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繁体版

第一百四十一章 汉初礼仪的制定者

    长乐宫建成,刘邦借着这个机会,宣扬汉家威严,召开了第一次岁首大典。

    各地诸侯王,都要前来参加岁首大典。

    负责这次岁首大典的人,他叫叔孙通。

    那么,叔孙通凭什么能够主持这场隆重的岁首大典。

    先来看一下,叔孙通个人简历。

    叔孙通什么时候出生没有记载,他是薛县人。一提起这个人,总是恶语,多过好评。

    有的人说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没有儒家的气节,也没有忠君意识。他投靠谁,谁倒霉。很多儒者,羞与之为伍。

    有的人认为,他是圣人,将识时务者为俊杰,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乱世,制定礼仪,影响大汉王朝,以及后来的王朝。

    是个在乱世懂得保存自我的大圣人。

    来看看,叔孙通的那些事。他是如何从差评不断,变成好评连连。

    他有个出色的老师:孔鲋。

    他老师能够留名,是因为有个身份:孔子八世孙。

    还做了三件事:

    1.藏儒家经典典籍:尚书、论语。

    2.反对暴秦,被称为战斗之中的儒家。

    3.不贪图名利,归隐山林。

    叔孙通拜在孔鲋门下学习,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秦始皇的时候,当了一个待诏博士。

    秦二世时,叔孙通转正,成为秦朝博士。

    儒家思想奉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叔孙通懂得灵活机变,睁着眼睛说瞎话。

    比如,山东六国起义反秦,秦二世问这些人是什么人。

    答案有两个:造反和盗贼。

    叔孙通察言观色,根据秦二世内心独白,说了一个昧着良心的答案:盗贼。

    那些说是造反的人,锒铛入狱。

    叔孙通说假话的这种行为,被很多儒家学者感到羞耻。其中,他的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先生连这样谄媚的话,都说得出口,还要脸不。儒家的气节,都被你丢尽。(先生何言之谀也)。

    叔孙通没生气,而是很无奈做出这样的回答:你们只知道,我昧着良心说假话。但,你们知道我差点落入虎口,没命回来。(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

    进而,叔孙通表达了一个观点:我说假话,是为了自保。

    同时,叔孙通也是告诉学生:读书,是要学会变通。而不是,变得更呆板。

    随后,叔孙通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咸阳,回到薛地。

    接着,他充分发扬了一种宝贵精神:识时务者为俊杰。

    陈胜大泽乡起义,他老师参加张楚政权,他闭门不出。

    项梁薛地会盟,他前往投靠。

    项梁定陶战死,他投靠楚怀王。

    楚怀王被发配边疆,他投靠项羽。

    刘邦号召诸侯,攻破彭城,他离项投刘。

    可以说,叔孙通跟过以下人混过: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

    故而,叔孙通落下不好的名声:六易其主,反复无常,阿谀奉承,没有气节。

    只要他跟着谁混,谁都会倒霉。所以,他有个绰号:克君。

    投靠刘邦是他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他也正等待时机。

    叔孙通是儒家,却懂得量力而为,学会变通。

    刘邦讨厌他穿儒装。

    他学会变通,穿楚装。

    刘邦不喜欢儒生,他举荐盗贼壮士。

    他的学生看不下去了,问了一句抨击灵魂深处的问题:我们跟他好几年,跟他投降汉王。如今,汉王需要人才。他不推荐我们,却举荐盗贼出生的人。

    这是什么道理?

    叔孙通听到这个问题,也一针见血的反击。他先说了,为什么举荐盗贼壮士: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能搏斗吗?

    简单说,你们能够帮刘邦打天下?

    回答:不能。

    你们不能,我就要举荐能打天下的人。

    接着,叔孙通为了表示没有忘记这些人跟随他的苦劳,说了安慰的话:你们不要慌,我不会忘记你们。

    刘邦得到叔孙通也没有怠慢他,任命他为博士,称他为稷嗣君。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叔孙通等来了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由于,刘邦反秦灭楚,去掉繁文缛节,搞了一个约法三章。

    刘邦称帝,就要搞一套帝王仪式。

    但,刘邦身边正缺乏这样的人才。

    刚好,叔孙通精通这方面的事。尤其是他在大秦呆过,不仅有理论知识,还亲眼目睹帝王仪式。

    当刘邦在洛阳举行南宫酒宴,跟随他打天下的人,喝醉了酒,出现了不好现象。

    有的人,狂呼乱叫。

    有的人,拔剑坎柱。

    刘邦当了皇帝,却感受不到帝王的威严。看见部将这些僭越的行为,他除了头疼,还是头疼。

    这时,叔孙通抓住这个机会,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儒生很难为陛下夺取天下,但,他们能够助陛下守住成果。

    随后,叔孙通又给出了一个建议: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弟子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制定朝仪,这就是刘邦要解决的难题。

    但,刘邦是聪明人。他知道制定规矩,也会被规矩束缚。所以,刘邦说了这样一句话: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不想被束缚住。)

    叔孙通是聪明人,听懂了话中的意思,列举了几个人:三皇五帝。

    又说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制定礼仪的方式:按照当时的情况,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不同朝代的礼节不同。

    最后,叔孙通表明态度: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刘邦听了,对他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同时,这句话也是告诉叔孙通,你制定礼仪,我是赞同,但,有个前提,不能难为我。

    鲁,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汇集之地。

    于是,叔孙通奉命前往鲁,征召三十多名儒生。

    按道理说,征召儒生会很顺利。毕竟,是大汉皇帝刘邦允许,还有活动经费。

    成功了,就能一举成名,谋个一官半职,吃喝不愁。

    但,有两个儒生,很有气节。

    他们拒绝应召,还骂了叔孙通一顿。

    他们先表达了一个观点:你侍奉近十位君主,靠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

    这句话,说叔孙通人品不好,跟他一起,很丢脸。

    接着,他们加大攻击力度,说了这样的话: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

    这句话充满嘲讽:天下动荡不安,百姓食不果腹,你搞礼仪,简直是痴人说梦。

    最后,他们直接表明态度,这个时候搞礼仪行不通,说了这样的话: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你搞礼仪,不合古法,就是一个笑话。

    我们就不陪你瞎折腾,你走吧!别玷污我们的名声。

    叔孙通笑了笑,说了一句话: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叔孙通征召三十多名儒家学者和百名学生开始演练,小有成果,便让刘邦观看。

    刘邦看后,说了两个字:能行。

    叔孙通得到刘邦支持,更加用心制定礼仪。

    及至,新都建成,刘邦在长乐宫举行岁首大典。

    叔孙通负责,大典仪式。

    史料记载了,这一次岁首大典。

    这套礼仪,包括几个阶段。

    开始:

    时间选择在天刚亮,执礼者开始主持礼仪。

    过程:

    先是在廷中展现大汉军威:战车、骑兵、步兵、宫廷侍卫、兵器、各种旗帜。

    其次,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

    跟着,带路人走在前面,为前来的人带路。其中,文武大臣,按照尊卑,官位高低,站成两列。

    武将,依次排列在西边,面向东。

    文臣,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

    大行令安排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传呼。然后,刘邦乘坐龙辇隆重且盛大登场。

    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向皇帝行礼。

    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

    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

    诸侯百官坐在大殿,都敛声屏气低着头。

    刘邦不发言,他们也不能说话。

    刘邦说话,他们不能讲话。

    然后,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刘邦敬酒。

    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

    结束:

    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

    这次守岁大典,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

    刘邦也相当满意,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刘邦一高兴,就厚赏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没有独揽大功,趁机为弟子邀功,播种美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弟子和儒生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他们也很辛苦,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

    刘邦很高兴,把这些儒生提拔为郎官。

    叔孙通为弟子邀官,出宫后,又把五百斤黄金,分赠给儒生。

    这些儒生,得到大汉皇帝表彰,还得官,赏赐钱财,都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叔孙通因为制定礼仪,一举成名,不仅被刘邦记住,被儒生记住,还被历史记住。

    从此,那个反复无常,没有气节,不知忠孝仁义的小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个大圣人。

    他,也成为汉初朝礼的制定者。

    叔孙通,我们记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