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欣欣向荣
按理来说,彼得一下子接手这么多事务会忙死,但好在各项事务都在进行发展。手下人就能够办好的事他只需要做最后决定并且交给皇帝就行。
北方主要是哥萨克酋长国和乌克兰公爵领,米哈伊前些日子还找过他,跟他说想到莫斯科看看。
米哈伊想要去莫斯科旅游直接跟父亲说就行,怎么会跟他说,除非他有别的心思。联想到莫斯科大公至今没有子嗣和弟媳是留里克家族的成员,彼得明白了,米哈伊想要当莫斯科大公。
弟弟的愿望哥哥自然是支持的,莫斯科是罗马的亲密盟友,如果让一个亲立陶宛的人成为大公,那可就难了。
现在还是需要整顿内政,彼得决定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全国的选拔考试,通过大学考试后还需要来君堡参加进一步的选拔,必要时皇帝会主持第三场的考试。
这样的考试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作弊行为,也能避免通过的人水平太差的问题。皇帝直接批准了这个提议,并让他来负责。
殖民地方面的事情彼得也进行处理,听说女性不多,那就将威尼斯还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俘虏通通送到殖民地去。
除了梅森出任东方总督负责探索外,一些冒险家也收到资助来探索迷雾地图。詹姆斯·罗森伯格向南到达了蒙巴萨地区,还发现一个新月教国家——桑给巴尔苏丹国。目前负责罗马帝国与苏丹国之间的贸易和外交。
与东方的贸易不仅让帝国多了一笔收入,也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象牙、地图、风景人情、还有一些……
“见…过…帝国…的…凯撒,愿…上…帝与…您同…在。”
一个来自皇宫的人向彼得告诉皇帝的命令和决定,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这是个宦官,还是个黑人。
米尔恰开创巴特兰王朝后,所有的规章和宫廷进行复原,包括使用宦官。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宫廷中都有宦官,东罗马帝国法院里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职员,也有一些被重用当大官,比如查士丁尼身边的纳尔西斯,也是东罗马帝国最能打的宦官。
在宫廷内部,宦官大多是从游牧民和边远地区挑选并进行阉割和培训送入宫中。主要负责服侍和其他劳动。
由于新朝初建,宦官的使用较少,所以只有130多人,领头的会被皇帝封为大总管,负责皇室的一切日常生活。他们可以获得较高的薪水和赏赐,一些想要见到皇帝或者其他成员的官员或者贵族,也会向他们进行行贿。所以有的宦官比其他地方的小贵族还要富有。
帝国进入黑奴贸易后,黑人也进入宦官的行列。他们来自异教徒商人手中,家乡遥远,听奴隶贩子说他们对主人很忠诚,这才阉割后进入宫廷试用。
彼得将一个装有10个金列伊的袋子扔给他,这个黑人用不太熟练的罗马尼亚语向彼得表达感激。
“好了,退下吧。”
宦官确实好用,如果官员都像他们这样,把自己奉献给国家就好了。(大人,这个想法很危险)
宫廷的复苏带来的是销的增多,米尔恰要求财政部门拿出20万金列伊来修缮和扩建皇宫。在君堡等城市都有皇室建立的工场,皇后过生日,就了将近10万金列伊。
米尔恰也明白不能过度使用国库,所以做出皇室和国家财政分开的决定。好在罗马后宫不像东方那样有成百上千的妻妾,这让他们的财政压力比其他地方要小。
君士坦丁堡的重新建设提上日程,这次主要是修复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带来的损伤。除了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地方,君士坦丁堡竞技场打算以赛马场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众人眼前。
在文化上,从北意带回来的艺术品给了各个大学让他们观赏。知识分子逐渐放弃了镶嵌画,改用佛罗伦萨等地区的风格作画。哥特式建筑也进入到罗马帝国,整个国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彼得出资进行的书籍编纂也在君士坦丁堡图书馆开始了,从历史、地理到化学物理,再到文艺、手工,整本书无所不包,就是时间可能长点,五年左右,前提是没有别的书加入。
在帝国的内政讨论激烈的时候,米尔恰的调停终于有了效果。拉斯洛在卡塔尼亚彻底击溃了阿拉贡军队,亚历山德罗不得不做出妥协,好在那不勒斯海军在撒丁岛附近遭到阿拉贡的强势反击,这才不算难看。
两国使臣在米尔恰的见证下签订和约,条约规定:阿拉贡将西西里割让给那不勒斯,但那不勒斯要以平常价格向阿拉贡提供小麦,此外作为阿拉贡加入威尼斯同盟的惩罚,阿拉贡需要赔付罗马10万金币以及割让马耳他。
这应该是最轻松的了,奥地利丢了卡尼奥拉,北意国家损失过多钱财,威尼斯甚至自己都赔进去了。只有阿拉贡,丢了个海外领地以及两个小岛。损失应该是最小的。以此为标志,威尼斯战争正式落幕,后世历史学家则以东地中海战争来称呼这次象征罗马复兴的重大事件。
这场战争深刻改变了地中海格局,也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策和想法。阿拉贡专心维持在伊比利亚的事情,北意诸邦国元气大伤,法国和神罗部分诸侯对他们有了想法。北意富庶的城邦和肥沃的土地是有实力的诸侯想要的。
罗马帝国在米尔恰的带领下重新回到顶尖的国际地位,和之前的科穆宁王朝、巴列奥略王朝不同,巴特兰王朝是以瓦拉几亚为主题的王朝,希腊贵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上还有几个卷入了谋反通敌案件,希腊派的人员已经翻不出什么风浪。瓦拉几亚派系的贵族开始主导这个庞大国家,罗马尼亚语挤压希腊语的空间,而且还利用考试等升迁手段来诱导民众进行学习,这样的高明之处是他们怎么也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