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陶塔斯带领军队向东来到了明斯克,准备向莫斯科前进。但基辅的事情又让他头疼,思索再三,他决定南下救援基辅。
拿下基辅后,哥萨克酋长国将首都迁到这里。并且请求罗马继续北上占领明斯克,但目前他们夺取的土地太多,必须要缓缓。
柏林城,刚刚回来的弗拉德得到了大哥和西吉斯蒙德签订和约的消息。对方会承认联盟的存在,接下来神罗的事情就要靠他自己了。
“大哥真是的,我还想和他聚聚呢。”
弗拉德在夺取丹麦的两块公爵领后准备把目光转向东面,按照兄弟之间的约定,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兰土地都是他的。
现在米哈伊已经夺取了芬兰和纳尔瓦,趁着这个机会进攻东部地区是正好。
尤里将军队带回莫斯科,并准备全城防御。但莫斯科牧首领导了全城防御,他拒绝了尤里的进城,宣布对方已经脱离了宗教初衷,是莫斯科的敌人。
尤里无奈,只能带着军队去梁赞,而在他走后莫斯科为米哈伊打开城门,欢迎他的到来。
瓦迪斯瓦夫得到了来自中欧的消息,西吉斯蒙德和彼得议和了,这直接震惊他三个小时。这怎么能议和呢,想当初反罗同盟搞的轰轰烈烈,结果一年时间就没了。而且还是带头投降,这是耻辱!
诺夫格罗德的士兵立刻进行追击,米哈伊还派人催促在战斗的骑兵也参与到追击之中。这迫使大量的溃兵不得不逃入山岭,以摆脱诺夫格罗德军队的凶狠追击。
在到处都尘雾弥漫、喧嚣震天的战场,很难及时准确的了解战情,尤里得知了一个糟糕的消息:诺夫哥罗德军队已经对左翼发起了攻击。
瓦迪斯瓦夫将写有彼得回军的信件交给信使,让他赶紧给维陶塔斯报信。就目前来看,只有将全部军队南下才能抵抗罗马军队。
而在莫斯科,米哈伊和尤里的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波雅尔各自站队,在美因茨围城战爆发的同时,双方在莫斯科附近的特维尔爆发战争。
米哈伊得到了这座东欧的大城市,但他知道接下来必须彻底剿灭尤里才能稳定。
可惜,想法很好,但对方失败的速度已经超过他的预料。几天破城,大战歼灭这些已经几百年没有见到的情况现在重新上演,中欧的局势已成定局。
一方是诺夫格罗德崛起的新贵族,士兵们都是训练有素,怀揣着激情和骄傲,誓要赢取更辉煌的荣耀;另一方是拥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老牌贵族,骄傲和荣耀虽已成为过去,但如今他们依旧能够骄傲的挺起胸膛,誓要将对方赶出莫斯科。在战斗了两个多小时之后,尤里的整个阵线较之前有所后退,但双方还基本上保持着均势。
“交给维陶塔斯!”
不过弗拉德不是向波兰进攻,而是准备攻击对方的冤家——条顿骑士团。趁着对方被波兰大伤元气,直接夺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也是对勃兰登堡的经济有所帮助。
接着就是冲锋,骑兵一马当先,率先撕打起来。然后是步兵,鲜血、残肢、武器在空中飞舞,残酷的近身战从上午持续到傍晚,这一天,双方的损失超过万人,谁都没有占到便宜。
瓦迪斯瓦夫屡次要求瑟姆提供物资军队来对抗罗马,但就算是这样,这些贵族也不同意。哪怕罗马已经占领了将近一半的立陶宛土地,这些人也想着自己的庄园和财产。
“陛下,瑟姆拒绝了您的请求。”
尤里继承了瓦西里的军队,这支吸收了罗马火炮的军队是整个莫斯科最先进的,发射的火炮一度让米哈伊的军队寸步难行,双方进入了两个多小时的火炮对轰环节,只能说各有损失。
第二天,双方继续对战。地上刀剑挥舞,天上炮弹落地。
按照他的想法,神罗军队怎么也得和罗马军队对峙一年,这点时间足够他平定乌克兰了。然后再南下逼近君士坦丁堡,让罗马军队回防,这样前后夹击,对方就束手无策,只能向他们投降。
瓦迪斯瓦夫实在是没招了,他只能靠征税问题换取他们出兵。什么国家危亡,这根本打不动他们。
双方都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军队,他们知道,莫斯科只能有一个统治者,他们希望都是自己,既然如此,就更不能容忍对方活着了,让他死去是最好的体面。
而且,罗马皇帝很快就要带着军队回来,大量的军队一下子压到他的身上,他必须要做出决定。
“告诉他们,如果继续这样,那他们的财产就都会被罗马没收,也再别谈什么庄园了。还有,我可以就征税权的事情和他们谈谈。”
尤里自觉自己已经很了解诺夫格罗德的军队,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米哈伊士兵在遭到凶狠的进攻,居然还能坚持战斗这么久!
但很快,他的左翼就遭受重大打击开始败退。因为米哈伊开始集中火炮打击一点,这样对于全军来说可以集中突破。
“该死”
————分割线————
尽管士兵还在顽强战斗,但战败已成事实,为了避免伤亡过于惨重、导致无人防御莫斯科,尤里下令:立即吹响撤退的军号!
士兵的体力和士气都已经在急剧的下降,号声响起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全面的溃退。
波兰的经济大部分依靠庄园土地,城市工商业发展落后,市民力量小,这也是不能联合的原因,贵族的力量太强,又不能像罗马产生一批军功新贵族,加上议会的权力太大,只能陷入扯皮。
瓦迪斯瓦夫带领的军队已经来到了利沃夫,随后向东前往基辅。准备早日结束立陶宛的战事,他知道,如果罗马回来,那估计连首都都保不住。他还去请条顿骑士团让他出兵,并且还不要赔款了,因为骑士团的军队是东欧中实力较强的一支,说不定可以扭转战局。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