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随机穿越一个沙雕网友
繁体版

第4章:永乐

    反!

    当这个字出口的一瞬间。

    密室中的所有人猛然身子一震。一种紧张的氛围在其中弥漫。

    但是紧接着,所有人又都松了一口气。

    终于,要反了!

    终于要走到这一步了!

    朱能猛然单膝跪地,红着眼嘶吼一声:

    “殿下,俺朱能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肝脑涂地!”

    紧接着,除了姚广孝之外,所有人都单膝跪地:

    “共谋大事,肝脑涂地!”

    “纵使死无葬身之地,我也要陪殿下走上一遭!”

    “……”

    看着这些兄弟们慷慨激昂的反应,朱棣眼眶有些湿润,有些动容。

    造反呐。

    诛九族之罪啊。

    但是这些老兄弟,没有任何的二话,哪怕掉脑袋也要跟着自己走上这一遭。一时间,他无言。

    看向了姚广孝:“姚师傅,您,如何看?”

    姚广孝微微一笑:“阿弥陀佛。殿下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乃大明万万黎民百姓之福。贫僧认为,此乃天道,殿下顺应天道而已,乃正统。此番伟业,只会成功,不会失败。不说废话,从即日起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朱棣连忙问道:“请姚师傅定计。”

    姚广孝语气变得急促了起来:

    “其一,造反名不正言不顺,想要获得合法性,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和原因。让普天之下所有百姓认可我们是正统,而不是凡贼。”

    朱棣连忙问道:“那这个理由是什么?”

    姚广孝沉声道:“世人都道是建文听信了方孝孺等人的谗言,殊不知,其实这是建文自己的决定,那些人出的都只是馊主意,只是附和罢了。贫僧认为,那就抓住这一点,定名义为——清君侧,靖国难。为之,靖难!”

    嘶——

    朱棣猛然倒吸一口冷气,眼皮子一跳。

    好家伙!

    后世那些人都在提的‘靖难’二字,竟然是姚和尚提出来的。

    对上了!

    对上号了啊!

    这一刻,当历史重合,朱棣再也不疑者也上那些后世精英说的话了。他们,真的是后世之人!

    姚广孝诧异的看着朱棣:“怎么?殿下反应这么大,是贫僧说的不妥?”

    朱棣感慨的看着姚和尚:“妥。绝,绝啊!”

    姚广孝笑了笑,继续说:

    “其二,需立即做起兵的准备。造反之罪很大,边疆大军不可调动,他们其实是听令于朝廷的兵。若是知道殿下要靖难,他们必然不愿意,甚至产生哗变。如此一来,就胎死腹中了。”

    “啊?”

    朱棣震惊了。

    朱能等人也骇然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姚和尚。

    邱福急声说道:“姚师傅说的这是……这是屁话。若是不调动边军,我等,如何起家啊?如何起兵啊?哪来的人啊?朝廷数十万大军,我等若是不调动边军,如何对抗数十万大军?”

    朱能:“对啊姚师傅,您糊涂了。咱们哪来的人啊?”

    姚和尚沉声道:“兵不在多,贵在精。咱们起事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招兵买马,而是暗中筹备。几万大军,都不忠诚,那么几万大军也无用。但哪怕只有数十人,只要人人忠诚,那么数十人也堪当数万大军。殿下,您要知道,如今整个天下其实都是站在您这边的。建文……不得人心。”

    朱棣急的抠脑壳:“姚师傅,那,那俺这兵从哪儿来啊?”

    姚和尚微微一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燕王府亲兵卫队有九百余三十二人。”

    朱能破口大骂:“姚和尚你他娘该不会是建文派来的吧……”

    朱棣呵斥:“休得胡言乱语。姚师傅,你继续讲。”

    姚和尚面色庄重的说:“首先,建文派来了北平布政使齐泰,来接管了咱们的边防十万大军。齐泰在,他们认为朝廷就在监管,无人敢反。如果咱们草率的行动,谁知道齐泰是否埋下了什么隐患?到时候正是大事的时候,大军哗变,那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其次,殿下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城!!!”

    朱棣忽然身子一震,整个人有些摇摇欲坠。这,是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的事实。

    自己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城当人质呢。他也想过,为了大业,干脆不要儿子了。但是他却又做不出这种事情来。一直都很纠结。

    姚广孝沉声道:“边防十万大军这些年都是跟着殿下的,忠于殿下。但人心经不起考验。我们不能孤注一掷,不能如此草率。我们第一步一定是要先将殿下的三个儿子弄回北平来;然后才能谋划起兵之事。”

    “而九百多亲兵,是咱们的第一批力量。要先让这亲兵忠诚,更忠诚。等到万事俱备之时,九百多亲兵才能成为您的一把尖刀。以点破面;那十万边军早晚是囊中之物。但在此之前,要让他们看见殿下的决心,同时也要让他们先无路可走……”

    朱棣连忙道:“怎么说?”

    姚广孝道:“三步计划。第一,将儿子弄回来北平。第二,暗中操练亲兵,暗中打造兵器。先将亲兵逼到造反的地步,让他们也上同一条船。第三,九百多亲兵入边军营。擒拿各将领!”

    朱棣疑问:“擒拿那些将领做什么?那都是俺的兄弟。”

    姚广孝阴恻恻的道:“人心不可测,当他们有退路的时候,选择就多了。咱们要让他们无路可退。齐泰,咱们不能杀,逼着他们去杀。如此一来,他们也走上了不归路。从此就再无二心了……”

    听懂了!

    全听懂了!

    朱能和张玉邱福面面相觑,心里发憷。

    狗曰的这姚和尚,太阴了!

    连兄弟都信不过!

    九百多亲兵是最亲近朱棣的,但是姚和尚害怕九百亲兵到时候打退堂鼓。于是就先诓骗他们,暗中打造兵器,暗中操练。等造反准备的差不多了,再告诉他们,其实自己在造反。

    那亲兵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啊,跟着干。否则就要诛九族的……

    有了亲兵这么忠诚的力量之后,再进大军军营。擒拿各部将领,逼着将领们去诛杀建文的心腹,北平布政使齐泰。让他们人人都参与诛杀齐泰的伟大工程,再逼得他们也不得不反……

    同时间,在让朱棣想办法把儿子捞回来。当人质的儿子一回来,那这也逼得朱棣也不能不反。

    越想越感觉恐怖。

    这秃驴,早就提前想好了所有的步骤啊?

    朱能等人不敢说话了。哑口无言。

    就连朱棣,此时也有些头皮发麻,要不是姚师傅和自己交心,关系过命的话。朱棣还真的有点想要离他远点。

    这和尚咋回事啊,造反这种事,他比自己还要热情。

    堪称古道热肠!

    只要造反能成功,他什么都能算计进去。

    尴尬的沉默了很久,朱棣清了清嗓子说:

    “朱能,你们去寻找一个密地。然后将亲兵分批次,一批批的进去。先打造足够的兵器。”

    “是!”

    “张玉。”

    “在!”

    “你派人去暗中搜罗,打听北平附近的粮商与富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找好粮草辎重。先收集消息,先不要去收购粮草,否则引起了齐泰的怀疑……”

    “是!”

    “姚师傅……”

    朱棣看着他,想说什么,半天没说出来。

    姚师傅笑着说:“阿弥陀佛,贫僧,先去计划舆图。看看未来往哪个方向打最妙。”

    朱棣笑着点头。

    等到将众人全部都送走之后,朱棣一个人坐在密室之中,再次进入了自己脑海里,去阅读那些沙雕网友的回复。

    这么会儿功夫,又多了四百多条回复的答案。

    帖子火了。

    成了神贴。

    朱棣自然不知道这些概念,他只是认真的,逐字逐句的去读那些看起来并不难认的‘简体字’。

    虽然有些话看不懂,但是半蒙半猜的,朱棣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像是华夏人去读曰语一样,虽然它一句话十个字儿里,你八个都不认识,但是就靠着两个通假字繁体字,你就能猜出它一段话是啥意思。

    朱棣就是这么认后世的简体字语法的。

    在密室之中待了一个多时辰,天已经蒙蒙亮了,朱棣还是没有丝毫疲惫,越发的精神。

    从那些网友的回复之中,他读到了很多很多的消息。

    他确定了一个自己内心深处的猜测——永乐盛世。真就是咱亲手缔造的啊!

    自己,竟然被后世称之为——永乐大帝!

    大帝啊!

    盛世啊!

    我造就的?

    同时的,朱棣也从蛛丝马迹之中,琢磨出了不少后世的信息,以及历史的一些走向。

    大概是这么回事:自己靖难成功,建文逃走。于是自己开创了永乐盛世。但是儿子没跟上,永乐大帝就在自己死后就没了。

    后边,自己的不知道哪一个孙子还是曾孙子,还被人抓了?被称之为什么土木堡之变?

    再然后,自己的不知道哪一个后代继承大统了,居然天天研究木匠活。而帮他上朝的,竟然特娘的是个叫魏忠贤的太监?太监把持朝纲?

    “娘希匹!”

    “这些不肖子孙!不孝后代!”

    “把老子的老子的江山都给败光了!”

    朱棣痛骂一声,看到最后自己的最后一代子孙,自己在煤山上吊自尽。一个王朝,走向了灭亡。朱棣沉默了很久很久。

    又看到最后。

    那个叫‘华强防水1394344……’的网友又发了一条帖子在感慨说:

    “明朝,无论怎么说,是我们华夏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明朝是一个开明的时代,也是一个真正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朝代。但是多灾多难,遇到了小冰河期,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跟不上,所以很多很多的百姓饿死。很悲剧,也很矛盾的一个朝代。”

    “但无论如何,在很多历史学家都普遍认为——大明之后,再无华夏!”

    “意思是,大明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骨气了。清代,八国联军入侵,后期皇帝一个比一个软蛋。割地赔款,实在气人。而往上数唐汉,那也是在不停的割地赔款……”

    “唯独明朝,是历史上从来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最有骨气的朝代。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殚精竭虑的治国,打的元人满草原的跑。朱棣拿回大统,更是迁都北平那苦寒之地,提出君王死社稷之说。奠定了大明历代皇帝的骨气。彻底打散了元人最后一缕气……有这些先祖的前车之鉴,整个大明都可谓铁骨铮铮。所以崇祯皇帝,哪怕说是自己上吊在煤山,也不投降!”

    看着这些帖子的内容,后世一条清晰的历史走向,逐渐的在朱棣的脑海里成型。

    他有些动容,心情无比的复杂。

    土木堡之变。

    吊死煤山?

    大明之后再无华夏?

    清代割地赔款。被什么洋枪洋炮在京城震他个三天三夜,慈禧太后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这民族太殇。

    朱棣喃喃自语:“如今,我知道了后世的这一切。那我,能否让后世那一切,不再上演?”

    永乐盛世是未来由我亲手缔造?那么永乐盛世,是怎样的盛世?

    有多么昌盛啊?

    我想不到啊,因为现在天下人还在受苦……

    但我想,让这盛世比原先历史上,更加昌盛可否?

    但我想,让这盛世,多长寿一些年可否?

    这民族太伤。

    而我是这些‘精英’所提到的后世关键一环,在这一环里,我想做的更好。我不想让普天百姓再受苦了。

    朱棣在密室中,思考了一个彻夜。

    这一夜,真正的帝王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