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商业
繁体版

第十六章 融资上市培训

    在一种新生事物的初期,总是充满探索和欺诈。因为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共性的认识,人们都是看到它的好处,尽情地发挥个体的智慧,想法设法地充分发挥这种新生事物的价值,所以花样百出。

    人们总是先看到他的优点,还没有发现的它的不足,也就不会有共同的规则。

    公司就是这样过来的。

    法国密西比公司泡沫事件,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暴露了公司和股票的负面价值。一个好东西,要是利用的不是正当目的,或者违背了这个东西的本来属性,都可能产生恶果。

    人为善是挣扎的,为恶是随心所欲的,所以从善如流难,从恶如流则易。

    公司融资是一个充满欺骗的过程,否则美国人就不会发明对赌这个东西了。梁智曾经问过一些融资的公司,也问过一些搞融资为生的人,融资不欺骗行不行,很多人只是笑笑,少数是说尽量做一个有些良心的融资人。

    一个国家可以鼓励人们投资,但别忘记对人们进行商业属性、公司属性、投资属性教育。

    对于公司融资荣华是很清楚的,梁智也非常清楚,而清新世界的其他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管是不清楚的。

    为了应对公司在融资时投资人的尽职调查,在这之前必须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管进行培训,甚至还要培训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员工。投资人尽职调查,经常找一些人谈话,这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

    对于由谁来培训,荣华是动了脑筋的。

    荣华曾想花点钱把原来的高管们送到社会培训机构去学习,但被他自己的否定了,他太了解这些机构的做法了。

    荣华深知搞好公司的难处,他想讲给公司的人听,但他同时更相信人们内心中广泛认可的“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中国人培训思维。

    荣华参加过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班,类似于这个商学院,那个商学院,他们纯粹是以赚钱为目的。培训机构请的学者和教授天天讲的是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培训机构本身并没有去做满足它的客户需求的事情,没有去做为他的客户创造价值的事情。

    搞培训的人没有搞过公司,也没的想搞清楚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以建圈子为名招揽学员。

    他们所谓的那些学者、教授,也是真正的学者和教授,但都是没有公司实践经验的学者、教授。培训机构没有一个系统地满足公司高管需求的课程体系,只是找到什么样的老师就讲什么课。

    还有一些老师,真的不合格,他们不给学员讲一般规律,而是用那些恶毒地对传统文化挑剔来刺激学员潜在的“邪恶或者偏激”的情绪,说什么“忠”就是让人把一把剑从嘴里插到你的心里。

    这些人是不是也是爱尔兰欧洲大学毕业的。

    既然公司要上市,那么就离不开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那就行睛他们讲一讲法律和政府管理部门对公司上市有什么具体要求,给大家大脑中留下一个公司上市的标准。

    梁智是律师,但不能让他来讲,他的作用不能只是这一点。

    在讲完上市之后,荣华又请投资人讲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公司他们才愿意投资,讲投资公司的一些规则和要求。

    之后,荣华又请亲手组织完成公司上市的公司总经理,让他讲一讲公司当时是如何应对投资人尽职调查的,在融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如何把公司组织了,包括财务、生产经营、人员管理、内控制度。

    请了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法务总监,他有公司融资、上市的全部经验,讲一讲公司在融资、上市时投资人调查了公司哪些治理问题,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券商、会计师、律师提出过哪些要求需要规范的公司治理事情,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荣华的这些工作说明他是一个极靠谱的人,不能像吴运那样,自己不懂上市也要操作上市。

    荣华之所以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宣告公司上市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警告吴运、王为他们不要捣乱。

    荣华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帮不上忙,但不能添乱。

    培训就是一个公司融资和上市的知识、能力展示过程,荣华借用别人的嘴讲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原来的董事和高管们自己比较一下差距,可以起到封口的作用。即使他们对荣华有什么不满意,也会因为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无法表达的准确,甚至无法张嘴,因为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自卑。

    这是一场知识宣传,也是对原来高管们能力的否定,他们知道在自己经营的三年中,公司离上市要求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更是一场标准的心理战,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