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宫酒宴的背后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宴请群臣。酒宴上,刘邦喝高兴了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刘邦这个问题,明显是送分题。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当世大英雄,结果输给了他。

    只要在座的人不是杠精(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魏文侯》,将杠精分类),对刘邦进行拍马屁,歌功颂德。只要是好话,使劲夸赞,就会留下好印象,得高分。

    不知道为什么,刘邦这个送分题,很多人都没有站出来得分。

    萧何、夏侯婴,闭口不言,张良、陈平选择沉默。这种奇怪现象,从侧面体现出,这不是一场简单问话。

    这是刘邦在朝堂上做了一次试探,他要搞清楚自己身边的这些人是否可信。毕竟,通过项羽失败的案例,刘邦也明白自己曾经的战友和盟友,都是潜在的敌人。这些异姓诸侯本身野心勃勃且实力雄厚,和他结盟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项羽。

    项羽死了,维系关系的纽带就断了。

    这次宴会,看似其乐融融,暗地里却是充满杀机。

    刘邦是想用这次宴会,问朝臣自己是一个什么的人,达到一个目的:这些人当中,谁是他的真正朋友。

    刘邦为什么得天下,这些人要么知道,选择不说。要么不知道,不敢乱说。

    所以,朝堂出现了一个现象:集体失声。

    这种现象,刘邦很不高兴,没人把他说的话当一回事。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有两个人站了出来,发表意见。

    一个叫高起,另一个叫王陵。

    高起是谁,史料没有记载,只是留下了一个名字。

    王陵这个人物,不简单。他是沛县人,当地豪族。刘邦视他为兄,毕恭毕敬,也不被待见。

    刘邦沛县起义,他不当响应者,也不做支持者,更不做顺应着,而是选择自己单干,拉起一支反秦力量。

    刘邦加入楚怀王阵营,战功显赫。尤其是东阿之战、濮阳追击战,表现很优秀。楚怀王趁着项梁战死定陶,为了夺权,打压项羽,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成为西进亡秦最高统帅。

    王陵表现也不错,他也被封为襄侯。

    刘邦被封汉王,割据巴、蜀、汉中,做汉中王。王陵割据南阳,独霸一方。

    楚汉争霸,王陵成为项羽和刘邦拉拢对象。

    王陵母伏剑自刎,王陵支持刘邦,反杀项羽。

    刘邦洛阳称帝,分封功臣。王陵被封安国侯,排名十二。

    来看一下,刘邦和王陵、高起等人之间的对话。

    他们先说了刘邦的缺点:为人傲慢,又爱侮辱别人。

    后又说了,项羽的优点:为人仁厚,又爱护别人。

    如果王陵和高起就这样说,他们就完蛋了。不说,刘邦会因为这些事生气,骂他们没有眼力劲,以后想要高升,在大汉王朝发展,指定没望。

    王陵、高起显然不是没眼力劲的人,更不是愚蠢的人。他们用这样的说话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调动刘邦情绪。

    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先贬后扬。

    当刘邦听到这个评价,心情会不好。但,若又听到赞美他的话,就会很高兴。

    忽高忽低,不仅能够调动他人的情绪,还能让人记忆深刻。

    随后,王陵等人,又说了这样的话。

    先来了一个转折,说了刘邦为什么得天下:刘邦用分封的形式,调动部将积极性。谁打下疆土,就分给他。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简单说,刘邦不独揽大功,采用了正确方式,激励部将。所以,这些部将,都爱跟刘邦打天下。

    跟着,他们说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嫉贤妒能,有功不赏,只是把跟随他的人,当做打工仔,尽情压榨。没有合理的奖励机制。

    简单说,项羽只要是别人替他打工,爱画饼充饥。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对部将的态度,就像现在的一个常见现象:一个企业有合理的奖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大做强。另一个企业只会让员工加班加点,只谈奉献,画饼充饥。

    那个企业发展更好,不言而喻。

    所以,企业发展不好,检讨的不该是员工没有积极性,而是企业又为员工做了啥。

    这也告诉我们,拍马屁、说好话最高级别:要说好的,也要说不好的。在客观的基础上,加以升华。

    既表达了你看见了问题,又表明了你是一个有原则,实事求是的人。

    刘邦听了,很高兴。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进而造就了一个故事:汉初三杰。

    刘邦先说了一句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们说得对。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说的不对。

    刘邦不仅自己高兴,还要让大家高兴,进而表达一个观点:我能得天下,都是大家的功劳。

    刘邦又抓了三个人物来重点表扬。他们是萧何、张良、韩信。

    刘邦说了这样的话: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这番话,承认了自己短处,留下了明君、贤君、仁君的印象。

    刘邦既承认了自己不足,又表明了自己的优势。

    这三杰这么厉害,被我所用。是他们厉害,还是我厉害。

    显然,是刘邦厉害。

    王陵表面上说的那些话,也暗藏了另外一层意思:我没有远大志向,平生夙愿,只想封侯。

    进而表明一个态度:我对大汉,对你没有威胁。

    刘邦提出的汉初三杰,表面上是指三个人,实际上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三类人。

    萧何代表以沛县起义的父老子弟,张良代表六国贵族,韩信代表楚地将领。

    刘邦也用这句话,表明谁是可靠的人,分封谁,我心里一清二楚。刘邦做这件事,表面上嘚瑟,暗地区分敌友,震慑潜在的隐患。

    接下来,刘邦要做为大汉王朝选国都。

    国都,是一国之本,也是未来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那么,大汉国都又会历经怎样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