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零九章 分封功臣(上)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汜水祭告天地,正式登基,宣告大汉王朝建立。

    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从这一刻开始。

    刘邦成为皇帝,回到洛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部将。

    于是,刘邦根据部将所取得战功,进行分封。

    这一次,刘邦分封一百多位诸侯。

    这些人物是谁,欢迎看汉初功臣分封列表。这里挑选,排在前十一位的人,进行说明。

    1.酂文终侯萧何。

    2.平阳懿侯曹参。

    3.宣平武侯张敖(王爵被夺)。

    4.绛武侯周勃。

    5.舞阳武侯樊哙。

    6.曲周景侯郦商。

    7.鲁母侯疵。

    8.汝阴文侯夏侯婴。

    9.颍阴懿侯灌婴。

    10.阳陵景侯傅宽。

    11.信武肃侯靳歙。

    这次排名,是以加入刘邦阵营时间,以及取得战功多少。这份名单中,对于第一名萧何和第二名曹参有争议。

    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这个安排,曹参本人不接受,朝臣很多人也不接受。

    曹参是聪明人,他不发声,其部将和朝臣也会替他发声。

    这些大臣不满,不只是抱怨。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就会拿出证据,来说明谁是第一。

    这些大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有支持曹参的人,就有支持萧何的人。

    支持萧何的人,留下了一个名字,他叫关内侯鄂君。

    关内侯是什么爵位,先来看一下,大秦军功授爵制度。

    秦孝公时,为了变法图强,以卫人公孙鞅(商鞅)负责两次变法。

    公孙鞅年轻时,曾在首次变法称霸后的魏国学习。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那套变法流程,公孙鞅熟记于心。

    根据秦国现状,为了调动国内所有人积极性,公孙鞅给平苦大众,提供了一条当官渠道:军功。

    你读书不行,没有关系。

    你会打仗,一样可以当官。

    为了避免,某些人一步登天,没事干。公孙鞅又给军功划分等级,总共十六级。

    它们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

    大良造是最高等级,公孙鞅(商鞅)、公孙衍(犀首),这两位曾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绽放光彩。

    秦昭襄王时,秦国打的仗很多,而且都是大仗、硬仗。其中又出现了一个人,他叫白起。从出道就以火箭般速度,飞跃上升。

    用了十年时间,成为秦国大良造。

    但,白起还年轻。

    秦国还有很多仗要打。尤其是白起三战把南边的霸主楚国,揍得没有还手之地,楚顷襄王被逼无奈,只能迁都。

    白起有功,就要赏赐。所以,秦昭襄王又增加了四个等级: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白起伐楚,被封为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再一次立下大功,面临无官爵可封。也可以说,白起是唯一一个能够用军功抵达权力巅峰的男人。

    关内侯鄂君是谁,史料没有记载。但,从他官爵来看,他也是差点抵达军功授爵顶峰的男人。

    从这个爵位来看,能够得出两点信息:

    1.他是关中人。

    2.他的战功显赫。

    又通过脑补,说明他在关中有势力,有威望,还有影响力。

    接下来,看一下关内侯鄂君说了什么,进而造就了萧何,汉初第一侯的名声。

    关内侯鄂君发表了三个问题:

    1.刘邦对战项羽,全军溃败,是谁给他补充军力?

    2.没有刘邦的命令,又是谁,派遣军队前来救援,正好补充了急需?

    3.刘邦征战在外,是谁给他提供粮草,稳定后方?

    这三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萧何。

    关内侯鄂君是文化人,还说了一句话:一时战功(曹参)怎能比万世之功(萧何)。

    朝臣都说曹参军功第一,关内侯鄂君说萧何第一。

    刘邦采纳关内侯鄂君意见,主要有两点:

    1.他有身份,说话令人信服,且说得有理有据。

    2.他看穿了刘邦内心所想,说了刘邦想说的话。

    这件事,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现象:关内侯鄂君看懂了刘邦心中所想,飞黄腾达。

    简单说:关内侯鄂君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会来事,爱拍马屁。

    现在来谈谈,到底是曹参第一,还是萧何第一。

    先来说曹参。

    他是沛县人,是狱橼(监狱长),也是刘邦沛县起义支持者。

    刘邦反秦,曹参冲到前面,官爵不断上升,还成为了楚怀王拉拢的对象,被封为建成君,戚令。

    刘邦西进亡秦,曹参也积极作战,等到刘邦入汉中,他被封为建成侯。

    随后,出汉中,定三秦,平西魏,破代攻赵,伐齐,就连韩信南下打项羽,定齐的任务,就交给了曹参。

    所以,太史公记载了曹参的战功: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军侯、司马、狱史各一人。

    从这份名单来看,可谓是战功显赫。

    接下来看萧何。

    萧何是沛县人,也是刘邦反秦支持者。是他提议,让逃亡在外的刘邦回来参加反秦,还派了夏侯婴、樊哙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萧何是令史,是文人,不是武将。他没有走上战场,但,他做了这几件事。

    1.萧何率领全族支持刘邦反秦,表明态度。

    2.替刘邦稳定后方,粮草、兵源保持不断。

    3.为刘邦留住了一个人:韩信。

    萧何虽没有征战,却为征战者提供了粮草、兵员,刘邦才得以全心全力负责征战。也可以说,萧何做的这些事,远胜于很多打仗的人,获得第一名实至名归。

    关内侯鄂君说的,正是刘邦想的。刘邦没有取消萧何第一名资格,反而顺水推舟,加大赏赐,准许萧何穿鞋带剑上殿,并封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加封二千户。

    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分封诸侯,出现了一个令刘邦感到意外的现象:张良主动降封。

    刘邦能够夺取天下,张良出谋划策,居功至伟。每一次,都让刘邦化险为夷,最终赢得天下。

    然而,张良出主意,不被其他人认可。毕竟,那些人都是出生入死,用生命换来的功勋。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有战功的武将,不认可张良。但,刘邦认可张良。

    也可以说,刘邦认识到张良的重要性。

    刘邦也很大方,封张良为万户侯。

    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

    于是,刘邦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刘邦对张良这份赏赐,连萧何、曹参等人都比不上。

    可,张良拒绝了。

    当然,张良是有文化的人,拒绝不会很生硬,也不会让别人不开心。

    张良先表达了这样一个态度: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

    这句话,表明了刘邦和张良相遇,也把刘邦的记忆拉回到了几年前。

    跟着,张良间接捧了一下刘邦: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

    这句话,既表明了张良有才,也说了刘邦会用人。

    接着,张良摆明了一个观点:陛下赏赐,我很高兴。若陛下真心赏赐,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

    最后,张良才摆出一个态度:不要被封为万户侯。

    刘邦被张良拒绝,没有生气。相反,他很高兴。

    张良有能力,却不居功自傲,十分谦卑。

    随后,刘邦做了一个决定:满足张良的要求。

    从此,也对张良更加信任。

    萧何、曹参、张良等人,分封的事好解决。然,这次分封,让刘邦遭遇了一次大危机。稍有不慎,刚建立的汉家天下,顷刻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