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阙:祖宗的骨头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请直呼我名字吧

    九月十九日,女直国派人给赵匡胤送来了一只海东青(猎鹰的一种)。

    九月二十七日,赵匡胤干了两件事。

    一是禁止朝廷里的大臣们公荐举人,往后想当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试。

    二是给南唐赏赐了一万只羊,估计李煜这家伙应该会吃的很开心。

    九月二十九日,北汉来复仇了。

    他们添油加醋的引诱契丹的部队来帮助他们收复上次丢失的乐平县。

    守卫乐平县的平晋军只有上次投降的一千八百人,有点寡不敌众。

    赵匡胤派遣洛州(今河南洛阳)防御使郭进等人率兵前往乐平支援平晋军。

    十月初二,赵匡胤下诏要求全国的州县对应收税款的征收对象要造册登记,建立完备的税收档案。

    十月二十一日,赵匡胤跑到开封的郊外,活动了一回筋骨,练习了骑马射箭,顺带还打了猎。

    十月二十九日,吴越国抱着和南唐攀比斗富争宠的心态,给大宋敬献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犀牛角、大象牙,还有各种香料等物品。

    十一月初七,已成为荆南节度使的高继冲又送来了一万两银子。

    十一月十六日,赵匡胤思谋了一下,又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他先是在开封的南郊组织了一次祭拜天地,跟着来了个正式将年号改为乾德的宣告仪式。

    然后又将上次范质率领百官一致要求加给自己的尊号,安排了个册封典礼

    好嘛,皇帝搞庆典,大伙自然是要朝贺。

    所有人都挖空心思的送了一番礼物,南唐送的最多,单单银子和绢帛就数以万计。

    呵呵,真是收礼收到手软。

    当然了,赵匡胤也不是小气的人,大家给我送礼,我多少也得回点。

    他给左右亲近的大臣们送了一些衣服、金带、生活用品,还有带着马鞍的马匹等算是回礼答谢。

    十二月初二,发生了一件大臣杀大臣的事情,这事虽然影响恶劣,但却感动了赵匡胤。

    有个叫李璘的殿前祗候(在殿前服务的小官),他祖籍河间(今河北沧州)。

    注意,这个李璘可不是唐朝的那个宗室大臣李璘。

    河间这个地方,在五代时候的后晋时期,三天两头的被契丹人骚扰。

    有一次,契丹人又来了。

    一片混乱中,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一个叫陈友的人趁乱杀害了李璘的父亲和他的家属。

    杀父之仇,刻骨铭心。

    李璘将这份悲痛深埋在了心底里。

    日子转眼间就过到了大宋。

    李璘和这个陈友都也都成了大宋的官员。

    这天,两人不经意间在开封城里相遇了。

    李璘一眼就认出了陈友,杀父仇人就在眼前,那李璘岂能让他跑了?

    立马横刀,一刀下去,陈友当场毙命。

    杀死陈友后,李璘也没有逃脱,而是当即选择了自首。

    自首前,他还向围观的群众大声坦言:“我是为先父报仇,才杀此人,如今大仇得报,我愿意去官府抵命。”

    既孝又义,不得不说,还真是一条好汉!

    李璘杀人事出有因,而且愿意为自己杀人的后果承担责任。

    有关部门将此事呈报给赵匡胤后,本就是孝子的赵匡胤也大为感动。

    以孝治天下本身也是大宋的基本国策,经综合考虑,报赵匡胤同意,开封府直接无罪释放了李璘。

    法理也不能外乎情理,这一点,是不是今天的法官也应该向大宋学习,判案也得考虑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只为了自己避责而条条框框,本本主义。

    法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办案应该多用智慧,而不是多抠字眼。

    若牢骚的不对,请忽略上几句。

    十二月初三,赵匡胤对朝中大臣们再次进行了加封。

    开封府尹赵光义、兴元府尹赵光美分别增加封地,赐给功臣号;

    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升为特进(位同三公的显贵官职),赐给功臣号,增加封地;

    枢密使赵普加官为光禄大夫(皇帝近臣,从一品),赐给功臣号;

    其他朝中文武臣僚分别提升官阶、勋位、封爵、增加食邑户数。

    十二月初六,赵匡胤的第二位夫人,孝明皇后王氏去世了。

    王皇后生前为人慈善,对内,她服侍赵匡胤穿衣、吃饭很是贤惠。

    对外,母仪天下,很有孝心,也深得赵匡胤的母亲杜氏生前的喜欢。

    除此之外,她还多才多艺,懂得古筝、琴、鼓等多种乐器的演奏。

    但可惜的是,她并没有为赵匡胤留下子嗣。

    史书上一说是王皇后为赵匡胤生了三个孩子,又一说是两个,但都是早早夭折,没有存活下来。

    十二月十三日,赵匡胤罢免了登州(今山东蓬莱一带)都督一职。

    为什么要罢免登州都督?史书上并没有讲明原因。

    我们猜测,应该还是军权威胁皇权的原因,从而使赵匡胤找理由实施的政治策略。

    十二月二十一日,泉州(今福建泉州)的陈洪进派人来开封,进贡了一千两白金,还有数以万计的乳香、茶叶、药品等物产。

    跟着,赵匡胤收到了南唐主李煜的来信。

    李煜在信里没说什么大事,只说是想请大宋以后对他直呼其名。

    呵呵,孔老先生曾经说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直呼其名这事,在当时,可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

    李煜作为饱读诗书的一国之主,不是不懂这个道理。

    但他甘愿让出自己的名号,祈求大宋以后直呼他的名字,这种卑躬屈膝的姿态,到底又是想演哪一出?

    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孱弱的李煜为了求得南唐的安稳,所想出的无奈之举。

    他想给大宋表明的是,你看我又是不停的送礼,又是让你直呼我的名字,我都这样了,你以后就不要打我了好不好,就让我好生安稳的活着吧。

    这般姿态,若换作对手是一般的皇帝,可能会很高兴的哈哈大笑一番,然后当即拍板,答应了李煜的乞求。

    但赵匡胤是谁?他是开国皇帝,他的头脑可没李煜想的那么简单。

    赵匡胤的第一反应是,这货竟然还敢在政治上给我搞以退为进,你想主动试探是吧?你想知道我的底牌是吧?我就不亮给你,我急死你。

    于是,赵匡胤让人回信,拒绝了李煜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