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三国录
繁体版

第八十四章 三顾茅庐

    为免遭与乌桓相同的命运,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遣使来邺城向曹操朝贡,以表归顺之心。曹操听闻蔡邕之女蔡琰羁留于南匈奴左贤王处,想起了过去在洛阳常向蔡邕请教文学与书法,痛惜他冤死又无嗣,就让匈奴使者带着金璧将蔡琰赎回。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归宁于家,关中之乱时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在北方生活了十余年,育有两子。

    返回故土的途中,蔡琰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调创作了琴歌《胡笳十八拍》。琴曲音调汉匈交融,跌宕起伏,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而歌词感情强烈,满怀绞肠滴血般的痛苦。曹操听后,只觉琴曲与歌词珠联璧合,感人至深,对蔡琰更添一份怜惜,便让她重新嫁与屯田都尉董祀为妻。

    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曾劝说刘表起兵袭取许都,然而确如郭嘉所料,刘表不纳其言。至及曹操还军中原,刘表才追悔莫及,他派人请刘备过府宴饮,对其叹息道:“之前不采纳你的建议,以至失去了如此良机。”刘备寄人篱下,不宜太过张扬情绪,只好说:“方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这样的机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今后能把握住,那今日之事就不足为恨了。”席间刘备起身如厕,回来时面颊带有泪痕,刘表见了觉得奇怪,问其何故,刘备感慨道:“以往征战四方,常年身不离鞍,髀肉皆消。近年来生活安逸,很少骑马,刚才如厕时见髀肉复生,只叹逝者如斯,马齿徒增,兴复汉室的功业却渐行渐远,想来心里难过,不觉潸然泪下。”

    刘备听说颍川名士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奇门、兵法、经学,此时正客居襄阳,便在回新野之前顺道前去拜访。相谈之间,司马徽对刘备说:“儒生俗士,怎识时务?识时务者必是俊杰。”刘备问:“先生认为谁称得上是俊杰?”“诸葛孔明、庞士元。”刘备还想细问有关这两人的事,但司马徽却闭口不谈了。

    回新野后,刘备向徐庶说起与司马徽相见之事,徐庶说:“诸葛孔明是琅琊阳都人诸葛亮,字孔明;而庞士元便是荆州襄阳人庞统,字士元。此二人在襄、汉之间的隐者中备受推崇,被荆州一带最善知人论世的庞德公评价为‘卧龙’和‘凤雏’。我虽没见过庞士元,却与孔明是至交好友,其人英才挺出,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我认为名副其实。不知将军可愿与他一见?”刘备听了大喜,说:“如此大才自不能错过,元直可否替我请诸葛孔明来新野相见?”徐庶说:“这人可以去见,却不可以令他屈就自来,将军宜降尊相访。”刘备从来也不是计较尊卑之人,便决定亲自去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拜会。

    诸葛亮是个喜好遨游之人,刘备两次去隆中都没有遇见,不过刘备不乏求贤的恒心,不足一月便踏上了再去隆中的路。随行的义子刘封说:“我居荆州多年,却从未听说过‘卧龙’之名。司马德操之荐也不可尽信,我听闻刘荆州曾亲自拜访过他一次,归来后却说‘司马德操一介书生,见识有限’。父亲两次拜访诸葛孔明都没见到,或许是此人并无真才实学刻意回避,今日只怕又让父亲白费了腿脚。”刘备摇头说:“荆襄一带本就多有淡泊名利的隐居士人,你不知也并非奇事。况且即便不信司马先生之言,元直的推崇总不会有假,为求一贤才多费些腿脚又算得了什么?”

    刘备在前半生错失过太多的贤才,田豫、陈群、陈登这些人的得而复失很难不让他想起时黯然神伤,所以与其说刘备深信诸葛亮有济世之才不如说是他很想自己能得这样一个人物。终于这第三次隆中之行没有扑空,刘备让刘封带着亲卫在外等候,自己独身一人走入了诸葛亮所居的茅庐里。见面后,刘备谦虚地请教道:“现今汉室倾颓,奸臣窃权,主上蒙尘。我不自量力,想伸张大义重振天下,却困于智术浅短,至今毫无建树。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请问先生有没有良策可以教我?”

    与一般的隐士不同,诸葛亮并非淡泊名利之人,他只是在暗中观察着天下形势,静等一个出仕的良机。今日受三顾之礼,让诸葛亮觉得刘备宽仁得众的名声不虚,所以也不再藏掖自己的见识,将筹谋了许久的大计和盘托出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与袁绍相比,曹操名微而众寡,却能相克,转弱为强,不仅依靠了天时,更重要的是人谋。如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实在是难与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贤用能,只可与其交好而不可为敌。荆州北据汉、沔,坐望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荆州之主刘景升垂垂老矣,难以守住基业,这正是天助将军,难道你无心取而代之么?另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于此州而起成就帝业。益州牧刘璋暗弱,又有张鲁在北虎视眈眈,虽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益州才俊都企盼能有明君入川。将军是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怀济世之器,又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守住险要之地,与周边异族和睦,对外结好孙权,对内革新政理;待天下有变之时,命一上将统荆州之军北上直指宛城、洛阳,将军则亲自率益州之众自秦川出击,百姓怎会不箪食壶浆来迎呢?到了那时,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在诸葛亮的娓娓道来之中,刘备屏息凝神,生怕错漏一字;听完后不住地抚掌称好,随后起身长揖力邀诸葛亮出山相辅。诸葛亮本就识得刘备的英雄之器,又知好友徐庶也在刘备身边任事,便答应随刘备出山入幕。

    回新野后,刘备常与诸葛亮彻夜长谈,关系日渐亲密。与尚存一丝江湖侠气的徐庶不同,年轻了数岁的诸葛亮更像一个纯粹的书生,这让以关羽、张飞为首的武将大感不悦,觉得主上有重文轻武之嫌。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得孔明相助,如鱼得水,希望诸位不要生出闲言碎语。”这才止住了众人的抱怨。

    这一年,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没人想到相差了整整二十岁的两人竟也能擦出这一番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