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权倾天下
繁体版

第九章 小妹郭晚

    出宫回到郭府,已是亥初时分。

    在车上一路神游天外思索皇帝将他安排到边疆的用意,再加上先前和皇帝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锋,每一句话都要斟酌词句,此刻郭映是心神俱疲,脑袋昏昏沉沉的。

    “八哥。”

    刚踏上府门前的台阶,一道温婉悦耳的声音在耳畔响起,那声音带着几分欣喜又略显青稚。

    郭映一怔,眸光微动,便看到一袭翠绿色衣裙的少女站在灯火阑珊处,娇俏可爱的小脸带着甜腻的笑容,仿佛在向他招手一般。

    少女名叫郭晚,是郭映的同母胞妹,正值豆蔻年华。

    她虽然生得娇俏可人,但因为是庶女的缘故,在府里并不受宠,一应吃穿用度都比不上嫡子嫡女。

    好在是她上头的七个姐姐都出嫁了,六个哥哥除了郭映也都成家立业了,各自有各自的事儿,没人和她争宠。

    当然了,郭映是后世之人,自然不会理会古人讲求的嫡庶有别,他对这个小妹一向是疼爱有加。

    但凡是她想要的,郭映无不是倾尽所能,甚至还特意花重金从外面请了家道中落的大家贵女回来教她琴棋书画,可谓是煞费苦心。

    而她这位小妹也确实是块璞玉,学什么都快,很快就在京城的一众贵女之中崭露头角,深得京中贵妇赏识。

    “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

    郭映快步走到郭晚跟前,抬手捏了捏她粉扑扑的小脸蛋,含笑问道。

    郭晚不躲不避,伸长脖子,将两个腮帮鼓鼓囊囊的,像只小松鼠似的笑盈盈望着郭映:“我等你啊。”

    “等我干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没见你等过几回。”郭映忍俊不禁地揶揄一句。

    “还不是怪你,你都不知道府里下人说你被圣人召入宫时,阿娘急成什么样了?”

    郭晚撅着红润柔软的唇瓣,哼哼唧唧的撒着娇:“至于我平日里为什么不等你回家你还不知道么?

    你整日混迹于楚馆秦楼之中,与那些风尘女子、妖艳贱货卿卿我我,哪次回家不是一身的酒气、一身的脂粉味儿,我才懒得理你呢?”

    郭映闻言面色一滞,旋即轻咳一声掩饰尴尬,一本正经回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前些天我亲眼看见你去了胜业坊古寺巷,你敢说你不是去寻霍小玉?”

    郭映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霍娘才情样貌冠绝当世,却不幸遇上李益这个薄幸之人,伤得她郁郁寡欢、抱病不起,我成为长安第一深情,岂能坐视不理。

    再者,如此美人,若是真的香消玉殒,岂不痛哉?”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男儿本色”,什么“食色性也”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府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郭映的母亲赵氏原是肃宗皇帝赐给郭子仪的宫人,小户人家出身,虽然年轻时候因为有几分姿色颇得宠爱,但随着近年来郭子仪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渐渐也就失了恩宠。

    当然了,赵氏毕竟是从宫里出来的,眼界比寻常的小户人家闺女宽上不少,见状也就安享荣华、颐养天年去了。

    平日里都是待在内庭伺弄些花花草草,或者逗弄一下狸奴、鹦鹉这些个小东西,日子倒也逍遥惬意。

    反正府里的事也轮不到她一个妾室操心,郭子仪百年之后他那个最早封的代国公爵位也轮不到自己的儿子郭映继承。

    只是今日听到下人们议论,说八郎因为先前所犯之事被圣人召入了宫中,赵氏不免一阵惊慌失措。

    她是个通透人物,自然知晓自己的儿子郭映是个什么性子,虽然以往也曾惹是生非,但是闹到圣人出面这个地步还是头一回呢?

    郭映进府的时候,赵氏正在焚香祷告,听得郭映的声音,她转头朝一干下人们挥了挥手,眉梢眼底都染上几许温暖:“八郎,你回来了?圣人没有降罪于你吧?”

    郭映摇头轻叹一声,目光扫过满脸忧色却强作欢颜的赵氏,心底不禁泛起丝丝暖流,遂拉住她的手道:“圣上是何等的人物,如何会与我计较。

    阿娘不必忧心,孩儿无事,只是日后怕是不能陪伴在阿娘左右了。”

    赵氏一愣,下意识的挽住他的袖子,颤声道:“这……圣人要将你流放岭南吗?”

    “不,是圣人见我相貌秀杰,胸有良策,腹藏甲兵,乃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欲让我出镇一方。”

    郭映垂眸,遮去眼底的阴霾,嘴角噙着浅淡的笑意,语调温和的解释道。

    他不想让赵氏担心,更不愿让她为自己担惊受怕。

    果然,听完他的解释之后,赵氏明显松了口气,亦是舒缓了下来:“那便好,那便好。

    既然圣人如此倚重于你,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圣恩啊!”

    大唐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尚武的风气并没有泯灭,文人、书生从军比比皆是,再加上郭氏一门本是是将门,赵氏听了之后倒是没有像寻常妇人一般惶恐不安,反而是倍感欣慰。

    按她的想法,郭映有一身的好武艺,就该趁着丈夫郭子仪在世时搏个好功名,不然等丈夫故去了,他是爵位爵位袭不到,官位官位没有,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郭映自不清楚她的想法,但听她这么说,嘴角还是不由浮现一抹嘲讽。

    他心说李适是个什么东西,也配让我效忠,我非但不会效忠他,若是有机会,我还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爬到最高,将其取而代之。

    但这话,终究只能是在心里想想而已,表面上他仍旧一派恭顺,见状忙不迭的点头应和:“我郭氏一门满门忠烈,孩儿自是不敢堕了门风。”

    见郭映这般乖巧应话,赵氏欣慰地点了点头。

    旋即,她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关切道:“那圣人是准备是让你去何处任职呢?”

    郭映微抿双唇,迟疑片刻后低声道:“圣人倒是没有明言,不过孩儿估计要么是泾原、要么是凤翔。”

    这是他的猜测。

    大唐与吐蕃接壤的方镇一共有六个,分别是朔方镇、泾原镇、凤翔镇、山南西道、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

    六镇之中,除了剑南东川与山南西道由于地理原因,极少受到吐蕃侵扰,其余四镇常年都与吐蕃东道、南道的数十万兵马交锋,战火经久不息。

    便是吐蕃没有大举入侵,千百人的小战事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这种级别的战事并不会记载在史书之中,连摆上御案都难,因为这种小规模的战事对灭国以数计、斩获以数万计的大唐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

    哪怕如今的大唐不复昔日荣光,但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事还是无法像后世的王朝堂而皇之的称之为“某某大捷”。

    话归正题。

    剑南之地郭映估摸着李适不会让他去,因为担任十多年节度使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刚刚入京,朝廷另派了张延赏担任节度观察使,很明显,李适是有将西川兵马财赋收归中央的意思,这样万一事情有变,他还可以效仿玄宗皇帝幸蜀。

    郭映自忖他既非李适心腹、又不认识张延赏,李适没道理在这个时候将他摆在这个地方。

    至于让他去朔方镇那就更不可能了。

    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现在的朔方留后常谦光是老令公郭子仪的旧部,让他去朔方不等于是鱼入大海,只要李适这个皇帝脑子没坏,断然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抛除朔方等四镇,也就剩下凤翔、泾原两个去处了,现任的泾原节度使是安西军宿将段秀实。

    安史之乱时,同神通大将李嗣业一道率领步骑五千入中原平乱,后来李嗣业战死沙场,河陇失陷,段秀实及其麾下的安西老兵便再也没能回去。

    而现任的凤翔节度使则是曾经的卢龙节度使朱泚,他是自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数任节度使中唯一一个主动入朝觐见的,堪称是一个大忠臣。

    这二人与郭子仪的来往都不算紧密,而且各自的防区又整好正对着吐蕃攻占了的原州、陇州,郭映估计这正好能合了李适的意。

    当然,他也无所谓了。

    毕竟没得选。

    “泾原、凤翔紧临戎疆,你若是真去了,还需谨慎行事,莫要莽莽广广,须知战阵之上,刀枪无眼。”

    赵氏听了,忍不住又叮嘱几句,末了,温柔一笑:“饿了吧?”

    “为娘一早就让庖厨给你煨了人参乌鸡汤,只是方才一直和你说话都忘记了这事儿,我呀,这就吩咐人给你端来。”

    “原本是不饿,不过阿娘这么一说,倒是确实饿了。”

    郭映自不会拂了她的好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穿越这两年多以来,赵氏待他那是全心全意,他怎么可能毫无触动。

    只不过他生来性子傲娇,不喜欢把心里话表露出来罢了。

    说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吗?

    赵氏看着郭映,心里也很是熨帖,这幅母慈子孝的画面属实温馨,只是这幅画面持续了没多久就被郭晚这丫头破坏殆尽了。

    却是她觉得郭映和赵氏无视了自己,立即鼓起腮帮子,瞪圆了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嘟着嘴巴娇声道:“娘,你偏心,女儿不活啦,哇呜哇呜——”

    说着,便伸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嘤嘤嘤嘤假哭起来。

    赵氏被她这副孩童撒泼的模样弄得哭笑不得,伸手推搡着郭晚,嗔怒道:“你哥一年半载才回来几回,娘专门让人给他熬碗汤补补身子,怎么就是偏心了?”

    “哼,我不管,我就是不许他一个人偷吃,我也要喝鸡汤。”郭晚取下捂着眼睛的玉手,委屈地撅了撅嘴,脆声道。

    “让你喝,让你喝……不就一碗汤吗!”郭映无奈摇头,宠溺的刮了刮郭晚的鼻尖。

    郭晚顿时眉开眼笑,冲郭映扬起一抹讨好的笑容,甜糯糯的唤道:“我就知道八哥你最疼我了。”

    瞧着兄妹俩亲昵的相互依偎嬉戏,赵氏脸上不禁也挂上了淡淡的笑容。

    入得室内,郭映便见桌上摆放了一罐热腾腾的人参乌鸡汤,香味扑鼻,闻起来就叫人食指大动。

    他坐下后,立刻就有婢女给他盛上,他抓起勺子盛舀起一块人参鸡汤送进口中,细细品尝了片刻,顿时眼前一亮。

    “这汤味美醇厚,鸡肉滑嫩爽口,简直绝了。”

    “是呢是呢。”郭晚跟着附和,一双水汪汪的杏仁眸中溢满笑意,但片刻之后,她又蹙起了秀气的娥眉,道:“不过还是娘亲手炖的猪肺汤更好喝。”

    “你这丫头,倒是会拣好听的说。”赵氏嗔了她一眼,轻声呵斥道,但嘴角含着的笑意却是止都止不住。

    郭映亦跟着笑了起来,人生在世,不就求个家庭美满,诸事如意吗?

    对郭映,赵氏没有太多的耳提面命,只是在他吃饱喝足了之后拉着他坐在榻边说起了体已话。

    “你此番出京毕竟是从军上阵,怎么能没有人护卫左右呢?

    为娘虽然不是出身大户人家,但也有一众不得志的子侄可以供你驱驰,你若是有意,不妨明日备上些薄礼看一看你几个舅舅。”

    “这是应有之意,若是赵氏一族有子弟愿意从我戍边,我自然乐意之至。”郭映不疑有他,想也不想就应下了。

    在古代,以亲眷乡党作为亲兵护卫本就是常事,比如出身丹阳的陶谦就对从丹阳募兵乐此不疲,而出身的谯沛曹操则是以曹氏、夏侯氏两家子弟为倚仗。

    族人、亲眷、乡党,不说其他,忠心度总是有保障的。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一旁的郭晚见状立即扯住郭映的衣袖撒娇起来。

    那软萌软萌的语气加上一双灵透清澈的水晶般眼珠子,瞬间击溃了郭映心底最后一点坚硬的堡垒。

    “好吧,带着你。”

    郭映寻思着左右不过是去探个亲,带着她也无妨,就当是离别之前陪她再闹最后一回了。

    毕竟戍边不比在朝中为官,此去经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

    再往坏的方面想,说不准再见已经阴阳两隔了。

    老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谁能预料到将来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