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繁体版

第六十四章:支援,矛盾

    司马炎身边亲信一有这个想法,自然会第一时间告诉司马炎。

    司马炎其实也在想是不是这样。

    但司马炎觉得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先去见了王基,正赶上这时的王基刚收到父城的求援,独自在思考应对之策,就没第一时间去接见司马炎。

    这就让司马炎更加怀疑王基了。

    司马炎等了一小会就不耐烦的离开了。

    他前脚刚走,王基紧接着就出来了,但没见到司马炎。

    王基皱眉,这些天的传言王基自然也知道,他现在最怕司马炎怀疑他。

    司马炎是代表司马昭的,如若司马炎认定他降敌了,那情况可就不妙了。

    王基顾不上去深思熟虑父城情况,急忙派人带五千兵前去支援,王基本人则是急匆匆去见司马炎了。

    但王基去司马炎的住处,并没有见到司马炎,因为司马炎没回去,而是去了军营。

    太不巧了。

    ···…

    与此同时,淮南前线。

    诸葛诞迎来了一件大好事。

    诸葛靓回来了。

    带着诸葛诞的家眷,唐咨的家眷,文钦的家眷从吴国逃了出来。

    不过回来虽然是回来了,但诸葛靓也受了伤,唐咨那两个儿子也受了程度不一的伤。

    文钦和唐咨二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反应都是不敢相信。

    特别是唐咨,他在吴国的家眷很多,他都预想到逃跑失败,反被杀的情况了。

    却不想,居然成了。

    文钦和唐咨安排好营寨的防守后,立马就渡河去到了诸葛诞营中。

    这时,天已经黑了,二人见到诸葛诞就是一顿道谢。

    诸葛诞摆摆手,请二人入座。

    而后诸葛诞说:“我儿刚刚说,吴国内部很不稳,似乎是…孙綝和吴国皇帝起了冲突,否则他们也不会这么顺利出来,只是…唉,我儿和唐风、唐云受了伤。”

    唐风和唐云就是唐咨的那两个儿子。

    诸葛诞语气低沉,可见诸葛靓伤得不轻。

    诸葛靓肩膀、腹部皆有伤,他们逃跑时,皇帝孙亮虽然没工夫去管,但孙綝还是象征性的派人去追击他们了。

    他们三个也就是在这时候为保护女眷受的伤。

    闻言。

    “唉~”唐咨叹气后,不由自责道:“都是我女眷太多,若非如此,君侯之子也不会受伤。”

    诸葛诞摆摆手:“无需伤感,已有岐黄去给他治伤了,我们现在还是谈谈下一步该怎么办吧。”

    文钦、唐咨二人对视一眼,现在家眷已经离开吴国了,吴国方面肯定知道他们二人已经投靠诸葛诞了。

    文钦稍作思索,就开口说;“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那我就没什么好犹豫了,一切全听君侯的。”

    文钦和诸葛诞在淮南第二叛时还是对头,现在却是成了并肩而战的好友了。

    唐咨自然也是这样表态,他也没法回去了。

    这几天里,他二人一直都在安抚吴军,现在他们俩已经和吴军打成一片了。

    这些被留下的吴军也都愿意听他俩的。

    他们俩基本上,已经可以掌握那些吴军,实在有不愿意的也是极少数,杀掉就是了。

    问题不大。

    接着,诸葛诞又提起了颍川诸葛启和文鸯那边的情况,文钦因为文鸯的缘故,对颍川局势还是有些了解的。

    但唐咨却是不太清楚,经过诸葛诞一说,他才知道颍川基本上已经被诸葛启占据完了。

    这让唐咨对于推翻司马昭的信心也大大增加了。

    诸葛诞告诉他们这一情况,就是想问问是否派兵前去颍川。

    对此,文钦和唐咨二人都赞同,对他们来说,诸葛启能在颍川站稳,再有汝南…在手,那纵深可就长了,哪怕淮南这边挡不住了,也有撤退的余地。

    不至于会一败就涂地。

    既然都赞同,那诸葛诞就没顾虑了,诸葛诞打算派去点吴军和淮南军,如果都把淮南军调走了,那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二人觉得有道理,最终商榷决定,派过去五千吴军,五千淮南军。

    总计一万人。

    如此一调度,留在淮南的吴军就又少很多了。

    这也是为了之后和吴军闹翻时做准备,防止留下的吴军人多再发生变故。

    这样做对于诸葛诞来说是有利的。

    既然人员调动已经决定好了,那谁带兵去也是个问题。

    三人又是好一番商量,这会儿天都已经亮了。

    三人商量后,最终决定让受伤比较轻的唐风带兵前去颖川支援诸葛启。

    文钦和唐咨火速渡河回到北岸,去集结吴军,待到下午,方才带着人回来。

    诸葛诞这边则是早早的就集结好人马和粮食了。

    当天,唐风就连夜带人马出营往西去了。

    而文钦和唐咨二人也在去寿春城看完家眷后,再度回到了淮水北岸的营寨中,继续与贾充对峙。

    ……

    五天后,唐风带着人进入了颍川境内。

    唐风目的地是长社,但他还没进入长社境内,就被钟毓得知了位置。

    好在唐风不傻,提前派人去长社向钟毓叙述了他的来历。

    钟毓这才放心。

    又过一天,唐风才带人来到长社城下,但钟毓并没有让唐风进城,而是让唐风直接带兵去阳城。

    唐风听说诸葛启就在阳城,便欣然同意了钟毓的提议。

    钟毓派一人给他领路,便再度启程,朝阳城方向赶去。

    而就在这几天里,王基和司马炎二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是越来越大了。

    最开始虽然因为种种巧合让司马炎有些怀疑王基,但在毕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一切怀疑都是建立在流言之上的。

    王基在主动找到司马炎解释一顿后,暂且打消了司马炎的疑心。

    但是,风刚停,浪又来了。

    就在三天前,传回消息,王基派去支援父城的人,被伏击,死了一半多。

    这件事传回来之后,司马炎就第一时间跑去质问王基这是怎么回事。

    王基只能说是他决策失误,但司马炎不信,司马炎又想到了传言,司马炎不敢再和王基多待,急匆匆的跑了。

    而王基却是被司马炎这一举动弄的很懵。

    司马炎径直去了军营,叫来几个亲信商量接下来怎么办。

    这个军营中全是司马炎从洛阳带来的亲信,对司马炎来说现在这里最安全。

    王基在得知司马炎是去了军营后,方才察觉到司马炎这是又怀疑自己了。

    王基去和司马炎解释,但二人之间明显是有了明显隔阂。

    司马炎对王基的态度也冷了许多。

    这还只是内部矛盾,在外部,荀恺还在不断攻营,然后就撤。

    前几天,在王基的极力约束下,守营将士没有追击。

    但,就在因为父城被伏杀援军司马炎和王基关系不好之后,在司马炎的强硬态度下,王基选择让步。

    按司马炎的意思,主动追击了敌军一次,这一追就是大获全胜。

    当然了,这个大获全胜只是诸葛启想让他看到的大获全胜了。

    死伤不少人,但核心主力军并未损失,士气固然有所降低,但诸葛启靠着威逼和发钱,又把士气鼓舞了回来。

    这对诸葛启一方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王基来说可就很致命了。

    因为这一次的追击‘大胜’让司马炎更加觉得王基之前避战的举措是为了在拥兵自重。

    也正因如此,他俩矛盾彻底爆发了。

    司马炎完全不听王基的话,并且擅自派人出城去支援父城,因为司马炎觉得那伙人并没有被伏击,只是王基想要把兵力调出去,然后好寻机出城,带大军投靠敌人。

    不管计谋如何,中途过程如何,反正司马炎是已经不信王基。

    ···

    入夜,王基住处。

    “什么?他还在积极备战?他想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