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繁体版

第25章 评论文章

    陈世聪曾经在一次全国文学期刊会议上,结识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张雪山。

    两人平时虽然分处燕京和津海两地,可毕竟两座城市离得不远,他们的职业性质使然,来往的机会并不少。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交往下来,倒也成了聊得来的朋友。

    心里好奇《少年派》这篇文章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张雪山。

    很快拨了《小说月报》编辑部的电话号码,等了一阵,没想到居然占线打不通。

    陈世聪无奈下只能等一会儿再打,可还是打不通,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才总算是把电话打通了。

    等到终于和张雪山通上话,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的事情。

    “你们那儿的电话也太难打了,想和你说话可真是费了我好大的劲儿。”

    陈世聪一来就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你有事?”

    张雪山的语气中带着点挪揄。

    这年头电话费不便宜,尤其长途电话,陈世聪迅速把来意说明,才又问:“你们这一期的刊头文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张雪山闻言嘿嘿一笑:“就知道你要问的是这个。”

    陈世聪怔了一怔:“怎么个意思?”

    张雪山笑道:“从昨天我们最新一期《小说月报》刊发开始,我们这儿的电话就没断过,都是来问这事儿的。”

    “那你快和我说说……”

    陈世聪故意压低了一点声音,问道:“这个陈家林该不会是哪个成名作家的化名吧?”

    这是他唯一能猜到的解释。

    那么重要的刊头文章,居然给了这么一个新作家,而且这文章似乎也写的不怎么样,根本不像《小说月报》一贯的做法。

    “别猜了,不是你想的那样。”

    张雪山打了个哈哈,又说:“我们主编交代过了,这事都不能往外说,对外只能统一回答,你们要是想知道原因啊,那就等下一期看完了整篇《少年派》,再来说话。”

    “这是什么意思?”

    陈世聪完全琢磨不透张雪山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张雪山却什么也不再说了,笑而不语。

    挂断电话。

    陈世聪越想越迷糊。

    感觉这通电话不打还好,打了以后反倒更疑惑了。

    ……

    不过三两天的功夫。

    国内文学期刊的编辑圈子里就流传出一个说法:

    《少年派》作为刊头文章,是因为作者“陈家林”很有来头,就连《小说月报》的主编郑法青都不得不给他特殊待遇。

    这一下,圈子里原本并没有太过关注的《少年派》的编辑,都忍不住特地找来《少年派》看了一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篇小说。

    然后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连编辑圈之外的人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从编辑圈开始,扩散到作者圈,甚至连一些文学爱好者都听说了这事儿。

    《少年派》和“陈家林”这个名字竟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迅速传开,成为许多人的谈资。

    其实说白了,推动事情传播开来的能量,来自于大部分人都认为《少年派》写得过于“幼稚”,不配获得刊头的位置。

    于是乎,编辑圈里的人都等着新的一期《小说月报》,看看究竟有个什么说法。

    倒是那些所谓的文学批评家们兴奋了起来,抓住机会撰文抨击。

    没过几天。

    先是《文学自由谈》。

    一篇名为《这才是“人生”》的文章发表。

    文章高度评价了刊载在《收获》上的《人生》,说陆遥在创作中是真实而坦诚的,盛赞陆遥没有对小说“撒手不管”,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对读者恰到好处的引导,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整个故事,是让读者喜欢的最大原因。

    这明明是一篇写给《人生》的评论文章,可是在末尾,却提了一句:

    “相比起《人生》,或许近期另一本期刊里的那篇《少年派》,却充斥着作者荒诞而毫无逻辑的想象……从写作这件事来说,《少年派》的作者陈家林,对读者毫无诚意。”

    这要是放在后世,历经了信息时代大洗礼的人肯定一眼就能看穿,这是赤果果的拉踩。

    可是在这个时候,却仿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连续几天之间,好几篇明里暗里拉踩和贬低《少年派》的文章跳了出来。

    其中有一篇来自于《文学报》,署名人是叫做李京泽的批评家。

    他的文章《从“少年派”看现今文学的歧途》,直接指名道姓的对陈家林进行大骂,甚至连带整个《小说月报》编辑部都批评了一通,主编郑法青自然首当其冲。

    他文章里说,像《少年派》这样的小说,用最大的尺度模糊了世界的真相,把天灾人祸简化成一场动物之间善恶的斗争,这是一种人性的迷失,以及在开思想的倒车。

    ……

    对于这样的骂声,陈家林根本听不见。

    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各种信息铺天盖地。

    没钱订阅报刊的他正舒舒服服的坐在家里,写着自己的《驭风少年》,然后小期待一下自己将会拿到多少稿费。

    “妈,和你打个商量,我这篇新写的小说要是能发表,你就让我姐回学校上学,然后参加高考,怎么样?”

    吃饭的时候,陈家林故作随意的提了一句。

    张素珍怔了一怔:“这可怎么行,档案都调进厂子里了,哪还能拿得出来?”

    微微顿了顿,她又说:“你姐在厂里也挺好的,每个月都能赚工资,你万一要是写不成小说了,我们家里至少还有你姐的工资。”

    “我姐成绩好,应该念大学,等大学毕业了,她会赚得更多,而且干的活还轻松。”

    陈家林一边吃饭,一边给母亲解释:“我姐在工厂现在看起来还行,可日后谁知道啊,厂子的效益一直不怎么好,以后倒闭了怎么办?还是得为我姐想得长远些。”

    张素珍想了想,没吭声

    陈家林也不再多说。

    有些事情得慢慢来,不断说。

    观念上的东西,是要时间去改变的,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