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砝码!决定胜利的重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成功闪击法国,将英法联军几十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屁股大的地方。
马上可以将英法联军彻底歼灭,或者是赶到大西洋里喂海龟。
然而就在这时,元首却命令古德里安停止追击,坐视几十万军队从容撤退,返回英国。
为何会有这样的决定,堪称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
有一种说法,说是帝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格林——当然,也可能叫赫尔曼·迈耶——保证可以只依靠空军的力量,就将英法联军全部消灭。
事实证明,迈耶并没有做到。
这固然有其轻敌的缘故。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哪怕是历史发展、科技进步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单纯依靠空军火力,就直接消灭集团军规模的陆军,在理论上就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赵承成现在面对的情况也差不多。
这是冷兵器和热兵器正在激烈竞争、更新换代的时代。
光靠热兵器,也就是火枪火炮固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战局的走向,但是依此来收割胜利,还是远远不足的。
真正能够一举奠定胜局的,还是要看士兵的短兵相接、肉身冲锋!
眼下左良玉几乎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是凭借人多势众,尚且未到败局已定的地步。
这就需要在战场的天平上,放上一枚能够决定孰轻孰重、谁胜谁败的关键砝码!
于是终于轮到赵承成亲自动手了。
抹嘉城城门忽然洞开,从门内鱼贯而出上千人的队伍。
这些人马都是精神饱满、体力充足的生力军,出现在战场之上,便是气势汹汹、威风凛凛!
尤其是打头的一百多号人,更是身材挺拔、装备精良、目光炯炯、神态坚毅,不用交手,便知其是一支天下强军。
这支千余人的队伍,便是赵承成一手拉出来的洪泽湖的人马。
而领头的那一百五十多号人,更是跟着赵承成出生入死不知多少回的赵家军的子弟兵。
总算轮到他们出场了!
我来了,就是来将最后的胜利紧紧捏在手里的!
眼下的战局,兵力最多的还是左良玉,但是高杰、李凌华和马士英两面围攻、前后夹击,已让左良玉疲于应付。
这样的局势,正好让左良玉把脆弱的侧翼,暴露在了赵承成的面前。
来自洪泽湖的军队,都是按照赵承成的规矩招募进来的。
都是无依无靠、单身一人的流民,不带半点旧军队的恶劣习气。
平时,他们都集中在老子山、龙集寨和高湖台三个据点做工。
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赵同瑞、余庆祥等赵家军的弟兄,带领着他们操练武艺、演练阵法。
两年来共同生活、共同做工、共同训练的经历,已经在他们之间产生了纽带。
光凭这些基本素质,就已经凌驾于九成以上明末的军队了。
外加赵承成给他们配置了仅次于赵家军的精锐兵器,披甲率更是超过到了百分之百。
为什么会超过?
因为其中身强体健的弟兄,临到战时会担任先锋闯阵的职责,往往还会披上两层铠甲。
这样披甲率就妥妥超过了百分之百!
而本生的赵家军,装备已经不能用“精良”二字来概括了,简直都是试验性的“黑科技”,一对一都是降维打击。
在洪泽湖站稳脚跟的这两年,赵承成已经搞明白了:赵家村赵家军的规模根本就不可能大。
他自己能够稳定赚来的钱就这么多。
就好像一个池子,水就那么深,能养几条龙?
因此赵家军的规模眼下也就这两百人以内,要是再多,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就会大幅下降。
那么养再多的兵也不管用,还不如不养!
因此,如此规模的赵家军,可不是用来填充战线、充当炮灰的,而就是要发挥特种兵的作用!
所以说要感谢左良玉嘛!
他又给了赵承成一个试验战法的好机会。
侧翼,洪泽湖的精兵奋力搏杀,在左良玉的腰眼上打开了个缺口。
赵家军的精锐,就好似一根探针、又仿佛一把手术刀,精确而又果断地插入伤口。
这一战,可以说是赵承成穿越以来重要性最强的一场战争。
因此这一回他是精英尽出了!
他手下赵同瑞和余庆祥,这两个已然能够各自独当一面的得力手下,难得的同时出现在了战场上。
他们各自率领一部分赵家军的弟兄,身披铠甲、手执长矛、盾牌护体,便向敌军阵中猛插。
已经不讲究鸳鸯阵了。
大兵团作战,讲究的是一个大开大合、一往无前,鸳鸯阵这种精妙的散兵阵法,并不适合现在的战场环境。
但是鸳鸯镇的灵魂,却并没有被他们丢掉。
团结一致、紧密配合、互相协助,这就是鸳鸯镇的灵魂。
置之四海而皆准!
于是这一路特种兵,瞄着左良玉的中军大旗,以不可阻挡之势,发起了猛攻。
而在这时,淮河上的郑森,以自己的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几发弗朗机炮,准确地落在左良玉的阵型之中,替赵家军打开了前方的通道。
这是最原始的步炮协同了吧?
因为火炮精度有限,因此配合得不算紧密。
但这也足够了。
足够赵家军一直杀到左良玉的鼻子底下了。
居然有这样一支军队,能够杀破层层敌阵,直取敌军主帅。
左良玉的脑海中只有一个例子:满洲八旗。
不能不说,如今这个时代,满洲八旗就是整个亚洲最精锐的骑兵。
左良玉同他们交手多少次,每每看到这些剃光了半边脑袋、留着一两根辫子的骑兵,只用几十人、上百人的小队,就敢直插袭击敌军指挥官。
将其杀死、俘虏或是逼退,便可让敌军瞬间崩溃。
令左良玉没有想到,当初被满洲八旗支配的恐惧感,居然在这淮河之畔再次出现。
对手盔明甲亮,队伍里擎着两杆“赵”字大旗,几乎就要和保护左良玉的亲兵短兵相接。
立刻有手下的将领建议:“大帅,咱们暂避锋芒,免出意外!”
左良玉却摆手道:“不行,本帅一走,三军就会溃败。对面才几个人?又不是八旗兵!给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