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丁伟的好朋友
繁体版

第0034章 形势

    张福生援助给丁伟的武器,扣除了给李云龙和孔捷的,还剩下:

    1800支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1300支德国STG44突击步枪,560支德国MP40冲锋枪,340支加拿大造七九勃然轻机枪,170支德国MG-34通用机枪,

    104门瑞士苏罗通ST-5型20毫米机关炮,52门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丁伟开始在团里分配这些武器,1800支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分给了还没有该款手枪的士兵,560支德国MP40冲锋枪给了炮兵营,

    1300支德国STG44突击步枪给了突击营,340支加拿大造七九勃然轻机枪和170支德国MG-34通用机枪给了三个主力步兵营。

    104门瑞士苏罗通ST-5型20毫米机关炮和52门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给了炮兵营。

    得益于现在第28团里政治干部较多,招兵的速度快,现在全团已经超过了七千人。

    除了突击营和炮兵营,每人1支捷克VZ-24短步枪,团直属部队的侦查连、输送连、通讯连、卫生队都按照这样装备。

    团直属部队的警卫排装备30支晋造汤普森冲锋枪,30支晋造17年式手枪。

    骑兵连每人一匹东洋马,一支德国G-43半自动步枪,一把32式骑兵刀。

    团里的100名神枪手每人一支德国G-43半自动步枪,步枪上配有德国蔡司6倍步枪用瞄准镜,另外每人还有一支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

    全团每人1份德国M31式野战饭盒、1份德国SS型餐具套装、1份德国M1931式野战水壶、1份德国M38型防毒面具、1份德国M38型掘壕铲、1份德国迷彩雨衣。

    每人1套八路军制式棉衣,每套包括棉帽子、棉大衣、棉袄、棉裤、棉手套、棉袜子、棉鞋。

    排以上军官每人发了1双德国M39式军官靴、1份德国M1936式地图包、1份德国防水地图袋、1份德国卡塞尔型指北针、1个德国造蔡司6X50望远镜、1块德国造手表。

    三个主力步兵营还装备300支美国温彻斯特M1912霰弹枪,300支德国G-43半自动步枪,550挺加拿大造七九勃然轻机枪,275挺德国MG-34通用机枪。

    每个主力步兵营还装备20门民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和15门民国造20式82毫米迫击炮。

    突击营2000人,其中1850人每人装备一支德国STG44突击步枪和一支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另外突击营还有一些迫击炮手,使用9门民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和4门民国造20式82毫米迫击炮。

    现在全团共有69门民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49门民国造20式82毫米迫击炮。

    炮兵营,下属4个连,一个机关炮连,一个山炮连,一个反坦克连,一个步兵炮连。

    机关炮连拥有133门瑞士苏罗通ST-5型20毫米机关炮,山炮连拥有72门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反坦克连拥有24门斯柯达M1936型47毫米反坦克炮,步兵炮连拥有9门德国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

    同时给炮兵营配备了大批的骡马,用来拖曳火炮,还有用马车运输炮弹。炮兵营的战士们还装备有980支德国MP40冲锋枪。

    至于巩式手榴弹,德国M24式长柄手榴弹,德国造S雷,更是除了炮兵外,更是大量装备。

    ----------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从1937年12月中旬起,南路日军华中方面军指挥第13师团从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路北上。

    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13师团主力攻占滁县、来安、明光、池河、藕塘,抵达池河东岸。

    日军第13师团另一部攻占扬州后,即进击邵伯、天长一线。

    日军第9师团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铁路北进至巢县、全椒一线。

    ----------

    中国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针对日军的进攻,对应的作战部署是:以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之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侩河等地形障碍,阻止沿津浦路北进的日军。

    当正面北进日军向明光、池河镇一带进攻时,即为刘士毅所部第31军堵截。

    待日军从南京增调援军及重武器继续来犯,其主力被吸引到明光一带时,李品仙急令第31军让开津浦路正面,撤至铁路西侧山区伺机出击。

    同时,又以于学忠之第51军增援,由砀山南调至淮河沿岸,阻敌越河北进。

    到1938年2月初,定远、临淮关、蚌埠等地相继失守。

    1938年2月8日,日军向小蚌埠第51军阵地进攻,被中国守军歼灭500余人。

    1938年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中国守军未能阻止敌军渡河。中国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紧急调派第27集团军之第59军及第21集团军之第7军增援。

    1938年2月10日,中国军队于学忠之第51军所属第114师在王庄阵地同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血战阵地失守,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

    1938年2月11日,第31军围攻上窑,守军冲人圩内与日军肉搏,日军300余人向考城逃窜,日军被歼100余人。

    1938年2月13日,第59军抵达淮河流域,在瓦疃集、姚集、固镇、蒙城一线,接替第51军战斗。于此同时,第21集团军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之线。

    中国军队以第51、59军在淮河北岸节节抵抗,以韦云淞之第48军固守炉桥、洛河一线,刘士毅之第31军和周祖晃之第7军对日军侧背进行袭击。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军由张桥镇、老人仓一线向池河、定远的日军展开侧击,并一度攻入桑家涧,日军不得不抽调淮河地区的主力6000余人增援考城、上窑、池河、定远。

    当日军回援淮南之时,第59军乘机向火神庙、新桥的日军反攻,日军被迫退向曹老集。第59军分向苏集、湖口子、曹老集、王庄之线推进,将日军驱逐至淝河南岸,并朝淮河北岸推进。

    日军腹背受敌,无力再向北进攻,遂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着邵伯、天长、盱眙、临淮关、蚌埠、怀远、三十里铺之线与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

    ----------

    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1938年春,我党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开始在淮南铁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

    新四军一部曾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正面战场的国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

    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北犯日军全部歼灭,却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的战略,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

    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

    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1938年2月6日中国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

    命令邓锡侯(后由孙震代理)第22集团军主力向邹县,一部迂回曲阜、邹县间攻击日军,另一部控制在临城、韩庄之间。

    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于LY附近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夺取蒙阴、泗水,然后向泰安、大汶口间及南驿、曲阜间威胁日军,并对日照、莒县、沂水北方要点派一部兵力与海军陆战队共同防守。

    孙桐萱部第22师于1938年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过运河。

    1938年2月14日晚第22师有一小部分部队攀登进入济宁城,与日军双方进行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于1938年2月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与此同时,第12军81师也直取汶上,于1938年2月12日晚由开河镇渡过运河,81师其中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内,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人少势弱,损失严重。

    1938年2月13日奉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的命令撤向运河西岸。

    1938年2月17日,日军第二军指示第10师团击退汶上、济宁附近中国军队于运河以西。日军第五师团以一个支队向沂水方向前进,配合第十师团作战。

    日军第十师团组成长濑支队,于1938年2月17日开始对济宁方面中国军队反击。

    1938年2月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

    1938年2月22日,日军突破曹福林的第55军阵地。

    1938年2月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

    1938年2月26日,日军越过运河占领嘉祥。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

    但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敌军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

    日军第五师团组成片野支队,于1938年2月23日占领潍县,接着该支队编入坂本支队继续南进,并于1938年2月3月5日占领汤头。

    ----------

    1938年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LY。

    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派遣庞炳勋部,先在LY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第59军,派遣参谋长封少君兼程驰援LY。

    第59军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LY方向增援。

    此时日军也掌握到第59军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第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LY。

    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LY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第59军,因此日军估算第59军不但不能及时赶到LY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

    但是第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LY。

    因此第59军在日军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

    因此,在1938年3月14日到18日的LY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

    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

    LY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日军攻击LY的坂本支队6个步兵大队在LY作战至1938年3月29日,由于攻打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告急,只留两个大队牵制庞炳勋和第59军,其余4个大队和炮兵转至台儿庄作战。

    ----------

    1938年3月,日军坂垣师团向LY发起攻击,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经过深思熟虑,将守卫LY的重任,交付给庞炳勋的第三军团。

    虽然号称军团,但庞炳勋全军上下只有1万3千人,作为一支杂牌军,第三军团装备极差,所有枪械不到8千支,而且庞炳勋非常看重自己的军队,向来崇尚保存实力,口碑奇差,人称瘸子逃命,比不瘸还快。

    这样一支军队,这样一位指挥,面对坂垣师团的2万多号称钢军的日军,却打出了中国男儿的气魄。

    两方刚一接触,日军便派出大量轰炸机,对LY展开持续三天的猛烈轰炸,庞炳勋苦心经营大半辈子的军队伤亡无数,连部队里的医疗和后勤人员也举起武器,冲到前线与日军作战。

    第三军团损失惨重,部下苦劝庞炳勋保存实力,先行撤退,庞炳勋猛拍桌子暴喝,我已年近60,毫无牵挂,卫国杀敌,生而有幸。统帅如此气魄,整个第三军团全部做好殉国打算。

    死守LY20天,即将弹尽粮绝,生死存亡之际,张自忠亲率59军,昼夜强行,千里驰援。

    虽然同为西北军出身,但是张自忠和庞炳勋向来不和,中原大战时,张自忠险些丧命于庞炳勋之手,这次驰援,却是张自忠主动请缨。大义当前,张自忠将军放下旧日恩怨,展现了其宽广的胸怀。

    张自忠率部日行90公里,超出原定计划的三倍。由于战机稍纵即逝,第59军到达沂水后,张自忠马上下令,趁日军还未回过神,第59军的部队不做休息,继续前进。

    第59军当即暗渡沂水,仿佛一支神兵天降一般从侧后杀向日军坂垣师团。

    经过彻夜激战,第59师歼敌数千,自身同样损失惨重,营以上军官,有一半因为伤亡过大被更换,连长死亡高达800人之多,几乎全换了一遍。

    张自忠在敌后奋勇强袭,LY前线弹尽粮绝,频频告急,参谋长提议,放弃进攻敌后,从正面支援庞炳勋,张自忠听闻,当即表态,批准我再打一天一夜,就是苦撑最后五分钟,我也要将坂垣击溃。

    张自忠的决意得到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的肯定,为了拿下坂垣师团,第59军向日军阵地发起奋不顾生的肉搏战,喊杀声不绝于耳,许多士兵的刀已卷刃,人已力竭,依然凭借意志向日本鬼子挥动着手中的武器。

    厮杀到1938年3月17日凌晨4时,张自忠率领第59军攻克坂垣师团主阵地。

    LY城内,庞炳勋正待以死明志,忽闻援军赶到,双目重燃光芒,掏枪带领第三军团配合,向日军发起不要命的反扑。

    坂垣师团一路走来,遇到的国军部队全是未战先怯,待战已退,面对庞炳勋如此不要命的打法,日军阵脚大乱,甚至丢下伤亡士兵,向莒县奔逃。

    经过三天的血战,进攻LY的日军三个联队被彻底击溃,张自忠部成功完成救援任务,第59军伤亡6000余人,鲜血染红了沂水。

    炮火之中,庞炳勋怀着复杂的心情,握住张自忠满是血痂的双手,站在山岗上指挥两军作战。

    LY一战,打死打伤6000多日军,断掉日军一臂,为台儿庄大捷打下坚实的基础。

    ----------

    板垣征四郎中将率领的第5师团败绩累累之际,日军西路的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却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命令第10师团的部队继续向南推进。

    第5战区司令李长官调来川军邓锡侯的第22集团军,孙震的第41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

    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3月14日,矶谷师团(日军第10师团)就发动了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率领川军第122师死守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