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高考很重要,但没必要“焦虑”至此

    #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公布#那几天,各个家长群都在炸窝。

    有发喜报求点赞的,有求助帮忙选学校和专业的,有吐槽的,有晒分数的……当然,家长们有这样的反应我认为很正常,孩子的人生大事嘛。而不正常的是,家长的焦虑。

    有很多家长开启了提前焦虑,为自己5年后高考的孩子提前收集数据做分析;

    更多的是“选择焦虑”:有一个家长在群里问:女儿发挥失利,分数只够读个普通大学,正在犹豫,是复读呢,还是先将就着把本科读了再考研;

    还有一个不知道是爸爸还是妈妈发视频分享了“高分焦虑”:视频里,刚刚拿到高考成绩的男生在街头接受采访的时候接到了清华大学打来的电话问你考了700分准备选哪个大学呀?(那么我的孩子将来要选哪个好呢?清华北大还是复旦?武大南大还是西安交大?)

    更多的是“低分焦虑”:哎呀,我家孩子才考了400多分,刚过本科线……结果导致了全体家长的集体焦虑。“哎呀我的孩子也400多分,太低了”。

    微博上很快就出现了相应的话题:#如何看待满屏高分的现象#

    坦白讲,我……又要说那句咱们节目中老生常谈的话了:人活着,不能放弃成长和努力。努力是为了“心里有底”,成长是为了“心里常有底”,无论多大年纪。否则一个人一旦自己心里没底,就会表现为对所有人(和事)都没底;自己焦虑,就会表现为对全世界的焦虑。

    好,接下来我(又)要说得罪人的话了:

    我发现,那些出生在三、四、五线小城的、对北上广深以及各大一线城市的成长环境极其渴望而不得的人,尤其——不仅容易焦虑,也容易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平。

    坦白讲我有一段时间也曾经是这里面的一员,直到——这些年在旅行路上见识了“更不公平”。

    对比那些“更不公平”的孩子来说,三线小城的安稳慢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可是他们不会抱怨,他们非常……干净。志愿老师在台上一句好好学习,他们就真的可以做到天天向上,并可以,在数年后以还不错的,甚至是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合理地离开贫瘠的家乡,堂堂正正地去向往的城市深造、生活、成为有用的人。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富贵荣华未必算是终极目标,但是“优异”、“合理”、“堂正”、“铿锵”、“磊落”的身份,才是极大地改变了命运的根本——在当今社会,当你意识到这些东西比钱更重要,那么,你的脑袋已经不同。所以,那些真正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脑子里装的是这些东西,而不是钱。所以——你以为读大学读的是什么?读的是教你赚大钱的本事吗?不啊,孩子们。读的是个脑袋。

    读完了大学之后没有赚到大钱就算是很失败吗?不啊,孩子们。你还有脑袋呀。

    命运的表象在物质,但命运的根本在精神。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命运装进了口袋和钱袋子里,那么——结合2023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他会变成“时间的仆人”。

    所以,你在焦虑什么。

    其实——这20多年来,高考500多分就足以能去读个不错的学校;这20多年来,大学四年不蹉跎、毕业好好做选择的人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真没必要焦虑至此。

    人生很长,天地很大,选择也很多的。

    有人说,“高考是不是人生的分水岭”,但我觉得,高考,仅仅是一座里程碑,远远谈不上“分水岭”。若真要给人生找出分水岭的话,那么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分水岭——无论重要的选择还是不重要的,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所以想必高考分数而言,填报志愿、选择专业这两件事倒更接近“分水岭”,因为,它们考验的是“选择”。

    当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各自酝酿起不同地质构造的“选择”的那一刻,分水岭已开始形成;当一个人选择积跬步而成长的那一刻,其人生就和“躺平派”划开了分水岭。所以秦岭淮河南北风光不同,所以不同积累的人生走向不同。

    或许,人生处处都是分水岭。而“岭”的本质,并不取决于于它的脊线,而是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