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一次有关“中医”的经历

    今天这一期节目的产生,是因为看到一个关于治疗新冠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研究西医的专家承认了中药里面有一些成分对于新冠病毒是有作用的。

    同时,我也看到,视频的评论区里有好些个网友在关于中药和西药、中医和西医等等一系列的话题上产生了争论。其中有一个小伙伴说:

    “中医”和“西医”的说法,就像一个语言陷阱,让人不自觉地就会制造出对立和矛盾的内心感受,其实这不是中西医的问题,而仅仅是传统和科学的问题。

    这段话给了我启发,让我想起了我的一段看病的经历。

    如今回想起来,的确,那次看病的经历让我发现,医院里的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医生”,但也正是那次看病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力量。

    有一些现实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有的时候,一次选择的调整,带来的是对一种事物的认知的改变——当认知改变了,人就会离“狭隘”这两个字,越来越远。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因为哺乳的原因,加上情绪、工作压力等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我的乳腺出现了问题。到了医院之后,发现和我有同类问题的宝妈居然有这么多,原因各有千秋,但症状基本相似——大家都“堵住”了。堵住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之前的节目中我们也提到过,健康的人生一定是“通顺”的,身体上的通、情绪上的通……于是呢,我们这一群不通的女人们,大家一起排队、拍片子、化验、做切片、抽管……

    起先治了几个月,没治好,反复发作,于是一个父母在医院工作的发小推荐我去看中医。

    在我看病的这个医院的一角,我发现了一个中医科,就去挂了个门诊号。一个说话很温柔的女大夫给我把完了脉,安排了一套适合我本人体质的漫长的中医治疗方案。

    此后,就是不断诊脉,不断调整药剂量,还有一套按摩的手法反复操作……

    那一年我喝了108副中药,彻底治愈了我的病。如果不是看到这个话题,我都没发现我竟然很久没有回忆这段经历了。

    和这位姐姐熟悉了之后,就互相加了微信,汇报病情,偶尔也会闲聊几句。

    由于我是一个没什么琐碎小事儿也不爱管闲事儿的人,再加上中医这个职业阅人无数,几个来回她大体就知道我是个什么人了,渐渐地就开始聊心里话。但是她的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挑可以聊的、切题的部分在这儿说一说:

    她说,她们医院的中医(们)有些受排挤,因为中医在科研啊化验啊高科技分子之类的高精尖技术方面帮不上什么忙,晋升之路狭窄。而且中医的疗程长、时间特别慢,现在人的生活又是快节奏,等不了那么久,所以渐渐地,中医门诊的患者就只剩下老年病号在坚守……先进的设备和科室都被安置在在高楼大厦,而中医门诊被安排在旁边的一个近乎平房的小破楼里……所以她觉得有些失望,因为凭自己这些年的医术积累,这个岁数明明是可以派上大用场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一身的劲使不上,准备出去开诊所……

    她还跟我说,想要“根治”我身上的病,一定要相信中医,中医就是治得慢,你不可以急。

    好的我不急。中医也确实彻底治好了我的病。

    其实那段时间,我并没有放弃西医的治疗,但是仅停留在了“外科”的层面,需要应急的时候我也会吃西药,但是我也必须说:这段经历改变了我对中医的认识,“把脉”这么小的一个动作,其背后四两拨千斤的功力确是不可小觑。我们的中医真的好用,但,不能急。

    后来这些年,但凡有个大病小情,我也会去医院做化验、拍片子、各种“镜”,但是,如果遇到那种西医大夫从纸面报告中无法确定关键症结的问题(如长期长痘),或者遇到那种三两天解决不了的(如习惯性便秘这样的)病,我会带着片子和化验结果去我熟悉的XX堂,寻找熟悉的老中医。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