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三国录
繁体版

第三十章 北海解围

    距离黄巾起义爆发已过去十年,各地黄巾军也基本都被清剿,只有北海一带尚有余党作乱。北海相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少有异才,与诸多名士对答不落下风而传为佳话;又遵孝行,留下了四岁让梨、兄弟争义承担收留党人张俭的罪行等美谈。成年后孔融多次被朝中征辟,历任侍御史、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等职,行事刚正不畏权贵。董卓进京后,孔融因不满其独揽朝政,多次发表匡正言论与董卓激辩,董卓怀恨在心却又怕杀了孔融后背上残害名士的恶名,便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气,共同谋划抗击黄巾军,数次交战后互有胜负,虽然没能彻底平乱,却也让数万被蛊惑的百姓脱离了太平道。孔融又设置城邑,兴办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人,以礼对待国人,普及恩惠,一时颇有政声。

    曹操肃清兖州后,部分残余的黄巾军无处可去,纷纷往北海聚集。原本屯兵在北海的黄巾军将领管亥将他们收编后,自觉兵强马壮,便再次兴兵作乱。孔融得到消息后出兵到都昌讨伐,不料贼人势大,反将他击退后围困在城内。孔融一心等待外援,可北海的其他官吏皆畏惧黄巾军势大,竟一连几日无人来救。孔融被围的消息传到与北海相邻的东莱郡后,却引出了一名青年英雄。

    此人名叫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他体貌雄伟,美须髯,武艺超群,猿臂善射。太史慈自幼好学,二十岁时就入郡府中任奏曹史。一次郡守与州牧间有矛盾,闹得不可开交,而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呈上奏章说明情况,朝廷就可能对谁的话先入为主从而偏向这一方。当时,州里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下,派太史慈快马加急送去京师。太史慈日夜兼程直抵洛阳,来到公车门下,发现州里使者已经到达,正准备呈递表章。情势危急间,太史慈神色如常,从容地与州吏攀谈,并装作很老道地问:“你是第一次来上报奏章的吧?”州吏回答:“是啊。”太史慈又问:“那奏章放在哪里?”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同州内的郡守派来的,很随意地说:“就在车上。”太史慈假作关心地说:“那奏章的题署之处都确认无误吗?可否拿来我帮你检查一下。”州吏本身缺少经验,觉得让人看一下也好免得出错,便取来递给了太史慈。不料太史慈怀中早藏有利刃,他接过表章,不由分说就将其割裂。州吏气急败坏,跳起来大叫:“有人毁坏我的奏章!”太史慈忙把州吏拉到马车上,对他说:“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所以这件事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你也逃脱不了干系。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我们一起出逃,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州吏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有些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现在成功了,还需要逃到哪里去?”太史慈骗他说:“郡守本来只是让我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却自作主张损毁公章。如果我就这样回去了,恐怕也会因此见受到责罚,还不如一起逃走。”。州吏信以为真,便和他一起逃离洛阳。太史慈出城后不久,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州牧知道此事,另派吏员呈递奏章,辩说是非,但主管部门因为先得到了郡章就不再受理州章了。州牧在这场争执中失败后,对太史慈深深忌恨。太史慈为免受无妄之灾,就逃到辽东避祸。

    孔融任北海相后听说了太史慈的所为,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即使太史慈已离开了东莱,孔融仍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每次都以厚礼相赠。等到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时,正逢孔融被围困在都昌,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没见过面,但自从你出行后,他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他被贼寇所困,你理当赴身相助。”太史慈听了点头称是,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

    太史慈行到都昌城外时,见黄巾军的包围还不算太密集,于是他寻得一处空隙,乘夜单骑突入重围,手中一杆梅花金锋枪连挑数人开道,黄巾军一时来不及阻挡被太史慈冲到了城下。太史慈冲着城头大喊:“我乃东莱太史慈,特来相助孔府君!”孔融一听是太史慈,忙令士兵打开城门将其迎了进来。入城后,太史慈拜见了孔融,就性急道:“蒙府君对家母多有照拂,慈愿带兵出城讨贼,以报府君大恩。”孔融虽然知道太史慈是义士,却还不放心他的能力,就说:“子义一路奔波而来,请先休息一夜再做计较。”

    第二天,太史慈又提议出城作战,孔融说:“黄巾军势大,城内兵力固守已是不易,主动出击并非上策。平原相刘备多次参与讨伐黄巾贼,又有义勇之名,不如向他告急。”左右听了孔融的话,都说:“自昨夜以来,黄巾贼的包围比之前密集了很多,就算想突围求救也是有心无力吧。”这时太史慈又自告奋勇地说:“我愿出城去请刘使君前来。”孔融有些担心地说:“现在的状况与子义你突围进城时的情形不同,贼人有了防备,围城更密,纵使你有壮志,恐怕也很难成功。”太史慈肃立行揖后,朗声道:“家母遣我来相助府君之急,不仅因为她感戴府君恩遇,更因为相信我此来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众人都说不可突围,若我也说不可,岂不是辜负了府君的爱顾之情和家母的殷切期盼么?如今情势已急,希望府君勿疑。”这番豪言说得孔融也颇为动容,这才同意让太史慈一试。

    太史慈先是挑选了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然后等天一亮,他就背鞬提弓上马,打开城门,让两个骑兵高举箭靶跟随自己,一路冲了出来。城外的黄巾军见状,以为太史慈要突围,非常惊骇,立刻起身上马严加戒备。但太史慈只是引马来至城壕边,叫骑兵把两个靶子树立起来插好,随后自己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练习射箭,一袋箭射完,就收拾东西又返回城中。第二天早晨,太史慈又照样做了一遍。而围城的兵士已经有些懈怠,只有部分人站起戒备,其余的依然睡卧着不管不顾。太史慈再次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后入门回城。等到了第三天,太史慈照旧出城后,外围的黄巾军已经习以为常,再没人起立戒备。太史慈让人插下箭靶后,突然快马加鞭直突重围中顾驰而去,等到围兵发觉时,太史慈已越重围,有个别想要追赶的黄巾军在太史慈回身连发数箭后,皆应弦而倒,于是无人敢再前一步。

    话说刘备在领平原相后不久,赵云就因为兄长去世而请辞回乡。好在刘备少年时的好友简雍和青年才俊田豫相继来投,弥补了刘备手下人才的匮乏。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他擅于辩论、议事,又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即使与刘备同坐时也常盘腿而坐、不理威仪。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为人俭素有孝名,通晓兵法且善于筹谋。在他们和关羽、张飞等旧部的辅佐下,刘备对外抵御贼寇,在内乐善好施。他本人又亲切爱民,常与百姓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深得人心。不过郡内有富商不满刘备让他们出资武装乡勇,便买通了刺客前去暗杀刘备。刺客为探清虚实先假意去刘备府上拜访,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让其深受感动,不忍心再加害刘备,便坦露实情后离去。

    太史慈马不停蹄抵达平原见了刘备后,对他说:“在下东莱太史慈,与孔北海无骨肉之亲,也非他的属下,只是因钦慕其名声而有了分灾共患之情义。方今黄巾将领管亥暴乱,孔北海于都昌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久闻使君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孔北海盼能得使君相助。慈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知晓此事。”刘备听了之后敛容正色说:“孔北海竟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于是刘备即刻派遣张飞领三千精兵,随太史慈返回都昌救援。

    太史慈和张飞赶到时,管亥的部队依然在对都昌城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二人趁着破晓向包围圈突袭,他们一枪一矛冲在最前,一路驰突如入无人之境。黄巾军被杀得一片大乱,城上的孔融见了知道是援军来了,立刻打开城门让军队出来助战。腹背受敌的黄巾军更加抵挡不住,开始四散奔逃,管亥也丢下部队夺路而逃,慌不择路间撞到太史慈迎面杀来。管亥无奈只得挥起大刀与太史慈展开厮杀,管亥虽然力大,但太史慈身手矫健、枪法精妙,他避开对方的重劈后出枪如电,梅花金锋枪似灵蛇般往管亥的周身撕咬,不多时就在他的铠甲上刺出数个血洞。近十合后,遍体鳞伤的管亥已无力再战下去,被太史慈一枪直取咽喉送了性命。

    黄巾军撤围散走后,孔融在城内设宴招待了太史慈和张飞,席间二人互相敬酒称赞对方的武艺,而孔融也对太史慈大加赞赏并称他是自己的“少友”,还提出让其留在北海效力,不过太史慈婉拒道:“承蒙府君抬爱,但与我同郡的扬州刺史刘繇曾写书信召我去曲阿相见,不日就要启程,无法再为府君分忧。”孔融听了之后也不便再强留,想要馈赠财物却又被太史慈拒绝。饱餐一顿后,张飞也准备告辞返回平原,正要回乡向母亲报讯的太史慈便顺路相送了一程。临别前,张飞对太史慈说:“我主刘备也是汉室宗亲,身份上不差于刘繇,若是子义愿同来平原,肯定会像我一样被主公如兄弟般对待。”太史慈虽对刘备和张飞的印象不错,但他还是没有答应,说:“刘使君确实是人杰,但刘刺史毕竟先有书信与我,大丈夫在世当以信义为先,子义恐怕要让翼德公失望了。”张飞听了越发敬重太史慈,也为不能与他共事深感遗憾。

    北海救援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役,完全不足以对天下形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刘备的名声却因此由平原县向外传播,逐渐为人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