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九十一章 郎中郑忠献计

    韩信破代攻赵,驻扎在修武,与刘邦隔着黄河遥相呼应!按理说,刘邦荥阳惨败,被围成皋。韩信、张耳等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出兵南下,断项羽后路,牵制楚军。也不会出现,刘邦渡过黄河,剥夺兵权之事。

    其实,这不怪韩信和张耳等人见死不救。也并非这二人有异心,坐山观虎斗。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刘邦败得太快,输得太惨。

    2.赵国还有大量赵军势力。

    3.消息闭塞。

    刘邦不管那么多,他认为这二人有异心。所以,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和张耳军权。

    韩信,真是命苦啊!

    韩信定魏破代,被刘邦抽调精锐。这一次更彻底,韩信破赵,被刘邦夺了军权。

    刘邦说:我们又见面了。

    韩信对这次见面,没有什么好印象。

    你来就来吧!夺了军权,也就罢了!连招呼都不打,真是气煞我也!

    韩信气归气,但,也没有做出实质性反对动作。有气,他忍着。毕竟,他的一切是刘邦给的。别人能给,就能拿回去。

    刘邦也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太好,为了照顾张耳、韩信等人不满情绪,也为了更好治理赵、代等地。

    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封韩信为赵相。

    张耳对赵地,有深刻感情,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反秦之时,他辅佐武臣称王,助赵氏后裔公子歇重建赵国。

    因为巨鹿之战,表现特别优秀。再加上,逼降章邯,跟随项羽西进咸阳,支持工作。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也念张耳之功,封为常山王。定都,信都。赵王歇,被赶到代地。信都,也是张耳和陈馀,从刎劲之交变成仇敌之地。

    张耳和陈馀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那个曾经对他如父的男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张耳成为赵王,感触颇多啊!折腾了一个大圈,他又回来了。

    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刘邦封他为赵王。张耳在乱局之中,两次做出正确选择,让他成为秦末汉初不倒翁,以王者至尊,站稳赵地。

    对于,这个分封。张耳没有意见,他很满意。

    韩信对这个分封,也感到满意。他定魏、破代、攻赵、降燕,战功显赫,得到刘邦认可。虽然没有军权,但,他还能重整旗鼓。

    刘邦拿到军权,又搞定张耳、韩信。刘邦分封后,又给二人布置新的任务。

    张耳的任务,固守赵地。韩信的任务,负责东向攻齐。

    刘邦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找项羽报仇,血战到底。

    这次短暂会面后,刘邦、韩信、张耳,开始做各自工作。

    刘邦率军南下,来到黄河岸边。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郑忠。

    郑忠,这个人物,史料留下的个人信息并不多。只知道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官位是郎中。

    郎中,是帝王侍从官称谓。他的职责,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决定,有时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

    郑忠露脸次数不多,一次,就被历史记住。尤其是对刘邦而言,很重要。

    郑忠是个聪明人,刘邦荥阳、成皋,败得相当惨。他想去找项羽报仇的心情很急切。谁敢在这个时候去劝谏刘邦不要打,你打不赢项羽,定会得到两个字:找骂。

    郑忠没有直接说不能打,他委婉说了一句:楚军士气正盛,我军新败,不宜正面交战。

    刘邦脸色平静,问他:那该怎么办。

    郑忠给出一条建议:高垒深堑,勿与战。

    郑忠见刘邦脸色不对,连忙表达一个观点:项羽能打,只有一个。刘邦不能打(不能说出口),但,他手底下有很多能打的人。刘邦要发挥自己优势,与项羽全面开打。

    楚地,遍地开花,项羽疲于奔命。

    汉军严阵以待,就能取得最终胜利。

    刘邦只想听最后一句话:取得胜利。

    郑忠也说了一个前提,也就是刘邦的任务:牵制住项羽。

    荥阳之战,折损重臣、大将。成皋之战,孤身一人逃亡,狼狈不堪。刘邦吵着打项羽,只有一个原因:要给将士一个交代。

    刘邦正在气头上,才做出了与项羽决战的命令。如今,郑忠的话,给了刘邦一个台阶下,也让他怒气消散。

    有句话说得好,愤怒地人,总会做出错误的政令。所幸,刘邦能够控制愤怒,听得进去别人意见。

    荥阳突围,奔入关中,遇到一个袁生,给他献策,出武关,下宛、叶,取得一定成绩。

    荥阳惨败、成皋狼狈突围,他又遇到一个郑忠,又给他指出一条新的战略:遍地开花。

    刘邦很幸运,遭遇挫折,总会有人站出来,给他指明方向。刘邦本人,也听得进去。突然觉得,刘邦是上天之子,天命所归。遇到问题,总会有人给他解决。

    刘邦找项羽决战,本来就是怒气所致。

    郑忠给刘邦分析局势,又给他台阶下。刘邦顺势而下,采纳郑忠意见。

    刘邦选择固守,吸引项羽注意力。他传达一个信号:项羽,我在这里,来打我啊!

    项羽在荥阳、成皋,打了漂亮一击,两战皆胜,士气正盛。项羽趁着余威,向东攻打下一道防线:巩-洛。

    结果:项羽没有打下来。

    就在这时,项羽得知,刘邦逃跑的方向在北边,且汇聚赵地汉军。

    项羽向西攻打,就会被刘邦南下,拦腰截断。项羽身为兵家,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于是,项羽调转兵力,攻打黄河北岸的刘邦。然,刘邦没有和项羽打的意思。

    项羽没有渡河工具,也无法攻破刘邦设立的新防线。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事,再次陷入僵持。

    刘邦总结上次经验教训,又根据郑忠提出的意见,扰乱楚军后方,遍地开花。

    派了两个人,去楚地,大闹一番。

    史料记载了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人叫卢绾,另一个人叫刘贾。

    也记载了军队数量:卒二万人,骑数百。

    地点:渡白马津,入楚地。

    他们的任务:支援彭越,搅乱楚地。楚地局势,越乱越好。

    来看一下,刘贾和卢绾两个人的资料。

    卢绾不仅是刘邦发小,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他们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走向社会。卢绾觉得刘邦能够干大事,跟着他混。哪怕,刘邦犯事,他都形影不离。

    刘邦沛县起义,卢绾也跟着去,以门客身份加入。西进亡秦,入汉中,定三秦,伐项羽。这些事,卢绾都参与。他被刘邦任命为将军,并常常担任侍中,官至太尉,封长安侯。

    若论信任程度和亲密度,曹参、萧何等人都比不过。卢绾有个特权,能够自由出入刘邦休息之地。

    刘贾是刘邦同族中人,是他堂兄。

    刘贾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刘邦定三秦。他被刘邦封为将军,有个任务:镇守桃林塞。

    刘邦分军两万,数百骑兵,让这两个人汇合彭越,叛乱西楚后方。也说明两个现象:

    1.刘邦身边无将可用。

    2.刘邦为这二人树立威信。

    刘邦不嫌事大,他要搅乱西楚。

    这一次,刘贾和卢绾,他们还有个任务:烧毁楚军屯积军粮,以破坏楚军的根基,使无法供给项羽军需粮食。

    项羽,接招吧!

    我,刘邦,又回来了。

    这一次,我要将你的势力范围,搅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