

    而且后两次录取的人数更少只在二三十人,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然而,贾琮如今有过目不忘的技能加持,率先中举,功名加身自然是信心倍增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贾琮翻起了书页,同时临摹习字。

    ……

    “爷,该用晚饭了。”

    晴雯接过下人送来的吃食,在屋外的圆桌上摆放整齐,碗筷也都擦拭干净,更有茶案托盘中摆放的手帕、拂尘、漱口茶具等,备着伺候。

    贾琮一掀门帘,见晴雯预备的这么全,不禁笑道:“不过用个晚饭,你把我当老太太一样伺候着。”

    “将你的碗拿来吧,一块儿吃了也方便你打理。”

    心中本就含着歉意的晴雯不好与小主子辩驳,只好听了,坐到小主子对面,待贾琮动了筷子之后,才随着用起饭来。

    “你今日去灶房,可还被里面的管家媳妇刁难了?”

    晴雯摇晃着脑袋,“没,爷的计策管用的很,那些婆子就直接倒戈了,话里话外都是向着爷的,让我也随着神气了一回。”

    说到这,晴雯忍不住弯了弯眼眸,一双桃花眼妩媚动人。

    要说笑容是女孩子最好的装饰,那是一点也不假。

    贾琮颔首,又问道:“方才在外间时,你可将今日的事与香菱说了?”

    闻言,晴雯手中的筷子一顿,“说了灶房的事。”

    “可还说了宝玉的事?”

    晴雯默然点了点头,才发觉自己又多做错了一件事。

    但她还是不死心言道:“香菱是很好的姑娘,她不会随便乱说的。”

    贾琮不置可否,“但是宝姐姐会问的。”

    “啊?!”

    晴雯鼓足劲头的小脸也泄了气,“那这……”

    “难道我问你话,你也会瞒着我吗?”贾琮又追问道。

    晴雯连忙摆手否定,“不会不会,我怎么会有事瞒着爷呢?”

    说到这晴雯幡然醒悟为何小主子要提这一嘴了,成了斗败了的鹌鹑,只将脸往碗里埋。

    见了晴雯这幅模样,哪还有“勇”的劲头了,贾琮笑着道:“好了,我没责怪你的意思,反而你说了更好,不说才不对呢。”

    “啊?还有这种道理?”

    主仆正聊得兴起时,外间响起了唤门声,“晴雯妹妹可在屋里头?”

    一听声,轻巧得紧,晴雯便知来人,“爷,香菱来了,我去开门。”

    贾琮点点头,取帕子擦拭了嘴角,也往门外望着。

    香菱一进门,先是与贾琮见了礼,“打扰琮三爷了,我家姑娘差我来送些物事。”

    四个嬷嬷随着香菱进了门,气喘吁吁的将抬的两个檀木柜子轻放在地上。

    “小姐还说,让爷别忘了约好的事。”

    贾琮推做不知,问道:“什么事?”

    香菱瞪着一双银铃般的大眼睛,眨呀眨,愣了片刻,才道:“这小姐也没说,只说三爷听了会明白的。”

    想来除了归还簪子,也没有别的事了。

    适时,贾琮答道:“好,辛苦你走这一趟了。”

    待香菱退了出去,经贾琮的授意,晴雯掀开了两个木箱,道:“三爷,送来的是两箱书卷。”

    随手捧出两侧,翻开封页,晴雯仔细辨认,“《礼记集说》、《中庸集注》、《易经注疏》。”

    见晴雯翻阅起来,贾琮随口夸赞道:“你倒识得不少字。”

    晴雯回首尴尬笑笑,“是识得一些的,旧时在赖妈妈府上跟嬷嬷学过一段时间,和爷这般读书人比就差得多了。”

    “识字是好事,该多学学。”

    贾琮感慨着,走来晴雯身边,看着满满两大箱的书卷。

    仔细一看,上面还附了一张小字条。

    “科举第一场贴经,考察极多,多看书没有坏处。京城市面能买到的书都在此处了,勤加阅习。”

    贾琮心道:“这就是富婆的钞能力吗?上午才说没买书,下午就全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