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繁体版

第14章 围读剧本

    跟李兵兵打了个招呼,蒋博跟李雪,在外面又多待了两天,身体彻底好了之后才回去。

    蒋博也很难得,清醒了两天,挖了挖脑子里的记忆,想着先整个本子出来,接下来谈合作,也算是有点资本。

    娱乐圈新人出头很难,即便是有老师背书,也不代表资方就信任你。

    毕竟钱难赚,屎难吃,老祖宗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不能给出品方和制片方赚钱的导演,就算是拿了国际大奖又能怎么样,不一样立项困难,拍片困难。

    说的就是田撞撞。

    才华毋庸置疑,1993年,就拍出了《蓝风筝》这样享誉国际的作品,2002年的时候,又拍了《小城之春》,也拿了不少的奖项。

    妥妥的业内名导了,又能怎么样。

    拍片的产量,不还是一直上不去?

    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人就显得孤独,同时还有一些苍凉悲壮。

    说起来蒋博还是佩服老谋子。

    自己这位师兄,可真是电影圈的劳模,从1988年开始做导演,拍出了《红高粱》之后,三十多年的时间,竟然能拍出三十多部电影,差不多划到一年一部的速度,就很惊人。

    这种惊人,不单纯体现在拍片的平均速度上。

    对于剧情电影而言,只要能把剧本搞扎实了,资金人员到位,两三个月的功夫,一般的导演,也能拍出来。

    再加上两个月的后期制作,以及送审,宣发,准备上映等等,一年一部,也不是大问题。

    但关键是,自己这位师兄的电影,并不全是剧情向的作品。

    像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长城》,对于电影现场调度,以及后期特效制作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张一谋还同时肩负着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职位。

    而2021年的时候,又是同样的状况,在准备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同时,又拍出了《狙击手》,以及完成了对《坚如磐石》的调整补拍等工作。

    多说一句。

    《坚如磐石》开机是在19年的5月份,拍摄地点在重庆。

    到了20年的6月份,就开始发预告片,提前开始热场子了。

    没想到,片子没过审,就挺尴尬。

    三年疫情,张一谋一边组织片子的重新剪辑,一边组织修改和补拍,同时还有冬奥会的任务压在肩上,压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更何况,还是一个70岁的老人。

    1950年出生,到2020年的时候,正好70周岁。

    更何况在这期间,还陆续上映了《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以及《满江红》四部片子。

    姑且不讨论主观上的好与不好,能如此高产,就已经很牛逼,妥妥的真·时间管理大师。

    可能是上了岁数,老谋子也有点放飞自我的意思在里面。

    在拍《坚如磐石》的时候,尺度放的比较大,剧情上更是太过直白。

    要知道这部片子,是有原型的,还是在事发地拍摄,其中意味,不要太明显。

    上映的版本,相较于原始版本,已经被删改了许多,对于看过修改之前,大量预告片,以及宣传素材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太过瘾。

    不过正如老谋子所说,能够上映,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四年,整整四年时间。

    而且这部作品,也是老谋子电影风格,做出明显改变的一部作品。

    都知道老谋子是电影学院摄影系出身,对于摄影机中,光和影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

    从以往的作品来看,电影的颜色风格,不要太过于鲜明。

    有机会可以再细聊。

    先扯回来。

    在蒋博的理解里,一个导演,或者制片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得让投资方赚到钱。

    最起码不能亏钱,这个是底线。

    在好莱坞这种地方,一个导演,要是连续亏两部电影,基本上接下来找投资就很难了。

    所以作为自己的开山之作,蒋博需要找一个风险相对可控,品质和票房兼顾的一部电影。

    脑子里留下的都是记忆碎片,还得想办法,把碎片的内容好好整理一下。

    两天的功夫,算是拿出了一个基本的大纲。

    ……

    回到剧组。

    《风声》还没有开拍

    作为剧情主要发生地的裘庄别业出了点问题,需要返工,重新做。

    不过剧组的人都到齐了,除了蒋博,最后才到。

    最后才被通知,最后到也是情理之中,更何况还没有签约。

    只是该做的礼数,蒋博也要做个十足。

    李雪跟人陈果富谈合同去了,蒋博则是在李兵兵的带领下,来到了酒店的会议室。

    剧组的主要演员都在这里,开拍之前,需要一块集中围读剧本。

    就是字面意思,围在一起,读剧本。

    一部电影大概有两个小时的时长,但是拍摄的时候,能够拍出来的剪辑素材,肯定要远超过这个时长。

    最后过审放映的片子,业内一般叫做成片,而没有剪辑的素材,一般称之为毛片。

    没错,就是这个名字。

    十分正经的意思,跟不是你想的欧美,还是日韩。

    这两个之间的时长比例,叫做片比。

    在胶片年代,由于拍摄用的胶片价格昂贵,成片比就会控制的很严,所以在极端状况下,能够控制到1.2:1。

    但是这个数字太极端,不具有参考价值。

    普遍来看的话,中国电影胶片时代的片比,通常在5比1,到8比1之间。

    不过也有特殊,那就是姜闻。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片比差不多来到了100比1左右,可谓是非常奢侈了。

    反正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后来随着数字摄影机的发展,拍摄成本降下来了,片比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说回来,围读剧本的意义就在于,提前把电影先演一遍,只是没有服化道的支持,所有演员都集中在一起,把戏先串一串。

    等到正式拍摄的时候,剧组已经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已经通过这种形式的“排练”,提前解决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