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钝感力”是一座城堡

    “钝感力”是一座城堡(上)

    我今天通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总结了一个(我认为非常值得分享)的道理。我先把结论说一下,然后咱们再聊故事: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时候,便可以获得“过去”和“未来”的双向宽容。

    事情是这样的:

    前阵子刚刚搬家,这几个月我都在不断地收拾、整理、断舍离,该扔的扔,该送的送,不需要的家具我会在我们当地的二手交易群中转让给邻居……就在昨天晚上,有一个男生来我家搬东西。

    打开门,三个人站在外头,一个是他,一个是他表弟,还有一个是他未成年的儿子。表弟和儿子负责搬东西,我就和这位年轻的爸爸站在旁边聊天。

    起先我们聊的无非都是家常,有一搭没一搭。

    突然,他试探地问我:姐,你没有看出来我的(个人)情况吗?

    此言一出我才发现,虽然已经寒暄了半天,其实我始终都没注意他具体长什么样子。

    或许是因为当时太阳刚刚落山不久,或许是因为房间里的光线有些昏暗,再加上我只开了一个落地灯。橘黄色的灯光下,我赶紧上下打量了他一下,才发现,他的脸,似乎……有故事。

    他说,姐,我是一个烧伤的人,你没看出来吗?

    我真的没有看出来。

    确切地说——我没注意。

    尽管,此时我才发现,他的烧伤还挺严重的。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过受伤的消防员的图片,就是那个样子的一张脸。

    他发现我若有所思,就伸出手给我看——他只有1.5根手指头。

    所以他买我的那件二手家具,他搬不了。

    对于这位年轻爸爸的人生遭遇,我深表同情,甚至觉得,我是不是可以为他做点什么——刚好第二天有个我认识的女孩儿需要一辆三轮车拉货,我就自作主张给这个女孩儿和这个爸爸牵了个线,后来发现我自顾自地想力所能及地帮帮他的举动其实是“多此一举”——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他开了一家快递驿站,他的收入水平达到小康绰绰有余。他的工作很忙,所以“姐,我们不拉活的”。我想,像这位爸爸这样的情况,要说他可以发自内心地不把自己归类入一个特殊的人群,或许那很难做到。木已成舟,他有他要面对的现实,且每天都要面对。然而从整体的状态上看,他为人很乐观开朗,比很多身体健全的人的心理都健康得多。

    无疑,他有一份倔强的性格。但倔强地活着,是他公平地面对这个世界的舒适区,是他的堡垒,是他的墙。有了这堵墙,人就拥有了强大的“顿感”的力量。

    好,故事讲完了。

    之前的节目中咱们反复提到一个话题叫做“专注自我”,而这位爸爸,无疑是拥有这份专注力的。我可以感受到,他的个人能量很强。

    当来自外界的共情也好,同情也好,各种多余的、复杂的感情一股脑塞过来的时候,他却始终专注在自我的情绪上、清醒地保持着一份(哪怕是人为营造的)顿感。这,是他存在于人世的根本力量。

    所以送走这位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家人,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这个世上,而“自我”是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它永远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尤其那些正在“内耗”中的小伙伴们——的专注力,很多时候是不凝聚、不专注的。他们会痛苦、难过、自卑、纠结、迷茫、羡慕、嫉妒、放不下、过不去、看不惯、瞧不上……包括不必要的共情、同情在内,人们宝贵的“专注的能量”就这样,被涣散到了各个地方,唯独不在自己身上。所以——

    尽管与这位爸爸只有一面之缘,但这件事却带给我很多深刻的提点。

    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聊。

    “钝感力”是一座城堡(下)

    友情提示:本期节目与上期节目连起来听,感受会更完整。

    上期节目分享了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年轻的、身患残疾的爸爸,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在这位爸爸身上却拥有着强大的、常人所不具备的“钝感力”。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因为它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深刻的思考……

    我想到了那些内耗中的小伙伴,如果这些小伙伴也愿意拿一部分坚硬的自身性格出来二次加工、打磨、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顿感城堡”,久而久之当它习惯成自然地扎根于“自我”中时,那么我们存在于这世上的模样,是否会不太一样?

    所以,送走这位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家人,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沉思来自于一系列针对“自我”的问题——我的存在感是否清晰,我的专注点是否明确?我是否有这位爸爸所拥有的“顿感力”扎根在我的身上?这沉思中,带着一丝“自我”的欣慰——我发现,这几年,在我一边积累一边专注,一边收获一边输出……的路上,我的顿感城堡居然就是这样地在日复一日地习惯成自然的“专注”中,积蓄了很多很多的能量。我觉得,我有必要做一起节目、把它们分享出来,分享给那些,正在建造顿感城堡的小伙伴们。

    钝感力是如今的网络流行词汇。拥有这样的力量的人,不敏感,不矫情,不内耗;拥有这样的力量的人,坚强,阳光,正能量。但我非常确定,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因为只要一个人不傻也不笨,不会天生“迟钝”。有道是“傻人有傻福”,迟钝的人也不内耗——内耗者都是心性敏感的人,一如从前的我:

    假如从前的我打开门、看到这位爸爸烧伤的脸和残疾的身体,一定控制不了自己的表情。而现在,不要说控制——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的脸。我顺便还发现:

    除了不关注别人长什么样子之外,我好像对我“注意力”所及之外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很久都没有关注过了……

    我记得之前直播的时候聊过这个事儿,我有一个小本本,记录着我每天、每周、每月要做的几件、十几件、几十件事情,所以我的注意力、我的“专注”都集中在这个小本本上了。而除此之外的一切“存在”,它们——都不存在。

    当一个人拥有了钝感力,鸡毛蒜皮就都会远离你。

    好神奇。这是我20多岁时梦寐以求的心境,如果不是因为经历了与这位爸爸一面之缘的故事,我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我早已经拥有它了,不知何时起。

    我们都是生活在“时空”中的高等动物,人们从来都善于把思想意识交给时间去“冲淡”,但——空间里的柴米油盐却往往难以化解。而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时候,便会获得“时间”和“空间”的双向宽容——就像我的“迟钝”所赠予我的这份宽容——由于我没注意,所以它不存在。

    回到故事本身,我们试着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看看问题:

    对于这位被烧伤毁容的年轻爸爸来说,他或许会因为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第一眼看到他就做出下意识的难以掩饰的那种惊讶的表情而免于了尴尬,或许会因为在我的眼睛里没有捕捉到望向他面部以及身体其他残缺部位的异样的视线而感到一些安慰,他甚至可能会认为,这次遇到了一个“情商很高的大姐”……但在我看来,所谓的情商既不是有心打造的“情”,也不是“刻意而为”的“商”,它是来自于“顿感城堡”的自然能量。这一份“迟钝”的能量,是岁月的赏赐,是时间、空间、过去、未来对我们的共同的宽容。

    有一些流畅、温暖、平和的人际关系,它从来——以及再也——不需要刻意去营造,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归纳注意力”的动作,就足矣。我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这一场二手交易本身,所以我没有注意到——以及也无需注意——对方身体方面的残疾。而这一份“未曾注意”,也不知不觉转移了对方的注意力。就是这样,能量会感染,磁场会共振,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它们,又都……不存在。

    所以在座的各位,请把你的“存在”记录下来,专注于它。

    你有什么目的,制定什么目标,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实现怎样的利益、达成哪种合作……就,一步挨着一步地去做,把注意力放在最贴合“实际”的这一步,就好。其他的,交给时间和空间,就好。

    时间,会给你合乎逻辑的答案;空间,会帮你确定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好,关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个话题,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