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外
繁体版

人类的悲欢“病”不相通

    昨天儿子跟我分享了这么一个事儿。

    说有一个美国女孩儿,她每周的零花钱是5万美元,折合35万人民币左右。

    妈妈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她只要攒上几个月,就够收好莱坞大片儿版权的了。这个女孩儿的名字叫安妮,他的父亲是贝索斯。

    我说那很好啊,但你知道她失去过什么吗?

    (安妮失去过什么,大家去搜一搜吧。我相信正常人没人愿意承受她失去的那部分东西。)

    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平衡”。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得到一些必然失去一些,得到“这个”多少必然也会失去相应的“那个”多少。

    所以人活着,不能只羡慕别人得到了什么,而更应该思考一下,对方“失去”的那一部分,自己是否能够承受;人活着,不能只羡慕别人收获的人前的光明,而更应该思考一下,别人遭遇的人后的“阴影”自己是否能担得起。

    同样的例子还有:

    2023年7月5日,歌手李玟去世,年仅48岁。我记得2020年的时候,李玟发布了一首歌叫《自己》,她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为我自己活过。”

    这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另外一个艺人说的一句类似的话:

    我并非一无所有,我还有病。

    可惜世人无法感同身受,还以为只是矫情。

    所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病,也不相通。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自己的“感”永远都是我们的,也只能是我们的,永远不能真正传达给别人,因为“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属于自我,所以“同”是不存在的。能够同的,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数据——拿出来比一比,咱俩这个数值一样——这才能最大限度近似于同。

    但也不是真的同。

    所以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甚至比谁都“乐观开朗”。

    他们为了做到“同”,只能假装和大部分正常人的“数值”相同。他们可以假装开心,假装合群,假装痊愈,假装是个健康的人。所以——

    这个病正常人根本不可能共情——你那么有钱,有名利,有地位,有爱你的人,啥也不缺啥也不少,哪儿来的忧愁烦恼苦闷啊?谁拧巴你都不可能拧巴呀?

    无能为力四个字,就是我能想到的最详尽的描述。

    因为“生死一念之间”是(一些)抑郁症病人的日常。正常人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呀”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就挺“大”的,非常非常大。

    这么描述依旧挺无力的,但是只有病人才能知道那个力量有多大、多重、压得有多喘不过气。

    他们说一句“加油”要用尽全身力气,他们说“你可以的,你做得到”并不只是互相鼓励,而更多的是求助的信号。一群人中他或许是最“开心”的那个,然而插个空的功夫,人就没了。

    关于女性抑郁的原因,有医生总结了几大因素:

    ①,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亲都有抑郁或者直系亲属有抑郁,患者得抑郁症的概率会比较高。

    ②,身体原因。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容易触发抑郁。

    ③,社会心理因素。如果女性遇到一些婚姻家庭不幸、家庭暴力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竞争压力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抑郁。

    ④,一些性格特点也可能会增加抑郁的概率。

    所以我想跟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包括有此类情绪倾向的小伙伴说:

    不要追求完美,不要过分强调自我责任,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委屈自己,不要只负担不发泄,不要拼自己承受不住的命,不要跟自己暂时遇到但其实并不是跨不过去的坎较劲,不要向至亲至爱之外的人倾诉,不要远离身边人哪怕一秒钟,不要死。

    降低对外界的寄托,可以平缓症状;多注重自我的能量的转化,可以获得健康。这样的能量,只有在我们“爱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历练、凝结和提取。

    警惕得到的,弱化失去的;警惕美好的,弱化糟糕的,才能、就能发自内心地过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