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尘何安
繁体版

第23章 只言片语,欲破山中匪类

    杨志的突然出现着实吓了常青和诸葛瑾二人一大跳,二人立刻窜到了一边,齐刷刷地看向了杨志。

    杨志则颇有些得意地笑了笑,问道:“自打上完早课你们俩就鬼鬼祟祟地往这跑,真以为我和君度先生是瞎子吗?”

    听杨志语气中没有责备的意思,常青胆子也大了起来:“老师,我和瑾兄这是在谋划怎样实施瑾兄的那些计策,等我们把步骤筹划好再告诉你们,你和诸葛老师不是就对我和瑾兄刮目相看了嘛。”

    杨志点了点常青的脑门:“我现在就已经对你刮目相看了,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呢,就已经准备视县令、国相为无物了,真让你们行动起来,不知道会做出些什么事来。”

    常青没有回话,只是耸了耸肩,对这个结论表达了一丝“小小的”不屑。

    见常青对自己的话不服气,杨志也不摆架子,也没打算说服常青,而是招呼两人跟自己来,把他们带到了一间大屋子里。

    屋内乱糟糟地坐着七八个人,正互相呼喊着大声聊天,这些人见到杨志走进屋里,原本聊得正欢的几人都一齐停了下来,全部起身来迎杨志。

    杨志连忙向这些人拱手:“诸位无需客气,志今天过来是带了瑾少君和青少君一起的,来此主要是想请教诸位一些问题。”

    人群中一个稍年轻些的听了杨志的话,立时回应道:“杨兄也别跟我们客气,两位少君想问什么但说无妨,我等知无不言。”

    其余众人听到这话也跟着纷纷应和,等屋内稍稍安静了一些,杨志招了招手,把常青和诸葛瑾叫了进来。

    杨志把手向常青、诸葛瑾那边一伸,介绍道:“这是瑾少君,你们应该认识,另外一位是君度先生的入室弟子,也是我杨志的少主人,青少君。”

    介绍完这边二人,杨志一转身,对着常青和诸葛瑾说道:“瑾少君、青少君,屋内的这几位就是咱们诸葛氏雇来帮忙入山伐木、狩猎的队伍的领头人,说是雇佣,实际上,诸位也早就是我诸葛家的家人了,若非有诸位扶持,诸葛家哪里能有如今的繁荣呢。”

    “杨兄说的太客气啦!”又是刚刚那个人带头说话,其余人才跟着附和。

    “没错,杨兄太客气了!”

    “若非有诸葛氏,我等在山林中讨生活的人,早就饿死了!”

    “诸葛氏对俺们有大恩,俺们绝不敢忘!”

    一时间,屋子里都是对诸葛家的感激和赞美,没见识过这种场面的诸葛瑾一下子就脸红了一大截,只能不断向这些人拱手行礼。

    杨志见诸葛瑾有些应付不来这种场面,径直把刚刚带头的人拉了出来,带到诸葛瑾和常青面前,说道:“这位,正是总管这些猎户和木工的巴先生,姓巴名阔字元宽,乃是前任徐州刺史巴敬祖的同乡同宗。”

    巴阔听到这话连忙摆手:“不敢当不敢当,巴刺史可是名门世家出身,我不过是一个寒门破落户罢了,如何敢高攀?若非早年间君贡先生好心收留,我早就饿死在路边了。”

    诸葛珪可是在诸葛亮出生前就带着妻子赴任泰山郡丞了,距今都有十年了,常青有些不可置信地看向了诸葛瑾,用眼神询问诸葛瑾是不是认识此人。

    诸葛瑾尴尬地笑了笑,没有答话,一边的巴阔看得分明,主动开口道:“瑾少君上一次见我时可能才两岁吧,记不住也很正常,巴某平日里并不在阳都城内,少君不认识我也属正常。”

    按照巴阔的说法,他来诸葛家起码也有十二三年了,但看上去比杨志还要年轻一些,却已经在诸葛家做到了总管木工、猎户的位子,看样子本领颇高。

    杨志适时插话道:“别看巴先生比我年纪还小,但来诸葛家已经快二十年了,我记得君度先生说过,巴先生来诸葛家时,才十四岁?”

    巴阔点点头,略带调侃地说道:“托巴刺史的福,生活在渤海郡的巴氏族人,为他他老人家的面子,各个都得生活简朴,衣食住行全都得往又穷又破里整,我受不了这些,便跑出来讨生活,只是当时年少不懂世事,差点饿死在外面。”

    “如今的巴先生,可是琅琊国内最好的猎手。”杨志比了个大拇指,对着巴阔又是一顿夸赞,两人你来我往之中,也让常青和诸葛瑾知道了巴阔这些人的来历和平时都在做什么。

    简单来说,这些人平日就聚居在沂山脚下一座诸葛氏的庄园里,做的就是分组分批进山伐木狩猎,把上好的木材和毛皮囤积在庄园里,等着诸葛氏的商队过来拿货运去别处贩卖。

    其中有些人从祖辈开始就在诸葛氏的庄园中生活了,俨然已经成为了诸葛氏的一部分,至于稍微特殊一些的巴阔,属于后来居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做起了总管的位置。

    费了不少口舌客套完之后,杨志说起了正题:“首先一个,是瑾少君的想法,如今不是天下不太平嘛,将来恐怕少不了有盗匪劫掠乡里,瑾少君便提议说把咱们诸葛氏庄园里这些木工和猎户都组织起来,再收编一些琅琊本地和周边郡国的散户,凑出个千八百人来,训练成义勇、乡勇,平日里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等到有匪徒来的时候,就聚集起来把匪徒打退,也是一个咱们自保的手段,巴先生以为如何啊?”

    巴阔看向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诸葛瑾,赞叹道:“不愧是瑾少君,深谋远虑啊,巴某佩服!”

    诸葛瑾抬起头看向巴阔,刚想说什么,就听到巴阔话锋一转:“不过呢,现如今只能组织起咱们庄子里这些人了,别郡如今已经联系不上了,至于说临沂和乐安那里,可能还有一些散户,但也没多少人,我估计加到一起,也不过五百人。”

    诸葛瑾一下子抓住了话里的重点,开口问道:“巴先生,联系不上别的郡了是什么意思?以前还能联系?”

    “实不相瞒,瑾少君,咱们挨着的这个沂山本就不是什么高山深林,在黄巾之乱前,咱也是常常在山里一呆就是一个月的,泰山郡和齐国的边境也是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只不过黄巾之乱后,这沂山深处,咱是越来越不敢走了,以前还能见到别郡的猎户和猎队,如今,在山里还是不要见到生人为好。”

    说着,巴阔一脸后怕地缩了缩脖子,仿佛见识过什么很恐怖的事物一般。

    诸葛瑾对这个回答仍有许多不解,继续追问道:“是山中有了什么变故吗?以至于不能深入?”

    巴阔摇摇头,回答道:“不是山里的变故,是外面的变故到了山里。”说着,巴阔低声在诸葛瑾耳边小声到:“有太平妖道逃到了山里!”

    “黄巾贼有什么好怕的?”在见识过父亲轻飘飘几招就降服了黄巾军渠帅之后,诸葛瑾一直都觉得黄巾贼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实在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巴阔对这些残党这么谈之色变。

    “瑾少君,可不敢乱说,那些太平妖道,都是会法术的,咱亲眼见过他们施法的,啥也不做,就能让那些兔子、鹿啊什么的,自己送上门。咱还听手下的人说,这些妖道做法要靠活人的心血,所有敢独自进沂山深处的,都被他们抓走了。”巴阔说的煞有介事,听的诸葛瑾和常青频频皱眉。

    就在二人犯愁之时,巴阔又跑出了一个猛料:“瑾少君,咱还有个事得说,咱这次从庄子那边过来,就是为了这个事,沂山里面,开始闹土匪了!”

    这个重磅消息可是把两人都惊住了,毕竟在常青的记忆里和诸葛瑾的预测里,乱世起码还有一两年才正式拉开序幕,现如今沂山里怎么就有匪徒了呢?

    一直在旁听的杨志此时也愣住了,赶紧问道:“巴先生,你可知道这股匪徒是从哪里来的吗?如今他们盘踞在什么位置?离阳都城多远?”

    “不清楚是从哪来的,有可能是泰山那边,也有可能是青州那里,他们匪窝的位置离阳都应该不近,可他们却派了不少人手,把山里的几条要道都给把守住了,如今想进山可难咯。”巴阔又想了想,补充道:“咱听悄悄进过山的人说,这帮土匪,和山里的妖道好像联系上了,将来他们怕是要合成一股。”

    常青突然一拍大腿:“不好啊,若是让他们合流,下一步就是要来劫掠咱们了!”

    “老师,瑾兄,巴先生,你们想,做盗匪的人,靠的就是打家劫舍得来的钱粮度日,这些人是不会有什么长远的谋划的,但现在沂山里的这股盗匪,非但没有下山四处劫掠,还派人把山路都守了起来,俨然是不想让人上山的意思,恐怕是要暗地里谋划些大事,再加上他们还要和黄巾贼做联系,那必然是他们觉得自己兵力不足,做不下谋划中的大事,那么,这等需要联合黄巾贼才能做下的大事会是什么呢?”

    诸葛瑾转了转眼珠子,警醒道:“诸葛家?不对,阳都城!”

    常青重重地点了点头:“沂山周边几县,阳都最富,这伙匪徒肯定是看上阳都了,又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单靠自己拿不下城池,所以才不得不去找山里的黄巾残党合作。”

    “巴先生,你可知道这些匪徒把守进山要道多久了?”常青转向巴阔问道。

    巴阔掰着指头算了算:“大概有一个多月了吧。”

    “时间不等人,老师,一个多月足够他们谈拢了,对这些匪徒来说集结人手用不了多久,我估计再有一旬或者十二三天,这些匪徒就会下山来进攻阳都了。”常青转向杨志,又看向诸葛瑾,颇有些焦急地问道:“咱们该怎么办?”

    杨志年少做游侠时,没少和山越打交道,这些躲进沂山的匪徒想来也差不多,按照自己的经验,常青估算的时间不会有太大差错,那么现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抵御这些匪徒了。杨志略一思索,问道:“巴先生,你知不知道这些匪徒有多少人?黄巾贼有多少人?”

    巴阔摇摇头:“这些匪徒光用来把守要道的就有千余人,把沂山深处几乎围了个水泄不通,咱实在是没办法查探他们到底有多少人,至于那些妖道,咱听说他们可能有几百人,不过据说这几百人都是妖道,都会法术,不是一般黄巾贼可以比的。”

    常青等人一下面面相觑,敌情不明,这可怎么想办法?

    一阵沉默之后,到底还是杨志有些经验,提出了一个办法:“既然敌情不明,那咱们首要就是去探明敌情,我在九江时和山越打过交道,这些匪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纪涣散,沂山中的这些匪徒被安排把守要道一个多月了,我想他们内部肯定对这项差事早已厌烦,咱们可以借助巴先生他们对山里道路的熟悉,出其不意偷袭这些把守道路的匪徒,不出一两日,这些匪徒定然受惊,届时他们无非两种选择,要么加快集结,赶紧下山攻打阳都,要么就把撒出去的人撤回来从长计议。”

    “若是他们选择前者,咱们就可以趁着他们加快集结,内部混乱的时候悄悄摸过去,到时就趁夜放火烧了他们的营寨,再在山中埋伏他们几次,一群乌合之众,到不了阳都便要作鸟兽散。至于说他们要是从长计议,想等咱们失去了戒备心之后再下山来攻,那咱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去请国相调动琅琊国内的郡卒,一齐进山剿匪,有巴先生他们这些熟知沂山地理的人带路,这些匪徒只能是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杨志说的办法实际上就是他在九江时对付山越人的办法,敌进我扰,敌退我追的策略,简单且有效,因为不论是山越人还是沂山里的盗匪,说白了都没什么军事素养,行动起来就是乱哄哄一片,既不会派遣斥候,也没有断后的部队,遇上行事有章法的郡卒加上个人能力强悍的游侠组合,基本上就是被全面吊打。

    沂山这里情况不会差太多,到时只要让诸葛玄说服阳都令派出一两百县卒压阵,配合着诸葛家的二百号猎户,把沂山中这股盗匪逼退、逼走,赶到沂山的更深处去,让他们不敢再打阳都县的主意,理论上不会太难。

    变数就在于那几百个黄巾贼,只是在黄巾之乱时见识过他们的能力之后,常青和诸葛瑾都没把这几百号人放在心上,杨志虽说没有正面和黄巾军厮杀过,但在平原时也协助过守卫常氏的坞堡,黄巾军的能力确实不过如此。

    几个人围坐着商量好如何对付这些盗匪,竟然越聊越觉得大胜唾手可得,杨志本人更是觉得找回了年少时叱咤九江游侠界的威风,轻飘飘地,就去找诸葛玄汇报今天的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