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替驸马夺皇位!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和谈?

    列国蚕食纷争不断。

    大乾虽疆域辽阔,但若真是四面围困,也会在这辽阔上吃亏。

    所以,和平是大乾国发展的主旋律。

    但是,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这样认为。

    西炎国本就地处北域,扩疆固土是西炎国发展的捷径之一。

    “主帅,京都传来消息,何谈不顺,西炎那边准备交战”

    “朝堂之上怎么说”

    “朝堂上已经吵疯了”

    吵疯了……

    风家的亲信,果然不比君家的亲信靠谱。

    吵疯了这种描述方法,果真是与风政同出一脉。

    “主和派要求定要想尽办法促成和谈,主战派要求咱们直捣西炎老巢,以绝后患”

    报信人说得激昂澎湃,听的人却一脸凝重,一声不吭。

    主和也好,主战也罢。

    如今北境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西炎国这么简单。

    西炎国虽骁勇善战,但国力实在微弱。吉尔德既然敢在冬季这种民生粮食都不甚充足的时间发起动乱,那必然是有背后的实力支持。

    要说这列国之中谁最想要将大乾搅乱,那定然是以东烈国马首是瞻。

    只是这东烈国国君苏求安,向来藏得深。

    即便他的心如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也找不出切实的证据来。

    “陛下如何抉择”

    国事,朝堂上的官员再是如何吵,吵得多凶,还是要看风政的最终抉择。

    “陛下想兵不血刃”

    “那让陛下再想想”

    “……”

    君玉桓起身离开营帐。兵不血刃,这也是他的想法。

    可,西炎王怎么肯。

    若是肯,以如今和谈的条约,已经是大乾国的下限。

    再谈,就是得寸进尺。

    和谈使臣封了一批又一批,两国始终没有谈出一个结果。

    最终的和谈变成了一场口水仗。

    两国和谈进行了几日,风政便在朝堂上听了几日的争吵。

    平日里文质彬彬的这些个“老匹夫”,吵起架来也是当仁不让。

    “张大人这话说得轻巧,我军十万,难道都要折在这北境?”

    “此次带兵乃是镇南王,如何折损十万大军。这可是我军中最骁勇善战的长陵军”

    “呦,刘大人可真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再是骁勇善战也是血肉之躯,怎可不论计谋论武力”

    “……”

    “……”

    后面的人说了什么,风政已经听不下去了。

    吵吵吵

    抄个没完没了。

    就是吵不出结果,想不出办法。

    “永安王”

    “儿臣在”

    风承安行礼问安,等候自家老爹的安排。

    “派人去北境走一趟,就说是寡人的大臣已经吵疯了,你问问君玉桓有什么办法”

    “儿臣遵旨”

    “……”

    “……”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爱卿们继续,有了结果让高公公告诉我”

    风政丢下一句话,便出了朝堂。

    满朝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不知该是如何自处。

    “左丞相,陛下这是何意?”

    左丞相魏均一仍旧是一脸笑意模样,慈祥,亲切。

    “陛下应该是想要咱们想个结果”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唉……”

    众人叹了口气,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站好。

    吵也没了吵下去的必要,聊也聊不出什么有用的结果,索性三五成群,闲话家常。

    风政实在是被吵的头疼,逃离议政殿,直奔凤仪宫。

    凤仪宫里有什么,曾经有风元安,现在有贺亦娴。

    “你就不怕百官背后骂你是昏君?”

    风政躺在贺后的腿上,十分悠闲的吃着水果和点心。

    贺后按摩的力道,实在太过于舒适。

    “又不是没人骂过”

    贺后想了想,还真有人骂过。

    君玉桓算是其中一个。

    “北境之乱,明显就是冲我国的军防而来,你准备怎么做”

    “无论是战是和,于大乾而言皆非完事”

    “长矛与利箭总要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列国忌惮长陵军已久,此次选择北境作为这场战役的起点,除了因为北境的地势易守难攻,更是因为北境势力复杂。

    浑水总是更适合摸鱼。

    至于摸到的是大鱼还是小鱼,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摸到了,那便是可造成后来的致命一击。

    “元安在北境,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元安?

    贺后思忖良久,看了眼门外的人,缓缓开口:“元安一介女流,不该参与时局”。

    “我风家的儿女,不论男女”

    贺后没再说话。

    风政的想做的事情,自来有他自己的打算,旁人甚少有办法能够左右他的想法。

    “如今正值两国交战时期,册封太子的大典还是要等一等”

    等什么?

    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可以在臣民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父亲那边并不建议承安带兵”

    两国谈不拢,最后总归是要走向交战的。

    战火起,自然有成立伟业的机会。

    只是,此次战役同往日不同,必然是一场恶战。

    风承安作为一国太子,除了要在未来继承至尊的皇位,更是一国未来的希望。

    若是刚承袭太子,便身陨战场,除了能够留下一世英名,对一个国家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倒不如好好学习治国之策。

    “陛下缘何同意元安的请求?”

    风元安之所以能够心无旁骛的来到北境,君玉桓之所以只惩罚君宇谣传的罪责,都是因为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风政的助力。

    君玉桓一早便接到了风政的密报,让他照顾好自己的未来儿媳和自己的女儿。

    若非这层层助力,风元安说不定在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便被君宇赶回了京都。

    对于风元安的请求风政也有过犹豫。

    北境自来不太平,各方势力云集,风政并不能完全把握这场战争究竟能不能胜。

    但这场战争必须要胜利。

    所以,他要的是需要有一个绝对信任的人来辅助他看好北境。

    君玉桓身为一军主帅,身份特殊且精力有限,最重要的是不好交际,各方势力间关系并不能处理妥善。

    事成从秘,这件事任何的大臣也不能知道。

    纵横捭阖虽是当权者常事,却并非是一件能够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那边只能选择身边亲近的人。

    子女之中最符合的当属风元安。

    风元安是女子,不会成为众皇子争权的借口。

    于朝堂无害,于行事有益处。

    自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