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阙:祖宗的骨头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冤死的大臣

    六月十六日,赵匡胤下诏要求对历代帝王的献祭活动,以后每隔三年进行一次。

    同时,他还为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建了个庙堂。

    隔了三天,澶州(今河南濮阳)、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曹州(今山东菏泽)又来了奏报,说是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

    赵匡胤命人用牛羊猪三种牲畜来拜祭一下老天爷,看看管不管用。

    六月二十日,朝中的文武百官集体上表,要求恢复礼仪场合的音乐表演。

    赵匡胤很不情愿,但百官的意见也不能不重视,他也只好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这个请求。

    不过,为了彰显节约,显得与当下的旱灾合群,赵匡胤又减少了自己身边的警卫数量。

    六月二十六日,下雨!

    哈哈,终于下雨了!

    赵匡胤很是高兴,他挖空心思的想了半天,觉得老天爷下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提醒我们要节约啊。

    于是,他下令把什么腊祭、庙祭、社祭等祭祀百神的活动全部放在腊祭的同一天举行。

    这样祭祀集约化,既能节约民力,又显得热闹隆重,估计老天爷也会很高兴。

    六月二十九日,上次自己掏钱让军中子弟挖掘的水池终于成型了。

    赵匡胤迫不及待的命军队在这个新挖成的池子里来了一场水战演习。

    到了初秋时节的七月一日,为了节源开流,赵匡胤对全国境内州县政府的人员编制做了一定数量的规范,严令要求,往后各地不得超编用人。

    七月初四,为了抚恤烈士,也为了给自己身边培养点忠贞勇敢的人才,赵匡胤将在平定湖南时战死的烈士子弟三十个人补为了殿直。

    殿直就是跟着皇帝的侍从官,也可以理解为赵匡胤身边的小跟班。

    这三十个小伙子凭了祖宗的荫佑,得到的这个前途应该说是很无量啊。

    七月初七,大宋国的将士们又立了战功。

    这次,安国军节度使王全斌等人率领军队,直接打进了北汉境内的太原,不光打了胜仗,还俘获了几千名北汉士兵。

    这些俘虏被送到开封后,赵匡胤再一次以德服人,他给每个人都发了路费和口粮,然后规劝他们回家好好过日子,不要再替北汉那个没什么前途的政权卖命了。

    俘虏们感激涕零,纷纷表示一定听从赵匡胤的意思,回去老婆娃娃热炕头,再也不当兵打仗了。

    七月初九,赵匡胤下诏规定了这样一条法令。

    说是两口子居家过日子,如果一方生病,另一方遗弃不管,那就要以犯罪论处,这条法令也同样适用于尊老护幼。

    七月十三日,湖南境内发生了大面积的瘟疫。

    这个多灾多难的湖南啊,刚刚平息了张文表的兵祸,又赶上了瘟疫。

    赵匡胤给当地的行营将校们下发了治疗瘟疫的药品,要求驻军部队尽可能要做到零感染。

    同时,他责令地方政府抓紧组织防疫,尽快让这场瘟疫过去。

    七月十九日,瘟疫肆虐的湖南境内又来了一场了兵祸。

    朗州(今湖南常德)一个叫汪端的将领趁乱进犯朗州城,都监尹重睿带兵将他消灭。

    这里解释一下都监这个官。

    宋代在地方州府设有都监一职,主要掌管州城里面的部队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

    所以尹重睿消灭汪端,也是职责所在。

    湖南乱成一团,而南平也不咋滴。

    赵匡胤一思索,下诏免了南平境内的一半夏税。

    在这个时刻,抓一抓南平百姓的民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七月二十五日,郎州的兵祸平息后,赵匡胤让地方政府好好把朗州城加固加固,修一修,别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打进城来。

    同时,为了照顾郎州百姓的心情,他免了朗州所有的夏税。

    七月二十七日,还是缺雨,烦躁的赵匡胤下令,让身边的所有大臣都去祈祷求雨。

    七月结束,到了八月初,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

    殿前都虞候张琼含冤而死。

    对张琼的死,有两种记载,《宋史》说他是自杀,但民间的一些野史说他是被赵匡胤命人用铁棍打死。

    但无论怎么死,这个人的悲剧都让人感到痛心。

    张琼在赵匡胤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跟着他,而且还几次救过赵匡胤的命。

    其中有一次,说是赵匡胤率军攻打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北部),他亲自带了几个人坐了一艘小船,沿着护城河探查敌情。

    这时,城墙上巡逻的敌人发现了赵匡胤,便用弩机向小船射击。

    眼看着一支弩箭就要射向赵匡胤,恰在身边的张琼想都没想就挺身而出,挡在了赵匡胤身前。

    张琼的大腿被连射了两箭,由于射中了动脉血管,失血过多的他当场就昏死了过去。

    回到军营后,赵匡胤忙请军医给张琼治伤,但因为是弩机发射的箭,射的很深,箭头已经扎进了大腿骨,军医满头大汗,却很难将箭头取出。

    清醒过来的张琼见状,喝了几口烈酒,然后自己动手,直接用匕首将箭头给挑了出来。

    赵匡胤为此大受感动,自此也视张琼为心腹知己。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张琼也被逐步提拔为殿前都虞候。

    张琼这个人啊,忠肝义胆没问题,但溜须拍马却不行。

    赵匡胤的殿前部队里边有两个军校,一个叫石汉卿,一个叫史珪。

    这俩人没事干总喜欢盯着其他官员,还动不动就跑去给赵匡胤打个小报告。

    张琼的眼里揉不进沙子,自然是看不惯这俩货的小人行径。

    于是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张琼也公开直言,说这俩人蛊惑皇帝,扰乱朝廷。

    古来小人干事都不在明面上,也是难防。

    他俩一合计,编造了一封告状信,揭发张琼秘密组织军队,还在自己的官邸私造武器。

    赵匡胤看到信后大怒,先不管该不该信,把张琼叫来再说。

    谁知张琼来到赵匡胤面前后,也是直言不讳不会说话,一番对峙,除了跟人家皇帝唱对台戏之外,一点有用的话都没说出来。

    暴躁的张琼,恼怒的赵匡胤,双方一时话不投机,张琼是自杀还是被杀,反正结果就是丢了性命。

    张琼死后,气头上的赵匡胤这才想起,应该派人前去张琼家里查看一番,到底有没有私造武器谋反的现场啊。

    结果这一去,发现张琼的家里实在是简陋的可怜,除了老母和几个仆人外,连个老婆也没有,更没有发现什么谋反的任何证据。

    赵匡胤这才知道错怪了张琼,他把石汉卿和史珪这俩小人叫来,让他们当场提供张琼谋反的证据。

    哪里有什么证据,这俩人除了冲着赵匡胤哀嚎发誓外,狗屁都拿不出来。

    无奈,事已酿成,还能咋办?

    赵匡胤只好自己掏钱,奉养起张琼还活着的老母亲来。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赵匡胤一代明主,真就这么容易会被两个小人蒙蔽?

    石汉卿和史珪的检举行为,到底是自个主动还是有人授意?

    张琼的这个殿前都虞候的位置是不是早就应该主动请辞啊?

    我们不知道。

    整起事件的经过,表象看是张琼情商太低,不会说话,和同事们硬杠,和皇帝硬杠的结果。

    但赵匡胤,对身边武将的防范,对皇权永固的思考,那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