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七十章 平定三秦

    秦岭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也是南北地理坐标分界线。它的北面是关中,南面是汉中,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它有一个好处:不会遭到诸侯入侵。

    同时,它也有一个坏处:容易让人居安,不思进取。

    秦川八百里腹地,南边是东西走向秦岭山脉。既然是山,总会有很多小路,可以进入关中。据统计,从秦岭抵达汉中的小路,有一百多条。

    其中有四条路线,是进入关中最安全、开拓时间最早、线路最佳,它们从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后来,诸葛亮北伐,走了一条祁山道。

    其中,子午道是进入关中最近、最佳线路。也是进入汉中、巴蜀,最重要一条道。因为从咸阳往正南北走向,被称为子午道。

    刘邦从关中杜县南下,进入汉中。《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等人走的路线是子午道。《留侯世家》记载,走的路线是褒斜道。

    这两个观点,那个正确。刘邦到底是从那条路进入汉中?

    话说,项羽为了削弱刘邦实力,入汉中时,只给了他三万人。但,有好几万人愿意跟随刘邦。

    刘邦入关中,应该是分开走。

    一部分走褒斜道,另一部分走子午道。分开走,是为了探查路线,日后为取关中,拿下第一手资料。

    刘邦听从张良意见,烧毁栈道。至于烧毁那一条,也没有记载。估计是两条栈道都烧掉,以备诸侯,又表明没有北伐之意。

    韩信为了迷惑三秦,搞出大动作,大修栈道,从而流下了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选择最西边陈仓道,做为攻打三秦的路线。

    韩信在子午道、褒斜道,大修栈道,除了虚张声势,还有声东击西。韩信布下疑阵,让章邯错判形势,分散兵力,趁虚而入。

    韩信开始作战部署,先让曹参、樊哙、周勃等将,大张旗鼓的去修栈道,其目的是为了表明一个态度:汉王将会从这条路入关。

    刘邦带着主力悄悄北进。

    刘邦来到陈仓道,又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多,无法在狭窄道路施展。再加上,章邯在陈仓要道大散关驻扎大量军力,阻挡汉军北进。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站出来,他就是赵衍。

    赵衍出生时间没有记载,他是汉中人。刘邦入汉中,他以谒者身份加入。

    就在刘邦等人出汉中遇到瓶颈时,他站出来,指了一条小道。

    刘邦主力在大散关与章邯军对战,派赵衍等人绕道大散关,翻山越岭,小道而出,抵达陈仓。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军中,有一支军队是巴人组建,人数有七千人。这支巴人首领,留下了名字。他就是范目。

    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巴人首领。

    范目出生和死亡时间没有记载,生活在阆中,是巴人族长,在当地有很强的影响力。

    刘邦成为汉王到出征关中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他手中有巴、蜀、汉三个郡,总要去了解情况。

    就这样,刘邦和范阳认识了。

    范阳这个人有个特点:能征善战,卓识远见。

    所以,他见到刘邦提出了一个战略:征巴人、组劲旅、还定三秦。

    范阳这种见解,让刘邦觉得巴蜀,不是无用之地,巴蜀之人,并非蛮荒,不通教化。

    于是,征巴人入伍这个任务,刘邦就交给了范阳。

    范阳不负众望,依靠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征到了近一万人。

    别看,人数不足万。这些巴人,都是能打山地战、进攻战。所以,当刘邦走陈仓道受阻,打算放弃。

    汉中人赵衍站出来,提了一个意见绕道走小道。领军走小道这个任务,就是范阳。

    范阳走小道,出陈仓,打响了与章邯首战,也为楚汉争雄,拉开了序幕。

    平定三秦之后,刘邦想要留住这支巴人军队,封范目为建章侯、慈凫乡侯、度沔乡侯。但,范阳这个人物,不贪富贵名利,执意回乡。他的名声在巴蜀一代盛传。他还有一个外号:范三侯。

    当然,这是后事了。

    范阳率领巴人,走小道,绕过陈仓。这路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着渭河东走,抵达陈仓。

    刘邦主力与这支奇袭军两面夹击,在陈仓大破章邯军。

    为了增加胜算,曹参等人攻下辩,走故道。樊哙等人,走祁山道,出陇西,抵达天水。

    现在,来看一下刘邦定三秦之战。

    时间:公元前206年八月。

    交战双方:汉王刘邦对战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双方指挥官:汉刘邦对战三秦章邯。

    此时,刘邦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任人宰割的老年人。现在,他兵多将广,宰割别人。在面对三秦,刘邦有绝对压倒性优势。

    三秦之中,能打且有威名的人物,唯有章邯。但,刘邦阵营完全不同,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兵多将广。

    刘邦入汉中之前,有十万人马。关羽分封诸侯后,为了打压刘邦,剥夺了他三分之二的兵马。

    刘邦兵马,从十万变成了三万。

    不要小看这三万人马,他们是刘邦嫡系、精锐,都身经百战。

    刘邦阵营中兵种也多样化:步兵、骑兵、车兵。

    能够独挡一面的将才,也不少。来看一下这次出战名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周牒、奚涓、灌殷、傅宽、靳歙、骊商、陈豨、韩公子信等人和吕泽及部将郭蒙、郭亭、丁复、虫达、冯无择等人。

    刘邦这边可谓是将星云集,这些都是汉初功臣,被封侯拜将。再加上跟随刘邦入关中,有好几万人。还有骊商平定汉中军力,以及从巴蜀招来新生军力。

    刘邦兵力,估计有十几万。

    因此,刘邦才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再分兵小道,一战破驻扎在散关的章邯军。不仅如此,刘邦还让樊哙走祁山道,西定天水。

    刘邦定三秦,分为三个阶段。

    刘邦大举进攻,第一个对手就是雍王章邯。

    章邯被称为秦末名将,他从秦少府依靠骊山刑徒东出平叛,他是靠战功打出来的名声。所以,对待这个人物,刘邦集中了能打的战将和优势兵力。

    此战胜负,关乎刘邦能否立足关中。刘邦让所有战将,都参加了这次对战。

    结果出来了:刘邦胜,章邯败。

    陈仓一破,关中无险可守。

    章邯退守雍城,再战,再败。

    好畤,战,还是败。

    壤东又战,又败。

    这个阶段,有两个人表现特别优秀。

    1.樊哙。

    在雍城南击败章邯轻车骑兵,攻斄,战好畤,都是第一个登城。杀县令一人,县丞一人,斩首12人,俘虏二十人,升郎中。再壤东败车骑部队,又升为将军。

    2.曹参。

    攻下辩、打故道、陷斄县、攻好畤,壤南败章平。壤乡东、高栎再败三秦军,再围章平。

    当然,刘邦等人也没闲着,围困章邯。毕竟,这个人物很厉害,稍微不注意就会被反攻。当年,项梁就是因为大意,战死定陶。

    第二个阶段:东攻咸阳,战三秦主力。

    打不赢,章邯一贯作风,先固守,后求援。

    章邯固守国都废丘,其弟章平固守好畤。两军成犄角之势,相互驰援。章平多次战败,只能突围向东求援。

    章邯、司马欣、董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司马欣派刘邦的老朋友赵贲率军救援,董翳也调派军马南下。这次名单上,还有一个三秦将领被记录,他叫内史保。

    面对援军,刘邦这边也不敢大意,派出了强大阵营。被记录有名字的人员:曹参、周勃、樊哙。

    周勃战咸阳,回军取下郿,打槐里,攻频阳。

    樊哙战咸阳,攻郿,取槐里,攻柳中。

    曹参更厉害,拿下咸阳,改名为新城。

    咸阳之战,刘邦军获胜,攻破咸阳,三秦败退。

    接着,刘邦分军,巩固战果。

    周勃北攻漆,灌婴东攻栎阳,曹参固守景陵(是个地点,不是陵墓)阻挡章平率领三秦联军前来驰援。

    灌婴表现很优秀,一直打到塞国都城栎阳,塞王司马欣投降。塞王司马欣也是三秦之中,第一个被攻破国都,投降的人。

    曹参表现也很有优秀,阻挡三秦联军主力二十几天,不愧是刘邦阵营最能打的名将。

    司马欣降了,局势发生了变化。刘邦几路军力汇合,对三秦主力发动反攻。章平率领三秦联军战败,再也没有力量与刘邦交战。

    第二阶段刘邦军攻咸阳,拿下栎阳,司马欣降,消灭三秦主力,进一步扩大战果。

    第三个阶段:全面定三秦。

    击溃三秦主力之后,刘邦军多路进发,平定三秦。

    曹参、灌婴、樊哙等将,围困章邯于废丘。

    周勃、靳歙等将,平定陇西。

    骊商独自率军,平定北地郡、上郡。

    吕泽部将丁复、朱轸等将,进攻翟王董翳国都高奴。

    周勃西定汧,战败盗巴军,攻上邽,向东守住峣关。靳歙陇西败章平,定陇西六县,斩杀秦车司马、军侯各四人,骑兵长十二人。

    丁复、朱轸这两位率领骑兵,往东北打,一直打到高奴,还逼降翟王董翳。翟王董翳是三秦之中第二位投降的人。

    骊商表现更优秀,独自率军北上,在焉氏败章邯部将,破泾阳。再枸邑败周类,又在泥阳败苏咀。独自平定北的郡、上郡。所以,刘邦将武成县六千户,赐给骊商做为食邑。

    刘邦用了一个月,除了没消灭固守废丘的章邯,三秦之地,都被攻破。

    不得不说,章邯不愧是名将。在劣势的情况下,没有援军,尤其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投降后,还能抵挡刘邦大军,以及汉军阵营中各类名将进攻八个月。后来,刘邦掘开渭河,水灌废丘。章邯宁死不降,自杀成仁,结束了名将一生,这就是后面的事。

    平定三秦,刘邦实力大增。他拥有巴郡、蜀郡、汉中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河西郡、河东郡八个郡和咸阳内史,已经有了与项羽争天下的资本。

    关中,我,刘邦回来了。

    项羽,我失去的东西,已经用武力拿回来了。

    现在,我要的更多。你的天下,我也要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