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爱情的“本质” | 男女的“需求”

    友情提示,本期节目与上期节目连起来听,感受会更完整。

    之前的节目中咱们分享过,在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理解中,爱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不一样”,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两性对待感情和婚姻需求的不同。而“需求”这种东西是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我们之前的节目中分享过,“人”无论是怎样的独立的个体,终归属于“社会人”的范畴。从古至今,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在两性生活中的需求也会不同,那么相应地,爱情的样子也就不同。

    古人生活的时代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我们只能从文言文和诗词的记录中了解到,那是一个你耕我织的慢生活时代,似乎有些枯燥,但又非常浪漫。古人一生很短,短到来不及“矫情”;他们的时光很快,非常讲求性价比。于是,老话讲:“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简单、直接,高效;于是“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总得图点儿啥”这样的说法成了婚恋市场上衡量门当户对的标准,并流传至今。

    在相对简单的社会构成中,男女的分工是相当明确的:男人负责打拼养家,女人负责持家、生孩子。所以,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才必须要“图”点儿啥。一是因为,生孩子真的很辛苦;二是因为,吃得饱、穿得暖,才能过得好——你让我过得好,我就可以跟你过一辈子,踏踏实实跟你生孩子,做你的“内人”。你主外,我主内——整个的人类社会,就是由这样的家庭小单元构成,各个“单元”齐头,稳步向前推进。而我们作为普通的男女,就是在这样的“推进”中,完成自己的作为人的使命,达成活一场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人类社会的小小个体,无论“个体的价值”高还是低,从逻辑上来讲,男女结合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无论爱情中,还是婚姻中。

    物质和精神都获得了极大满足的现代人,拥有了一个女人可以做到独立生存的全新的社会环境,拥有了一个女人的“穿衣吃饭”不再需要靠“嫁汉”这样的“价值交换”形式而获取的崭新的时代。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时代,必然会冲击到“你耕我织”的生活形态,产生崭新的两性矛盾:女性开始强调自我的价值,为满足崭新的愿望,她们开始尝试崭新的价值交换形式。价值交换形式的转变就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爱情。

    所以,还记得我们这个系列的第一期节目吗?

    哲学家的观点——爱情,这个东西它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一场以“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两性关系中,交换的双方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爱的。所谓的爱情,是寄托着愿望的词汇,是对价值交换的美化,是应“用”而生的定义。

    正如哲学家而言——把价值给到对方,把爱和约束给到自己。

    也只能给到自己,因为爱,是给不了对方的,约束,就更不可以。我们能提供的,只有价值,我们可以拱手拿出的(给到我们爱的人的东西),统统都叫价值——金钱价值、社会价值、情绪价值、陪伴价值。

    这是一场价值的交换——把对方需要的那一份价值给到对方,换取自己需要的价值。当这一场“交换”和谐、美满、舒心、幸福的时候,它就是“好的爱情”。那么——不好的爱情,也仅仅是因为,在这一场价值交换的过程中,某些因素出现了偏差、倾斜、不对等。

    所以,把爱给自己,把价值给对方,这才是彼此珍惜的最恰当的方式。爱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用”对方,为对方所“用”——合理,长久,完美。

    男性“主动”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男性理性的思维模式,所以你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男人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女人的感性存在,是用来制衡“理性”的。

    万物守恒,一切自有定律。

    那么,女人可以真正做到用男人的逻辑去思考吗?我认为,是做不到的,毕竟,基础决定模式,男女“根本”不同。但是好在,这是一个允许“借鉴”的开放的时代——适当借鉴一些男性思维中的逻辑,女性会活得开朗一些、合理一些、恰当一些。

    恰当的就是最好的,合理的就是合适的。

    不妨观察一下那些夫妻感情经营得好的家庭,都是处于各自合理、恰当的状态中的。能够顺利走完一辈子且恩爱如常的老夫老妻,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