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阙:祖宗的骨头
繁体版

第三十八章 可惜了郭无为

    公元968年的七月二十七日,北汉的国主刘钧去世了。

    刘钧原名叫刘承钧,从出生到去世,他总共度过了42个春秋。

    他是怎么死的?

    据说是忧郁而死。

    我严重怀疑,这位北汉睿宗孝和皇帝有着重度的抑郁症。

    刘钧这个人,个性孝顺恭谨,喜欢读书,擅长书法。

    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主张减少北汉对外用兵,不搞南下侵略那一套,这让北汉境内显得政通人和。

    不仅如此,刘钧在对待辽国的政策上,也不像自己父辈们一样毕恭毕敬。

    他有着自己的思想,虽然他这个北汉皇帝还是由辽国册封的,他上表辽帝时依惯例自称“男”,辽帝下诏时,也称呼他“儿皇帝”。

    但是,刘钧不亲辽!

    这个态度辽国能怎么办?只能是逐渐减少对北汉的军事援助。

    也许刘钧的骨子里还有点大汉民族的血性。

    但他身上显现更多的,却是文人的羸弱。

    所以,他不忧郁谁忧郁。

    刘钧去世了,他的外甥同时也是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北汉的政权交替,让赵匡胤看到了机会。

    八月十五日,赵匡胤命客省使卢怀忠等二十二人率领禁军在潞州(今陕西长治境内)集结。

    八月十七日,赵匡胤正式下令,由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等人率队出征北汉。

    这里解释一下客省使。

    客省使是宋代的官名,品阶不高,大概为五品或从五品,主要负责大宋以外国家的进奉、朝觐之事。

    客省使这个官还有一个干部储备培养的用途,哪个武将需要重点培养提拔了,就先把他放在客省使的位置上,让他熟悉与大宋边境往来有关的事务。

    所以,卢怀忠这个客省使的工作方向,应该就是针对辽和北汉的。

    大军出征了,赵匡胤满怀期待。

    九月初一,为了配合军事上的打击,赵匡胤决定从经济上也进行一下封锁。

    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令,禁止大宋的钱币运出边境。

    对这道诏令,我们还得科普一下。

    相对于此时公元968年,出生于60多年后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四夷皆仰中国宋朝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货。……如此之比,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四夷皆仰中国宋朝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货。议者欲榷河北之盐,盐重则外盐日至,而中国之钱日……牛羊之来于外国,皆私易以中国之实钱,如此之比,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

    一百多年后的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也曾说过,“北界别无钱币,惟用中国钱云。”

    这两段说辞基本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不多释义,只总结一句。

    大宋朝的经济顶呱呱,周边的国家所用的货币都是大宋的钱币。

    军事、经济的全面进攻策略刚刚展开,大宋的国内却出了一档子事。

    九月初三,监察御史杨士达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他在审理一桩案子的时候,竟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大开杀戒,滥杀无辜。

    赵匡胤的眼睛此时正盯着大宋以北的土地,他壮怀激烈,踌躇满志,誓要拿回这片属于中国的领土。

    谁料,杨士达这货偏偏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分一下皇帝的心。

    时也命也,他被当即拉到闹市砍了脑袋。

    九月二十日,战报传来,李继勋初获大胜。

    九月二十九日,又来消息,刚刚即位不久的北汉皇帝刘继恩被杀,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继位当了皇帝。

    刘继恩才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被杀,会不会与大宋的这次进攻有关呢?

    答案是内斗,有关系也没关系。

    早在刘钧在位的时候,他重用了一个叫郭无为的人当宰相。

    此人杂学多闻,善于言辩,额头很方,长的是一眼的富贵相。

    郭无为一听名字就知道,无为嘛,他是个道士,早先隐居在武当山。

    有思想的道士都觉得自己与这凡尘有缘,不肯真正的遁世,修真成仙。

    郭无为也一样。

    他最先选择的是郭威,认为郭威是个能成大业的人。

    那时候的郭威还不是后周太祖皇帝,他还在后汉当将军。

    郭无为特意出山找到郭威,为他出了一些谋略。

    郭威觉得此人有大才,便想留他在军中效力。

    无奈,身边的将军们都没什么文化,他们觉得,搞一个道士在部队里,对风气的影响也太大了。

    郭威那时候也有人管,他也考虑到闲言碎语会不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便打发了这个郭无为。

    想来也感慨,要是郭威那时候就有赵匡胤一样的天下之志,不顾所有的留下郭无为,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可能也会更快一些。

    后来,刘钧当了北汉的皇帝,他知道郭无为的能力,便征召郭无为做了北汉的谏议大夫,不久,又让他当了宰相,执掌国政。

    我们前面说过,刘钧是不愿意亲近辽国的,他的骨子里还有点大汉民族的血性。

    实际上,郭无为和刘钧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觉得北汉认辽国为父,这是外辱,是大汉民族的奇耻大辱。

    而且,他还有亲宋的思想,毕竟大宋才是正统的中国所在。

    但刘钧是北汉的皇帝,祖宗家业怎么好在自己手里拱手让人。

    郭无为身为北汉的宰相,非常理解刘钧的难处。

    没有办法,俩人只好选择在思想上站队大宋,行动上尽可能远离辽国,保持着北汉的独立。

    刘钧死,刘继恩继位,刘继恩被杀,刘继元继位。

    后两位北汉皇帝的想法和郭无为是不同的。

    他们亲辽排宋,眼里只有北汉的私利,根本不考虑什么中国分裂不分裂的统一问题。

    刘继恩的立场,郭无为当然是看的清楚的。

    所以当初,在刘继恩当不当皇帝这件事上,郭无为是提了反对意见的。

    但刘继恩最终还是当了北汉的皇帝,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

    刘继恩一上任,便开始着手谋划擒杀郭无为。

    谁料,事与愿违,还没等他动手,北汉有一名叫侯霸荣的供奉官,先行动手,杀死了刘继恩。

    不知道是不是郭无为安排的,反正这个侯霸荣跟着就被郭无为以弑君之罪给杀了头。

    刘继恩死了,又恰逢在大宋来攻的特殊时期,北汉必须马上选定一个新的国主。

    有大臣提出,想拥立在辽国做人质的刘继文做北汉国主。

    刘继文是北汉世祖刘崇的嫡孙,又在辽国做人质,大臣们认为他做皇帝,可以更好的争取到辽国的军事援助。

    辽国此时和北汉的关系已经有点掰,毕竟刘钧在位这么多年,一直是不怎么和他们亲近的。

    面对着宋军的大举进犯,北汉派出了一拨又一波的使臣向辽国求援,结果都被扣留下来,没了音信。

    如果争取不到辽国的支援,北宋的进犯又该怎么办呢?

    大臣们着急,郭无为却并不着急。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要把北汉拉到统一的路子上来。

    他否决了大臣们的提议,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人选。

    拥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继位。

    大臣们看郭无为都说了,也只好同意。

    就这样,原本寂寂无名的刘继元迎来了他的皇帝位。

    新皇帝刘继元在北汉内部的根基并不稳,他得仰仗郭无为这样的名望大臣来帮助他。

    一切看似都在向着郭无为设计的统一路线上在发展。

    可惜,事与愿违!

    郭无为选错了皇位接班人。

    刘继元始终坚持抵抗宋军,并持续的向辽国祈求援助。

    郭无为几次策略性的劝谏都被驳回。

    无奈,他只好假装要带兵出城与已经围城的宋军作战,实则是想出城投降,同时为刘继元争取一个未来。

    刘继元也没多想,当即便拨了兵马交给郭无为,并亲授帅印,让他出城应敌。

    但历史总有你想不到的滑稽。

    郭无为所带的两员大将,一个是我们都熟知的“杨家将”里的杨业,此时他还是北汉的将领。

    大军刚刚出城,还没等到郭无为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杨业马上报告,说他的马伤了马蹄,不能出战了,他要带着他的手下兵马返回城去修整一下。

    另一个副将郭守斌所带的兵马,还没完全出城,便在自家的城池里让人家宋军的铁骑给冲撞的迷了路,半天集合不起队伍来。

    郭无为那个气啊,气的真是XXXXX(此处省略几个脏字)。

    就算投降也得要个面子不是,只有挣了面子,才好为此时的北汉讨个光明的未来啊。

    看着眼前稀稀拉拉的残兵败将,他忧愤的长叹了一口气,可怜无人能知他的心思。

    郭无为折返回城了,想着再作打算吧。

    大宋虽说此时已经打到了北汉的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城下,但也挺倒霉的,天公不作美不说,还弄巧成拙放了一场大水,弄的整个部队发生了大面积的瘟疫,拉肚子成了军中的日常。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宋军怎么打,怎么撤,我们后面还会说。

    总之,郭无为投降失败,宋军跟着也撤军了。

    这次战役就这么结束了。

    郭无为出城的一举一动,引起了刘继元的猜忌。

    隔了一年,刘继元残暴的人性开始暴露无疑,他处死了身在汉营心在宋的郭无为。

    郭无为死了,死的可惜,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一生无为。

    但中国统一的路子,谁也无法改变。

    就算刘继元再怎么用心,他也注定会是北汉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