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唐高宗
繁体版

第14章 狄仁杰

    “当时,一日不见,甚是想念。”

    又见到了阎庄,李弘仿佛看见了狄胖胖在向他招手,很是开心。

    “臣拜见殿下。”对于太子的亲近,阎庄颇有点受宠若惊。

    十年前他为父守孝完后,曾担任了江王王友一职,见识过大唐藩王的贪婪跋扈。

    与他亲爱的太子殿下相比,江王李元祥简直不是人。

    时人有言——“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

    宁愿被流放到岭南最艰苦的地方,都不愿去当这几个藩王的属官。

    “今日暂无旁事,不知当时可得闲啊。”

    阎庄当然得闲,就算原本没空,现在也一定有空了。

    自从两年半前被安排到东宫,又在今年年中太子随帝后幸九成宫时被任命为东宫宫城副留守,那时,他就明白自己的定位了。

    说起来,阎庄他初以父阎立德荫入仕,后随父远征高丽,立下军功,还在相州干了六七年的州司马,后来才被提拔进东宫。称得上一句履历丰富、见多识广了。

    这不是李弘和阎庄的第一次交谈了。

    在此之前,两人聊天的范围天南海北,地理、风俗、军旅……不作局限,所涉庞杂。

    这既是李弘的多番铺垫,也因为阎庄颇有见识,的确能有所收获。

    而今日的话题李弘也早已经找好了——刑法。

    “五年前,圣人曾言天德施生,遂亲自临问在京系囚应流死者,每日将二十人过,多所原宥,有不尽者,圣人令本宫录之。”

    那时还是龙朔三年,李弘十二岁,同年他还在“精心”编撰《瑶山玉彩》呢。

    可这并不耽误李弘以此为引子——“我虽未见过太宗皇帝,但于国史之中,却也能一见太宗皇帝英姿,昔日太宗皇帝曾令有司,再三复核死囚,以免出现人死无法伸冤之事。”

    “可是,以我曾经录事的经验来看,所能面对的只有卷宗。”说到这里,李弘图穷匕见,“我听说,有擅长此道的官员,即便只从卷宗之上,如有不妥,亦也能发现蛛丝马迹,当时知不知晓这样的能人?”

    李弘想的是,阎立本曾经盛赞狄仁杰为沧海遗珠,发现了这么一个大才,他有没有可能会同自己的子侄说上一说呢?

    说完,李弘期待着阎庄的回答。

    但很可惜,阎庄只是摇了摇头。

    李弘是有些失望,不过他原本就做好了此项心理准备,倒不至于将情绪写在脸上。

    他正要换个话题,忽听阎庄说道:“殿下,臣见识浅薄,但臣之叔父见多识广,昔日还曾担任河南道黜陟使,必然知晓殿下所求的能人。”

    东边不亮西边亮,李弘没想到阎庄竟会主动提起去询问阎立本。

    这自然正合他意。

    见状,李弘立刻道谢:“有劳当时费心了,替我谢过阎相公问好。”

    阎庄忙回答道:“臣身为东宫属官,为殿下分忧,何足挂齿?且刑罚涉及民生,人身死难复,殿下所虑,乃是心忧民生之举,臣自当竭尽全力。”

    听到阎庄的夸赞,又想到自己的私心,李弘忽然有那么一点脸红。

    不过他旋即又想到,将能力出众的狄仁杰提前放到更高的位置上,无疑于国于民更有利,也就坦然受之了。

    之后,李弘又与阎庄聊了好一会儿,才作别,并回到休息的光天殿去满怀期待地等着他的狄胖胖。

    毕竟,李弘记得,狄仁杰得到阎立本举荐才成为并州法曹。

    次日,阎庄便来到了李弘的面前,交给了李弘几个名字和简要的履历。

    李弘接过一看,排在首位的,也是官职最高的,乃是大理寺丞张伦,一个李弘没有听过的名字,而在最后,官职最低的,李弘终于看到了那个名字。

    以明经举,先任汴州判佐,后迁并州法曹的狄仁杰狄怀英。

    李弘强忍着高兴,指着狄仁杰的名字问道:“当时,狄怀英官职最低,但在明宰心中却能与大理寺丞并列,想必他一定有非凡的才能吧!”

    阎庄听了惊为天人。

    称赞道:“殿下果然慧眼如炬,一眼就看出来了,狄怀英确有大才。”

    他原本还有一点点担心太子殿下没听过狄仁杰的名字,会怀疑自己叔侄二人借此机会推荐门生故吏呢!

    李弘笑道:“愿闻其详。”

    于是乎,阎庄便把昨天才从他叔父那里听的故事又复述了一遍。

    说起阎立本担任的黜陟使,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地方制度了。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叛乱层出不穷,为了削弱地方的战争潜力,汉时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发展到了此时已经变成了州县两级,这时的州已经等同于郡了,相当于直接把后世省一级的行政体系拿掉了。

    毕竟“废史立牧,可得一方安定”的威慑力实在是有点大。

    但此法虽然分割了地方势力,避免地方做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或者说是自大一统以来就出现的老问题——贞观十四年,大唐已经有了三百六十个州了,光是记刺史的名字就是件难事,根本管不过来。

    对此,唐太宗的做法将天下分成十个道,道并没有固定的职官,只在需要的时候由皇帝亲自挑选朝中大员担任某某道黜陟大使,去各道问人疾苦,黜陟官吏。

    因黜陟大使是临时所设,用完就撤,所以没有让地方势力借此做大的风险。

    到了本朝,上一次皇帝派出黜陟大使的时间又是熟悉的龙朔三年,阎立本便是在此次担任了黜陟使。

    其实阎立本发现狄仁杰的故事很简单。

    他作为黜陟使抵达汴州,有小吏告狄仁杰犯罪,但在阎立本的查证之下,狄仁杰不仅无罪,还德才兼备。

    那时的阎立本绝想不到那个被他称为沧海遗珠的年轻人,能给大唐带来多大的影响——历史上,狄仁杰活着的时候成功劝谏武则天立下李姓太子,死后,参与复辟唐朝的“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敬晖等人,都曾得到过狄仁杰的举荐。

    阎庄随后又提起了狄仁杰在并州法曹任上的作为,将狄仁杰夸得说不定本人来了都得脸红的程度。

    李弘笑呵呵地看着这一幕,不把狄仁杰夸地天上地下绝无仅有,他怎么好到二圣面前去求着把狄仁杰调来东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