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魏
繁体版

第一章阿谀奉承

    公元243年,时维九月丶序属三秋。

    曹魏大将军曹爽擅专,在大将军府宴请众人,曹爽忧心忡忡的说道:

    “君托以六尺之孤,爽当寄百里之命”

    “如今太尉司马仲达,率军击败四路来犯的东吴卫将军全综,功封一门十一侯,孤何以处之?”

    “明公,何不早日除之,今不除之,恐生他日之祸。”

    曹爽撇眉一看,乃是大司农桓范桓元则。

    “不可。”

    就这这时,尚书何宴从筵席起身,对大将军拱手说道:

    “太尉功高望足,与大将军同属先帝托孤大臣。大将军杀之,恐遭外臣反叛。兔死狐悲,恐群起而攻,大将军不可不虑。”

    “太祖武皇帝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予兵权。今明公可以上奏陛下,以奉老为由而封司马仲达为太傅,收其兵权。”

    何宴捻须又道:“晋升蒋济为太尉,免去其领军将军一职。大将军可令二弟曹羲接任,如此大将军兄弟同领洛阳中军,可高枕无忧。”

    “平叔之言甚合我意,就依平叔之计。”沉吟一会后,曹爽哈哈大笑起来。

    桓范看曹爽同意何宴的建议,这不是放虎归山吗?所以桓范立即出声阻拦谏道:

    “昔日陛下看重常林才识,司马仲达每次见到常林,都行跪拜之礼相待。常林官位不过太常,此不符合人性,必有大伪。”

    “司马仲达年事已高,大将军削其兵权,还有什么顾虑?”

    何宴见桓范不依不饶,立即打断桓范,何宴冷笑的又说道:

    “常林是司马仲达的长辈,行跪拜之礼有何不妥?”

    桓范见何宴言语冲撞自己,脸色一变。何宴什么人?难到自己不知道嘛,庸人尔!

    “大将军不行雷霆手段,如今西蜀丶东吴大敌当前,要罢太尉司马仲达兵权谈何容易。”

    “我言既出,谁敢不从?”

    曹爽盛气凌人,满脸冷酷的一拍着桌子大声说道:“元则休要妄言。”

    桓范是先帝曹睿,指派辅助自己的重臣,只是两人的交情并不深。

    桓范见大将军心意已定,也不在劝谏,气呼呼的坐了下去。

    曹爽见诸事已经商量完毕,司马懿这个心腹大患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曹爽开心的的举起酒杯对诸公笑道:“诸公请共饮此杯。”说完曹爽当先喝下。

    桓范拿起酒杯看着曹爽欲言又止,终是举杯一饮而下,心里暗道:“司马仲达,我们来日方长。”

    “明公,太尉司马仲达不可虑,但西蜀姜维王平连连犯境,动则迁移陇西人口,此乃心腹之疾也,望明公察之。”

    “哦...”

    曹爽放下酒杯,一看乃是尚书邓飏,他脸上面带笑意,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曹爽于是问道:“想必玄茂已有主意,请速速说来。”

    “明公在朝中已无对手,乃是明公立威,立信,立功之时也。明公可举大兵,趁此伐蜀。”

    李胜也离席而出,“主公,邓玄茂所言甚是。今日主公大权在握,正是伐蜀的好时机。”

    “思司马仲达为何能成先帝托孤之重?不外乎,一是拒西蜀诸葛孔明于渭水之滨,二是北定辽东,南退吴国,三是上庸斩孟达,断西蜀顺江取荆夏。”

    “几件事情囊括一起,不外乎军功二字。”

    李胜是大将军府长史,原本大将军府长史是邓飏,两人关系甚密。

    曹爽见李胜言及司马仲达往事,起身踱了几步,才脱口念道:

    “长史所言,甚合我心。想太傅司马仲达自先帝以来迁抚军大将军,位在我之上也。剑履上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何等威风。”

    “只要明公取了汉中,太傅不足为虑。此进则为朝廷解了卧榻之祸,远则有收取西川立足之地。”

    曹爽骤然得到曹魏大权,但资历不足。

    邓飏看见曹爽犹豫不决,又连忙解释道:

    “明公,自西蜀诸葛孔明病故以后,接替西蜀军政大权乃蒋宛。今蒋宛在汉中病重,不日前才回涪城养病。”

    “如今汉中空虚,无有大将镇守。这时候取汉中易如反掌,到时明公威望比起司马仲达而言不言而喻,那时朝政将皆握于明公之手。”

    “竟然有此种事情?”曹爽听见蒋宛病重的消息,顿时大惊。伐蜀带来的前景,曹爽一阵悸动。

    曹爽知道伐蜀如此大的事情,还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曹爽转过头看向尚书丁谧,并且询问道:“不知彦靖的意思如何?”

    丁谧起身说道:“西蜀大将军蒋宛病重,蜀国肯定因蒋宛其病重,而朝政陷入混乱。”

    “明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汉中,成都离汉中千里,肯定来不及救援,到时汉中之地已经不复西蜀所有,望明公明鉴。”

    “是呀,彦靖所言甚是”

    何宴丶李胜邓飏也站起来力劝大将军曹爽。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还请明公三思。”

    曹爽见诸公都赞成伐蜀,心里已经下了要伐蜀的决心。

    不过曹爽看见桓范竟然侧卧在筵席之上,独自喝酒,竟不发一言。

    曹爽也想知道大司农桓范对伐蜀的意见,于是问桓范道:

    “诸公都劝孤此时伐蜀,不知道大司农有何想法?”

    桓范见曹爽问自己,不阴不阳的说道:“蜀道艰难,连曹子丹都督都无功而返。蜀军只要扼守险要,明公只要与蜀军相持不下,大军攻势稍缓。等蜀汉成都大军增援汉中,到时候明公进退两难矣。”

    邓飏见桓范不同意曹爽伐蜀,怕曹爽改变了主意。所以连忙急着说道:

    “大司农多虑了,明公领大军出其不意抵达汉中,蜀军无有上命,群龙无首,兵士那有心思恋战。”

    “明公可分而击之,况且明公以有备攻无备,何患之有?”

    桓范对邓飏冷哼一声,不急不缓的对若有所思的曹爽拱手说道:

    “兵诡道也,蒋宛跟随诸葛孔明多年,汉中乃西川门户,蒋宛焉能不知汉中之重?”

    “何况病重这样的大事,岂可没有安排身后之事?我怕其中有炸,望明公察之。”

    桓范对邓飏何宴丁谧等流,可没有好感,魏明帝在时,都对其三人的才能不认可,故没有封赏。

    不过曹爽掌权以来对三人可谓是言听计从,因三人都是名门之后,故曹爽任命三人迁尚书台录尚书事。

    “天时丶地利丶人和三样具占,可谓是优势在我。这时不取汉中,与庸才何异?大司农瞻前顾后,可谓是妇人之见。”

    邓飏冷笑的对着桓范反驳说道。

    “好了,诸位都是朝中大臣,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曹爽见桓范要横眉怒怼,立即阻止。曹爽见桓范提起曹真伐蜀失败,顿时有些恼怒桓范哪壶不提提哪壶。

    曹真是自己的先父,平生都以伐蜀失败以及抵御诸葛孔明不利而抱憾终身。

    尤其是自己父亲的失败,间接的衬托了司马懿的功劳,不然今日那有司马懿与自己分庭抗礼?

    桓范性格刚直重利,因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人,曹爽有些不喜桓范。

    “我意已决,择日上表天子伐蜀。”曹爽一拍桌子同意了伐蜀。

    邓飏三人立即喜道,“明公圣明。”

    桓范见曹爽同意了三人,心里暗叹曹真曹子丹何等英雄,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儿子,不听吾谏言。

    司马懿都督雍凉兵马多年,以司马懿之才都没有把握能稳取汉中,何况曹爽?

    桓范顿时心灰意冷,于后的歌舞都没有心情欣赏,独自一人出了大将军府。曹爽见桓范如此无礼,也没有办法。

    何宴三人见此,都彼此冷笑。何宴暗咐,“此人恃才傲物,大将军肯定不喜,吾高枕无忧矣。”

    桓范走到大将军府大门时,见两个仆人抬着一个箩筐出门。桓范顿时好奇问道,“里面都装的是什么?”

    其中一个仆人鞠躬回道,“启禀大司农,里面都装的是给大将军的贺表,大将军吩咐此乃他人阿谀富贵之徒,大将军看都没有看,就令我们烧了了事。”

    “哦...。”桓范随既在箩筐翻看了起来,两个仆人也不敢阻拦。

    桓范随意翻看了几本贺表,确实如同大将军曹爽所言,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

    不过一本《谏大将军治国二三事疏》映入桓范眼帘,桓范好奇的拿起疏表,快速的将疏表表面灰尘抖落,桓范随意翻看起来:

    “夫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有安,扰则以危。拓疆土为强富,制威富为四方。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

    “如此治国良策何人所书?”桓范往疏表末尾一看,上写“司隶蒲县何广何子渔。”

    “如此振聋发聩之言,必是当世之大才,当举荐于大将军也。”

    桓范急忙往大厅而去,曹爽见桓范去而复返也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