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改大宋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立为太子1

    庆历六年!

    大宋东京,一如往日!微风吹过汴京大街,吹醒了熟睡的人群,也吹醒了忙碌的生活。

    大街上,人流不息,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

    汴河上,昨日流连忘返的文人士子,也晃晃悠悠的,出了船舱,琅跄着赶回家去。

    大宋百姓一天的平凡生活又开始了…..

    捶拱殿!

    大宋官员,上朝时间很早,等百姓开始准备一天的生活的时候,官员就罢朝了。

    随着大部分大臣陆续退出大殿,留下来的人,开始了一场影响大宋走向的最重要的议会。

    赵祯坐在主位上率先开口道:

    “赵昕作为朕的唯一的皇子,品行端正,宅心仁厚,年纪虽小却有忧国忧民之心,行事稳重,上进好学,朕很欣慰!朕也有意立其为太子,然其年龄过于幼小,是否再等两年缓缓再说。”

    “官家!臣以为不妥,殿下虽小却聪明伶俐,又有王先生蒙童,臣也有所耳闻,说殿下虽不过蒙童三四年,然其诗词经义,已远超同龄之人,文学典故,用以为常,颇有大家风范。而其又身兼皇子身份,是国朝唯一合法继承人,是以,殿下不能以常理待之,应早做打算。王先生一人过于单薄,应再选拔正直贤良之人,充于东宫,全面系统的教导殿下,为大宋社稷计,应早立其为太子,望官家纳之!”

    知谏院刘沆躬身回道。

    枢密院副使庞籍也起身拱手道:

    “臣附议!官家,刘台谏所言极是,殿下之才,臣等皆知,其仁德,堪比官家。其又身系天下,如今我大宋虽经济繁华,地域广袤,然,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西夏,契丹狼子野心,时刻在窥伺我大宋,妄图在撕裂我大宋疆土,边关城堡,营寨,困顿苦守,耗费甚重!民间,西南,西北,东南等地,民乱不休,叛乱常起,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如今,殿下虽小,却常有利国利民之举,百姓也为之感念。一块红烧肉,令天下百姓受惠良多,而今又有活字印刷一术,今日之后,必然声名大燥,传之万里,令天下读书人敬服。是以,立殿下为太子,一则固国本,二则安天下,三则民之所盼也。”

    为何说宋朝内忧严重呢,很多人只知道大宋经济繁华异常,远胜汉唐,但其隐藏在底层的矛盾始终解决不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一直很尖锐,这也是仁宗推行新政的一个原因,但宋朝皇权被大大限制,士大夫,大地主,大商人阻力严重,导致失败。这也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废了宰相的原因,因为宰相分了太多的皇权。

    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王朝的内忧外患就从未间断过,但是宋朝的基本治国方略却是轻外重内,对外姑息,妥协,养虎为患,对内施以重压。

    “官家!刘台谏,庞枢相所言,臣以为然。”同书平章事贾昌朝拱手道。

    “殿下,并不是平常之家的孩子,臣知官家爱子深切,不忍其过早的被天下人关注,而有所羁绊。然,从殿下所行之事来看,殿下并不是那种不愿为君分忧之人,反而能从一些细小之处,体会到民间百姓的不易和辛苦,并为之付出努力。是以,臣以为,官家可能过虑了,殿下,若是能及早被立为太子,行事则名正言顺。以殿下之才,若是有异变发生,必能为君分忧,而且官家还可将其带在身边,传道解惑,岂不美哉!”

    看看,能当宰相的人,就是会琢磨人心,知道领导心之所想,所虑,知道怎么说能合领导心意。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往往会说话的人,做事也事半功倍。

    “臣等附议!”

    殿内其他大臣也都一同起身,附和道。

    坐在首位上的赵祯听的也是频频点头,自己也不能过于自私了,为国谋福祉,为民谋安康,为大宋后继有人,不正是自己平生之夙愿吗?治国,自己可能有些不尽人意,但如今,自己后继有人了,而且年纪轻轻就被天下臣民所认可,也算对得起大宋列祖列宗了。

    早立晚立都要立,而且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昕儿确实不同于常人,年纪虽小,却也有自己的见地,行事也很稳健。如今国内确实内忧外患严重,民心浮动,也是需要一些新鲜血液注入的时候了,就从昕儿开始吧,希望其能给大宋带来一股暖流吧。

    “爱卿们请起身,诸位卿家所言,老成谋国,是朕过于忧虑了。嗯…着礼部宣旨,选一良辰吉日,祭告天地,社稷,宗庙,行册封大典。此事就由贾相公和文相公主持吧!”

    “臣等领旨!官家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