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高考教给我的那些道理

    记得当年高考分数出来的时候,我很平静。

    确切地说,从走出考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平静了。因为,自己能考多少分,心里已经有数了,或者说基本上已经确定自己能到BJ读大学了。所以收到通知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惊喜”。如今我几乎已经回想不起来有关那段时间的任何事情,只记得那个暑假,我的老父亲一整天都哼着小曲儿,恨不得跳着走。

    我的心情和我父亲完全不同。

    尽管当初如愿以偿考入了BJ的大学,也算是实现了多年的梦寐以求,但是,很平静。

    反而这份“平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那种由于“没有超出预料之外”,所以结果并不怎么“理想”……的状态。

    那时候觉得,一份“理想”的完美答卷应该是新闻报纸上报道的那种超常发挥的、超出预期好几十分的、读个比预想中要好很多的大学的……别人的故事。

    而如今,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之后才发现,报纸上讲的“别人的故事”,都是美化和“升华”之后的结果。后来,我才有能力用语言去表达清楚这种感觉:

    那些有所成绩的人的所有的收获,都是慢慢慢慢积累来的,无论TA外表看起来有多“轻松”,

    无论这个人把成功描述得有多唾手可得。无论,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从来没有见过临时抱佛脚就能成功的事,也没见过守株待兔而满仓的猎人。

    古人云:小人行险以侥幸。

    侥幸不会次次有,小人终究是小人。

    多年以后回头看,人生不是什么高考试卷,根本没有100分的答案,我们努力活出80分,也仅仅是做到无愧于心。每件事情的复盘,都依然会有教训、不足和遗憾。只有跨越预期的成功,才称得上“不遗憾”。而取得应有的成绩,充其量只能算是“完成任务”。

    多年以后回头看,高考教会我的道理是:不付出超出能力之外的汗水,就不会收获超出预期的成绩。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

    暴发户散财的速度最快,黄粱梦醒来的时间最早。

    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在我写完前面这段话之后,我在网络新闻中浏览到,参加了14次高考的那位男生,他今年,居然落榜了,高分落榜。果然,人生处处充满教训、不足和遗憾。

    高考从来都是人生大事,而填报专业是重中之重。人生有清晰的目标是一件好事情,但强调主观意愿的同时,我们不可以忽视客观的条件。由于张雪峰老师的横空出世,今年新闻学专业爆冷的同时,师范类院校的报考人数也迎来了激增。倘若此时顶风选择了不服从调剂,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导致“志愿误终生”的现象出现。

    同时我也在想,高考填报志愿这个事儿有没有可能调整一下呢,调整成艺术生高考的录取方式——众所周知,艺考和普通高考略有区别:艺考生需要先在年初参与部分科目的考试(我们俗称专业课考试),半个月后出成绩,分数合格的同学会收到高校的合格证,拿到证的同学才有资格在夏季高考中角逐艺术类专业的名额。

    也就是说艺考生在参加夏季高考之前,就已经拥有了明确的挑选学校的权利以及明确的短期目标了。所以我前半部分的内容中提到高考一结束我心里就有底了,就知道自己肯定能考上了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取决于艺考生的录取机制。倘若,这套机制可以灵活套用到整个高考体系中呢?那些迷茫而无助的年轻人由此不也就顺势可以提前将专业意向、择校意向和人生走向规划好了么?写到这里又发现,其实张雪峰老师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呀,或许,它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哦,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