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隐相
繁体版

第五十四章 叫花子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沧县的大山里,可以养鸡,

    鸡出来以后,做成了叫花子鸡。

    丐帮有一个秘诀,把高粱酒浸泡了鸡肉,然后抹上那么一点酱,放上了盐。

    做出来的鸡,味道就好的不得了。

    听说官府里的人吃了丐帮的食物以后,都接连赞叹。

    “沧县的百姓,都来做这种鸡,我想到了一种运送的办法!”

    明镜高悬的匾额,已经挂在衙门的大堂上。

    苏乞却愿意在伙房里找到一条万民踏实的路子来。

    “大人,这个还能怎么储存呢?”

    伙房里的厨师都没做过叫花子鸡,第一次做出来以后,显得特别兴奋。

    他们品尝了一下,都感觉味道回味无穷。

    “杭州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井,专门的存放猪肉。”

    “猪肉在井里变化以后,油和脂肪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物质,使得猪肉更加的腊味十足,还香浓。”

    苏乞顾左右而言他,岔开了话题。

    谈到了煮肉的事情,他拿起叫花子鸡。

    盐水泡了以后,接着的炙烤,然后用灶膛里的火,熏烤了一遍,加上了酒和泥封。

    “这样就能有半年的时间,如同真空一样的存在,抵达边关都没有问题。”

    苏乞说的认真。

    与此同时,边关的音讯到了。

    “边关集市的打造,流放的人已经上路。”

    “需要沧县有所作为。”

    “好!”

    苏乞看到了来自边关的音讯,当即组建苏杭的民夫。

    不!

    他们叫做马帮。

    马帮带着车,拉着泡菜糖糕,还有做成的叫花子鸡,一路向西。

    在衙役的保护下,快马加鞭的行程。

    听说,边关的将士也已经入关迎接而来。

    如此这般,军民一家亲一样的康安。

    “明镜高悬啊!”

    等所有的队伍都出发了以后,苏乞才到了衙门中来。

    看着换了的匾额,他的心情复杂。

    明镜高悬。

    真相在心间,断案入神而又霹雳雷电。

    老百姓不知道这四个字所形成的匾额里边的故事,他却清楚的很。

    并且这还是前朝的事情,前朝有个大人叫做狄仁杰。

    一辈子断案如神,却不敢抢了女皇的锋芒。

    更加上他有一个母老虎样的妻子。

    还是前朝的神探大人死了以后,有百姓祭奠,送了一个匾额,上边有四个字:“明镜高悬!”。

    这样的经历,如此来历,苏乞看到了以后,心里当然不舒服。

    他佩服前朝的清官狄仁杰大人,一生才具颇大,还爱护自己的妻子。

    “哎,我可不能成了你啊!”

    看着这个匾额,所谓的明镜高悬。

    “苏乞,我来看你了,还有苏州的百姓。”

    突然一声呐喊声传来,徐晴到了。

    还有老丈人徐方。

    他们站在门口风尘仆仆的,身边的小车上放着早就已经做好的泡菜糖糕,是除了运送边关的,还留了一些。

    “哎呀,这破衙门啊!”

    “实在是寒酸!”

    “差咱们杭州远了。”

    “真是难为你了。”

    接连的感慨声传来,听的苏乞一脑门子的黑线。

    他们还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不知官之威风。

    “哎!”

    真正的做了县令以后,苏乞感觉到了这里边的差距。

    他忍不住的叹了口气。

    “苏乞啊,你现在的岁数并不大,却已经是沧县的父母官了。”

    “一定要有个表率。”

    徐方居然还知道这个呢,到了衙门后方以后,他把糖糕分给了差役和师爷。

    忍不住的,他这就又吟诗一首。

    “春雨贵如油,江河水逆流,百姓靠天愁...”

    最后一句,徐方说不出来了。

    苏乞听到了以后,当即悠悠然的吟唱道:“未雨绸缪秋!”

    “好,好!”

    徐方显得特别高兴,对苏乞就放心了下来。

    不过苏乞却不轻松。

    小小的一个沧县,也有六十多万的百姓。

    他们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天道如月。

    确然是春天的时候,莴苣的种植,方兴未艾,还能延续下去,接连的种植。

    “洪水来之前,还能收,你们要抓紧时间。”

    苏乞知道自己的这个县令,看到什么,就去发人深省的,贯彻到底。

    莴苣,和叫花子鸡。

    百姓们有了这两项事业以后,好似已经都有了主心骨。

    养鸡的和种植莴苣的遍布每个村落。

    杭州知府里的公文到了,谈到了流放到边关的那些人。

    月亮湾作为一种半土匪,半军方的存在。

    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认为到了边塞去,也是一种好的归宿。

    当然了,当王知州的奏折上奏到了朝廷。

    朝廷经过一番的商议后,多有调整。

    “曾经的士兵,可以再次入伍,或者进入到民间,进行镖局押运。”

    皇恩浩荡。

    王知州是这么说的,苏乞知晓了圣旨的修正,特别满意。

    大宋的镖局盛行天下,是一种好事。

    所谓,三教九流,商人的地位不高,可有了镖局以后,就不一样了。

    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

    镖局的消息灵通,和丐帮多有类同。

    算是振兴大宋的一剂良药。

    “吾,日思夜想,应该边关一行,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苏乞坐在衙门的台子上,心中忍不住的有所动。

    “大宋惯例,新官上任,一州之安定,半年之内不得远行!”

    王知州的书信再次下来。

    苏乞只能作罢,说实话,因为徐方和徐晴的出现,他感觉颇为心烦。

    因为两者不会当官,如同在客栈糖铺的时候,对他颐指气使的。

    这当然不是好事,也不为他所喜欢。

    “哎,家中事务繁忙,你们还是回去吧,咱们需要为大宋天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苏乞谈到了一个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还有他的恩府大人寇公。

    “寇公如今在招人写诗论文,谈论曾经的过往,要记录在案,写一本书出来!”

    徐方感觉到了苏乞的变化和不喜,倒是不在乎。

    民间有传说,久别胜新婚,现在他看来,其实没有这么明显。

    就他所养的闺女,持家而矜持,出来以后,住在沧县,明显也不适应。

    “你要好自为之,自律!”

    临走的时候,徐方还交代了一句。

    听的苏乞接连点头,却忍不住的期盼,赶紧再出一些事情,好让他有所务实。

    换句话说,他感觉自己这当官都有点上瘾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