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还不进攻,就是反贼!
赵承成给赵同瑞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今日之战的胜负。
赵同瑞仔细思考,似有所悟。
他刚想开口回答,却又被赵承成打断了:“好了。现在十万火急,来不及多说话了,孤山岛那边,还在血战,咱们这边不能耽搁了。”
赵同瑞用力点头道:“是。大哥有什么话,尽管吩咐!”
“我要你立即回赵家村,如何行事,就照我说的这般那般……”说着,赵承成便将自己的部署打算,同赵同瑞讲了。
同瑞听得十分认真,赵承成却只能直接部署而已,已经来不及解释理由了。
直到把话说完,赵承成这才总结道:“同瑞,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这支官军成分不一,有正经官军出身的,还有招安收编的民军。他们心不齐,互相还提防着,这样的队伍,又怎么打胜仗?这就是我经常说的……”
“大哥,是‘团结’,对吧?”
“对,就是团结。”说着,赵承成伸开双手,做了个开合的动作,“所以,我这一战的基调,叫做‘拉扯’。你懂了吗?”
赵同瑞似懂非懂:“反正只要照大哥说的做,总没错!”
这一战,赵承成要做的,就是将民军同官军拉扯开来,然后再各个击破。
自己的兵力充其量只有官军的四分之一,不耍些阴谋诡计不行啊!
这一仗压力不小,赵承成心中忐忑。
他唯恐那黑汉子真的会领人过来围剿自己,便赶紧带领手下弟兄,在茂密植被的掩护下,换了一个地方隐蔽。
好在他并没有看错人,那黑汉子果然是个直肠子,念在赵承成放他一马的份上,并没有带人杀过来。
可见有时候,对手要比朋友更加可靠。
而且他能这样做,就说明赵承成的计策,已经成功了一半。
此刻,郑森、施琅始终关注着战场上的发展。
这两人水战经验丰富,陆战经验有限。
就眼前的战况,站在赵承成的角度,他们最多估计赵家村只有坚守不动,让官军久攻不下、无奈撤退这一个办法。
除此之外,他们想不出可以反败为胜的机会。
毕竟官军装备了火炮,且兵力是对手的三倍以上,这样的差距,太大了!
赵承成确实也只能暂时坚守村子而已。
谁知,完全出乎郑森、施琅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只见赵家村围墙上那扇厚重的大门忽然缓缓打开,似乎毫无征兆、毫无缘由、毫无目的……
施琅举着望远镜,视线紧紧盯着大门:“这是怎么回事?官军应该没有攻破大门啊!怎么就这么开了?”
郑森也不能理解,同样举着望远镜:“赵承成做事,不会没有道理,咱们静观其变。”
然而令这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又发生了。
城门大开,如果官军行动积极的话,就会立即派兵攻入其中,一举奠定胜局。
如果担心是对手在用计的话,大可以不予理睬,继续用炮轰击,在围墙上打开属于自己的缺口。
可这时的官军,炮火已经停止了,行动却没有进行。
相反,官军之中却是一阵混乱,似乎是发生了一些纠纷。
原来是赵承成的计策,在使用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已然见效了。
大门忽然打开,既是一个大好的进攻机会,同时也极像一个预先设置好的陷阱。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
只是他们不知道,小村第一层大门背后,其实是第二层大门,两层门之间形成了一个瓮城,防御力量并没有减弱多少。
面对这种情况无非两种选择,那么视若不见,让赵承成的计策成为毫无作用的自我满足。
要么就冒险试一试,或许真的是一个机会,又或许可以将计就计,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然而官军却搞出了骚操作。
今日这场大战,官军在一线指挥的乃是游击将军曹化鲸。
他是正经武进士出身,本就瞧不起民军。
一开口,就要麾下民军出击作战,而自己亲率官军则在后面。
美其名曰是打掩护、做接应,实际上是准备捡桃子。
这点心思,谁不知道?
民军当然不甘心做炮灰,提出:要么大家都不去,要么各派一部分人马,先去试探赵家村的虚实!
“嗯?”曹化鲸眼神狠狠一瞥,“若不奉命,便是反贼!还想跟我讨价还价?呸!”
这一口唾沫,直接啐到了民军的脸上!
至此,赵承成露出的一个破绽,便迅速激化了官军之间的矛盾,让本来就不甚团结的他们,几乎就在内讧的边缘。
然而赵承成的计策远不止于此。
官军内部还在争吵不休,只听围墙里的赵家村里,忽然传出喊声:
“老乡们,咱们都是从西北来的,自家人不打自家人!”
“官军要过河拆桥,你们赶紧进村避难啊!”
“老乡,打了一天,累了吧,村里有好吃的,赶紧来呀!”
此起彼伏的喊叫,正是赵承成让赵同瑞进村之后安排的。
并且他还特地吩咐赵同瑞,叫唤的时候专门选几个西北口音的弟兄,让民军一听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嘴炮”攻击了,应对的就是官军的“火炮”攻击。
只可惜官军的火炮,对上厚重的赵家村的围墙,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但是赵家村的嘴炮,虽然没能让立即民军倒戈,却极大的动摇他们作战的意志。
只见官军中属于民军的部分,眼神中露出了显而易见的迷茫,握着刀的手,也变得渐渐无力。
曹化鲸见事不妙,立刻扯开嗓子大喊:“不要听敌人蛊惑!还不赶紧进攻!若不听号令,以军法论处。”
明朝末期招安民军就是这样的。
一方面,朝廷还把他们当外人看,打心眼里还是不肯放下他们的反贼身份。
另一方面,朝廷又忌惮民军的强大实力,不敢将他们的编制打散。
这也是明末那些个民军领袖,诸如张献忠、高迎祥等,能够接二连三地投降,又能够接二连三地反叛。
而就算民军真心实意接受了招安,朝廷同样指挥不动,反而成为了一方军阀。
赵承成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将官军中的民军部分,狠狠的向外一拉。
这虽然是赵承成的部署,但也是赵同瑞的功劳。
而紧随其后的,就轮到赵承成亲自动手了。
他一出手,就要将官军中本属官军的部分,狠狠地向外一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