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朝太不正常了
繁体版

第68章 新唐1701国债(求追读、收藏)

    金鸡岭科技割据势力,也就是新唐帝国。

    虽然在桂花糖上赚了不少银子。

    但赚得多,花得更多。

    李东很快就发现,不仅工业生产、技术研发是个吞金巨兽,民生方面,财政支出也在疯狂上涨!

    以新增加的人口为例,不仅有僮人,还有僚、越等十几个民族。

    简直就是未来西南各民族的大杂烩。

    如此复杂的民族构成,虽然方便了穿越众们的统治,但如何交流,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要想扩大“识字班”的规模,就必然要增加财政开支。

    这对于金鸡岭新唐帝国的财政状况来说。

    无疑于是雪上加霜。

    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各民族的工人们归心,这些银子,还是要花的。

    穿越众们一商量,大伙儿都同意把自己的分红,作为国债,先借给帝国政府。

    取名为“新唐1701国债”,年利率7%。

    这个年利率在现代算是高的,但在高利盛行的康熙年间,却是极低。

    除了穿越众外,没有一个土著管理层,愿意借钱给李东。

    “微臣没钱啊!上个月做了一身新衣服,都是借的银子!”

    国丈谢奎第一个哭起了穷。

    很有前朝崇祯年间周国丈的风采。

    李东也懒得理他。

    真正赚钱的生意,都在穿越众的手里。

    单单靠穿越众筹集的新唐1701国债,基本上能缓和帝国财政赤字上涨的速度。

    土著实际上没有多少赚钱的营生。

    谢奎贵为国丈,每个月能捞到的银子,也就那么回事。

    谢清盈没有父亲那么吝啬,她把“皇宫”的开支,降到最低。

    李东喜欢吃牛肉,因此以前每顿晚餐,她都会做水煮牛肉。

    但最近也换成了水煮猪肉。

    在清朝农耕社会,牛具有极高的地位,吃牛肉,那是违法的行为。

    因此想吃牛肉,除了价格高之外,还得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小说里,那种在小饭馆打三斤牛肉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

    金鸡岭没有养殖条件,因此每一头牛,都要花很高的价格才能买到。

    谢清盈的节约,给穿越众们带了一个头。

    大家的生活水准,都降了下来。

    比如齐定国,原本准备纳第三个人婆,但为了节约,一狠心,就让这人婆成了老丫环。

    放弃了纳娶进门的打算。

    ......

    在节源开流的政策下,新唐帝国的财政赤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春节后。

    齐定国用光金鸡岭这几个月囤积的所有资源。

    造出了三门7.5厘米攻坚炮、八门4.5厘米野战炮,以及一百副零一式全身板甲。

    “管理员,接下来两个月,咱们连造一尊攻坚炮的资源都没有了。”

    齐定国诉苦道,“顶天就能造造野战炮和全身板甲。”

    “金鸡岭这种小地方,已经不能承担我们造反的梦想了啊,得占据一个大城市才行!”

    李东没有搭话。

    在康麻子统治稳固的时候,占据大城市?

    这不是跟某人一样,找死么?

    占据广大的农村,反包围城市,才是新唐帝国科技割据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也是伟人实践出来的可行之路。

    “老徐,开始修筑工业区的防卫炮台吧!”

    有了三门攻坚炮。

    炮台的修建,就提上了正式日程。

    目前扶江工业区的防御,只能靠城墙和人力,很难抵挡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

    因此李东决定在南门、北门和水门,各修建一座炮台。

    放置齐定国新造的三门7.5厘米攻坚炮。

    这事只能由徐志诚负责。

    在科技和军事这两块,马文才、齐定国组成的振中党,大放异彩。

    那在其他方面,就应该扶持徐志诚的民复党。

    穿越众内部,除了李东,绝对不允许出现另一个人独揽大权的局面。

    徐志诚拉着蒋环等一众小弟,在工业区各个城门勘察了两天,才最终确定了炮台的设计方案。

    北门地势低,这里的炮台,就要修得高一些,并且能够控制江边的所有滩涂地带。

    南门地势高,就要把炮台修在最险要的位置,既能控制半个工业区,也能控制敌人越过工业区,去攻击金鸡岭本寨的山道。

    水门面对扶江,炮台不仅要兼顾江面的敌船,也要照顾到南门和北门两座炮台的防守死角。

    工业区的东面,是金鸡岭的一面绝壁,不用考虑防卫问题。

    “这三座炮台一建成,只要有足够数量的熟练炮手,辅以一定规模的御林军守备,扶江工业区至少能挡住五千名清军的同时围攻!”

    徐志诚笑着说道。

    前段时间,都是齐定国在刷脸,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没有熟练的炮手,这炮台也就是个摆设。”

    协助徐志诚规划炮台防御功能的赵有康,在旁边补了一刀。

    他跟徐志诚、马文才都不是一伙的。

    甚至跟李东也不是一伙的。

    因此谁的面子,都不用给。

    “你家二公子收买的清军炮手,怎么还没送来呢?”

    徐志诚不阴不阳地回了他一句。

    意思是让赵有康认清楚自己在金鸡岭的尴尬地位,就是个客卿,说话做事都麻烦低调点!

    “听说已经在路上了。”

    赵有康也没在意徐志诚对他的态度。

    他就宋天鸿安插在金鸡岭的眼睛和耳朵,恩公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就连李东这个皇帝,他也没放在心上。

    熟练的老炮手,并不是很好找,每一个都是宝贝。

    清军绿营里面的炮手,大多数都是子承父业,在清军里干得久了,也不愿意离开。

    宋天鸿也是费了不少的力气,才挖来了二十名老炮手。

    连带他们的家属在内。

    七天后,才能抵达金鸡岭。

    在确定了方案后,徐志诚手下的施工队,很快就开始了修建。

    多达五百人的施工队,三班倒,日夜不休,就连晚上,也要树起火把,继续施工。

    很快,三座竹筋水泥制成的炮台,就出现在了扶江工业区的城墙上。

    徐志诚在修炮台之余,顺便把工业区的城墙,整体提升到了两米五!

    等挖来的老炮手们抵达金鸡岭之时。

    他们就看见了三座高大的炮台。

    上面各架着一尊钢铁制成的大炮,非常威武雄壮。

    “这一炮下去,连战船都能打成两截吧?”

    一个名叫张德的老炮手,坐在船头,看着水门上那尊大炮,喃喃说道。

    现代科技带来的力量感,在见面之初,就震住了这群自视甚高的老炮手。

    他们本来以为自己是到一个土匪山寨赚点外快。

    没曾想这个土匪,有点不同寻常的强大。

    走得近了。

    张德发现这些炮台的掩体,均由一种不知名的材料砌成,极为坚固。

    不比清军所采用的青条石差。

    当然,刚到金鸡岭的张德,并不认识竹筋水泥。

    他只知道,整个炮台的射击视野,非常开阔。

    炮架旁,也预留了很多泥土和沙袋,这是炮台最常用的物资。

    不仅能够灭火,而且还能固定炮架等装备。

    每个炮台上,还预留了一些空位,等今后火炮数量上来后,可以进行安装。

    彻底把工业区打造得固如金汤。

    张德等老炮手,刚被安顿进工业区的宿舍楼里,就被马文才拉了出来。

    让这些老炮手带着他和他挑选出来的一群御林军,整日操练。

    不定时,还会进行一些实弹射击练习。

    就是朝着山崖、江滩和江水开炮。

    这些射击,都让李东等人心疼不已。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不仅仅是说战争能赚钱,也是说战争更能花钱!

    每一枚实心炮弹、每一壶火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舍不银子,打不了清军!”马文才一边快乐地放着炮,一边嘲讽穿越众同伴们,“没有熟练的炮手,再好的炮台、再好的大炮,也就顶个鸟用!”

    尽管大伙儿都明白,为了尽快练出炮队,大量的实弹射击,是必需的。

    但还是忍不住心疼这些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