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六章 王道与孝道

    娄敬、张良等人主张定都关中,刘邦不仅听进去了,还立马做了一件事:西去关中。

    刘邦脾气不好,爱说脏话。但,他做事向来是雷厉风行。只要他下决定要做的事,就会立刻去做。

    大多数朝臣都是函谷关以东的人,竭力争取,定都洛阳。却没想到,刘邦选择关中。刘邦是大汉王朝第一位皇帝,他说要走,朝臣也拦不住。

    史料没有记载,关于刘邦定都关中,朝臣是什么意见。但,出现了一种现象:定都过程充满曲折,结局却是相当和平。

    多数人主张定都洛阳,少数人主张定都关中。按照民主集中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刘邦应该妥协,接受大多数人意见,定都洛阳。

    刘邦违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都关中,会遭到不满,甚至会遭到群臣强烈反对。历朝历代君王,对于迁都,都是一件国家大事。定都选择,引发朝臣激烈的争吵,甚至还会出现以死相谏。

    然,刘邦迁都,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对此,有几种观点。

    1.刘邦个人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做通过了反对者思想工作。

    2.刘邦霸道独断,他说走,没有敢反对。

    也许,有人站出来反对,被刘邦抓典型,最终震慑住朝臣。

    或许,这次迁都,并不和平。

    总之,大汉王朝建国后,刘邦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定都关中。

    刘邦向西,回到关中,来到临时国都栎阳。

    来回顾一下,栎阳成为大汉临时国都的那些历史。

    话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掌控巴、蜀、汉中,定都新郑。

    刘邦采纳韩信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汉中定三秦。

    汉军以雷霆手段,横扫三秦。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雍王章邯固守废丘。

    刘邦平定关中,要站稳脚跟,就将塞王司马欣的国都栎阳,当做临时国都。

    刘邦选择栎阳做为临时国都,有以下原因:

    1.栎阳曾是秦国旧都(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到咸阳),保存相对完好。

    2.咸阳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几个月,宫室不全。

    3.章邯在废丘抵抗,三秦势力,也没有完全平定。

    就这样,栎阳成为了刘邦,临时国都。

    刘邦筹建大汉王朝,首战攻破临江国,又迁都关中。刘邦暂居栎阳,命令萧何,在咸阳原有的基础上,修建国都。这国都就是流传后世的长安。也是大汉、隋、大唐,三个大一统王朝,最有影响力之地。是那个时代天下最繁华,最大的都市。

    刘邦回到关中,见到父母妻儿,还有得力可靠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刘邦回到栎阳,他要处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与父亲刘太公之间的关系?

    从礼制来看: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君跪臣,有违礼法。

    这,不合适。

    从父子亲情来看:刘太公是父,刘邦是子。父亲跪拜儿子,这也不合适。

    所以,刘邦遇到一个世界级难题,且还没有参考案例:王道与孝道。

    跪父,不合适。

    不跪父,也不合适。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在世的刘太公。这个难题,很让人头疼。

    史料告诉我们,刘邦是这样做的:按照民间父子礼节,每五天朝见父亲一次,以尽孝道。

    刘邦未发达之前,刘太公总是奚落这个儿子不成器,比不过其他儿子。却没想到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成为了大汉皇帝。更让他没想到,刘邦称帝后,对他没有半点怠慢。

    刘太公住进皇宫,还是大房子,心情很高兴。他怎么也没想到最没出息的儿子,最长出息。

    刘太公觉得刘邦来跪拜这种行为是应该的,但,身边人觉得不合适。有位没有被记载名字的聪明人,提醒刘太公,这样做是不对的。甚至有人,拿出陈胜为王,对待其岳父的态度说事。

    以前,刘邦是儿子,用这种礼节是对的。

    现在,刘邦是皇帝,用这种礼节,就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心态,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初,和陈胜一起长大的人,喊其名字,被诛杀。

    现在,刘太公不仅喊其小名,还让其下跪。

    刘太公对这个儿子怎么样,他心里有底。所以,他不能继续做这样的事。那个不被看好的儿子,已经是大汉皇帝。

    那人对刘太公说了这样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陛下,虽然是儿子,但他是皇帝。您虽然是父亲,但也是臣子。哪有让皇帝拜臣子的道理?

    刘太公是聪明人,一点就懂,也觉得这样做不合适。于是,他做了一件事:刘邦来拜见他,他拿着扫帚倒退而走。

    如果刘太公是寻常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智慧,也想不到用这种方式,赶走刘邦。

    一个能够在十六岁,结婚生子,还有几个儿子,并养活一大家人。这说明,刘太公家境不会太差。

    刘太公名字很难写,又给几个儿子取名,这说明他是有文化的人。

    面对刘邦来拜,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赶走儿子。同时,他也不想让刘邦留下不好的名声。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一点爱。

    刘邦见老父亲反常的举动,第一反应,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随后,他要弄清楚原因。

    刘邦要答案,刘太公说了这样一句话: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以前,你是我儿子,跪拜我,是应该的。

    如今,你是皇帝,不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王法。

    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平民,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刘太公用这样的方式,替刘邦解决了天下难题:王道与孝道。

    刘太公的良苦用心,刘邦明白。为了兼顾王道与孝道,更好治理大汉天下,成为天下人表率。刘邦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是皇帝,刘太公是太上皇。刘太公有名无实,但,地位尊贵。刘邦跪,这也是君臣之礼,父子纲常。

    刘邦这一创举,也没遭到任何人反对。进而,开创了一种模式:大汉以孝治理天下。

    进而,告诉诸侯,以及天下人。

    无论你当了多大的官,都不能忘本。那个人是你父亲,不能因为当了官,就目空一切。

    连皇帝都要跪自己的父亲,更何况是其他人。

    你官再大,也大不过皇帝。

    你再牛,也没皇帝牛。

    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时期,出了一件重大的事,被称为大礼议之争。

    嘉靖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嘉靖当了皇帝,不能认亲生父亲,引发了大明朝廷内部激烈的礼制讨论,进而上升为政治事件。

    从而留下了一个故事:嘉靖廷杖朝臣。

    一个人当了皇帝,连亲生父亲都不认。这样的人,何以治理天下,成为天下百姓的表率。

    大汉王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就做出表率。父亲没功勋,想了一个办法,尊他为太上皇。故而,解决了王道与孝道,这个问题。

    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后的大明王朝,还在处理这个问题:王道与孝道。

    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时候且没有打天下,也没功勋,就当上太上皇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当过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汉高祖刘邦,这个平民出生,却用了不一样的智慧,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创造先列,解决了难题:王道与孝道。

    就在刘邦解决这个难题的同时,一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人,就是秦末汉初,田氏三兄弟最后一个称王的男人: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