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顾茅庐请我出山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李严被罢官……

    次日清晨,诸葛亮的丞相府。

    太阳还没有升起,丞相府门口,便被一百多名朝臣给堵住了。

    “请开门,我们要见丞相,我们有要事与丞相商议。”

    “诸葛丞相,两京制万万不可实施啊,一旦实施,不仅劳民伤财,整个大汉都要分崩离析啊。”

    “丞相,现在大敌当前,蜀中经不起折腾啊,望丞相念及大汉黎民百姓,以天下苍生为念,求请陛下收回成命。”

    “.…..”

    长史杨仪打开丞相府门,正要说话。

    这些朝臣哪里等得及,一窝蜂的就往丞相府中赶。

    很快就将议事大殿堵得水泄不通。

    诸葛亮穿着睡袍,举着羽毛扇子,睡眼惺忪的站在这些人的面前,他眼冒凶光,厉声道:“两京制是陛下的旨意,你们找本相作甚?”

    主簿雍茂神情悲哀道:“丞相啊,按照陛下的划分方式,我出身在益州,会被划分为益州派,去往南边任职,可丞相知道,臣从最开始就追随先帝,从徐州,到荆州,汉中……我怎么成益州派了?”

    督农彭羕道:“两京制的方案中,要让臣去考察南方建都之地,臣实在难以从命啊。”

    谏议大夫费诗道:“臣从来只尊大汉,对陛下的衷心苍天可鉴,臣不属于任何派别,现在让我选边占,还不如让臣死了算了。”

    廖立道:“两京制是动摇国本,丞相应当比我们所有人都清楚这个事情的危害啊。”

    紧接着,杨汰、黎韬、裴俊、杨颙、程郁等数十名朝臣,皆是纷纷建言,声称两京制不可实施。

    诸葛亮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语之后,神色悲痛道:“诸位的意见,我都听到了,但是两京制是陛下的圣旨,既然是圣旨,岂能朝令夕改?”

    “大家遵命执行吧!”

    最后,诸葛亮义正言辞的说道,并吩咐杨仪送客。

    诸葛亮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两京制必须实施,而且要立即实施。

    这一百多名朝臣在丞相府碰壁之后,他们怀着滔天的愤怒,直接往尚书令李严的府上冲去。

    诸葛亮待这些人走远,缓缓坐在府上的一处木制台阶上。

    他穿着睡袍,睡眼惺忪,面上却是露出了欣然之色。

    杨仪来到诸葛亮的身边坐下,不解的问道:“丞相,您已经下定决断,要实行两京制了吗?”

    诸葛亮摇了摇羽毛扇,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轻声笑道:“你看看这些朝臣激愤的样子,这个事情能实施下去吗?”

    杨仪连忙道:“丞相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真正的实施?”

    诸葛亮长叹一声道:“两京制,真要启动,那就是劳民伤财,我大汉哪里经得起这样折腾,但是经过这一次之后,朝廷中,怕是不会再有嫌隙,不会再有荆益两派之争了。”

    杨仪当即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到这个时候,方才看出诸葛亮的用意所在。

    【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不战而屈人之兵。】

    诸葛亮看着杨仪,语重心长的道:“你和姜维还是不一样,他思路宽广,大开大合,而你做事向来谨慎,对于朝廷政争权斗,得使用一些非常人之法。”

    杨仪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

    诸葛亮又道:“你只需要观察,要不了两日,事情就会见分晓,所谓的益州派,从此便不复存在,当然,所谓的荆州派,也不存在了,朝廷之上,会拧成一股绳,谁也不敢再相互攻讦、倾轧……”

    杨仪皱着眉头,略有思索,仿佛在消化诸葛亮的话。

    而诸葛亮却是抬头看着天空中的白云,神情复杂道:“这样一出高妙之计,要不是那道明山的天纵少年的点拨,我怕是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不动刀兵,不流一滴血,让所有人团结一致。”

    “丞相,这,算是阴谋吗?”杨仪语气喃喃,小声道。

    “不,这不是阴谋,如果真要拿阴谋对比,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诸葛亮表情严肃道,“我这一辈子,绝不搞阴谋诡计,威公,希望你将来也一样。”

    杨仪仿佛醍醐灌顶般,使劲的点着头。

    诸葛亮怅然道:“所以,我们得把道明山的天才少年请下山,只有他在我们的身边,大汉的复兴,才有希望!”

    ……

    两日后,刘禅收到了尚书令李严的辞官归隐的奏疏。

    这一次,他没有再征求诸葛亮的意见,直接在奏疏上批了一个字——准!

    当日夜里,李严来到了诸葛亮的丞相府。

    诸葛亮以上宾的礼仪接待了他。

    李严过来的时候,喝了不少酒,整个人的神情,显得非常的疲惫、憔悴。

    他衣衫不整,头发凌乱。

    坐在诸葛亮的面前,他早已经放浪形骸,再不顾及形象了。

    当日诸葛亮正约了姜维谈事,姜维一面给李严斟茶,一面侍立左右,恭听他们的谈话。

    李严看了看身前端坐着的诸葛亮,又将目光看向姜维,最后将目光定在了姜维的身上,怅然若失道:“伯约,我听说诸葛丞相要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你,有这等事吗?”

    姜维在一旁小心翼翼道:“丞相待我如父,姜维才疏学浅,他的思想我至今学不到皮毛。”

    李严喝了一口茶,身上依旧满身的酒气,他大笑道:“伯约,丞相今日这一招,你学会了吗?”

    姜维在一旁,不再作声。

    李严则看向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目中泛泪道:“我输了。”

    诸葛亮边喝茶边道:“正方,你为何到现在还执拗于谁输谁赢?”

    李严双目圆瞪道:“难道不是吗?”

    诸葛亮目露深思,他看向李严,语重心长道:“正方,我为汉室复兴,十余年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你是否看在眼里?”

    李严低下头,默不作声。

    诸葛亮神情凛然,愤慨道:“今王业偏安,败亡之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厉声道:“北伐,乃是国本。你暗中结党,立主南战,多次阻我北伐,企图断我粮草,这是动摇了我国之根本。拿下你,才能避免国家覆亡,这是江山社稷生死存亡之机,不是你我之间的私怨。”

    李严抬起头来,眼神凌乱,怅然道:“南战北伐,本是国策之争,你诸葛孔明执意北伐,又怎能确保,兴汉灭曹啊!”

    诸葛亮站起身来,他猛的拂袖,声色凌厉,大声道:“这世间,天下大势,哪有万全之策?”

    “不北伐,蜀中朝廷不出三五年必土崩瓦解,但是联吴攻魏,起码能确保我大汉未来三十年的平安。”

    “现在,你我二人,同为先帝托孤重臣,本该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毁誉,何足道哉?倘若你一意孤行,我大汉灭亡,你有何颜面去见先帝于九泉之下?!!”

    诸葛亮声音洪亮,响彻大殿。

    这一道道慷慨的话语,如一计计惊雷,击打在李严的身上,让其无话可说。

    他本并非是十恶不赦之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同样是忠于刘备,忠于蜀汉的忠臣。

    只是因为自己膨胀的权力欲,借政见的不合,要与诸葛亮见个高下。

    却不知他的执拗,成为阻碍蜀汉北伐和未来复兴的最大障碍。

    如今,以他为首的益州派被打散,被彻底分化瓦解。

    他自己同样威望丧尽,在朝廷之上颜面尽失,只能用辞官归隐来保留一点尊严。

    当骤然听到先帝当年的白帝城托孤一事,李严突然悲从中来,再无话说。

    他躬身的跪在诸葛亮面前,头埋在地上,久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