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
繁体版

第十一章;张宝西进

    ——五日后。

    元氏城校场高台上,郭典与孙瑾并肩而立。

    今天是郭典麾下巨鹿军成军的日子,所以孙瑾也被郭典邀请而来。

    经过五天的层层筛选,最终从两千三百青壮俘虏中选出一千八百名合格的青壮组成巨鹿军。

    之所以命名巨鹿军,是因为郭典乃是巨鹿太守。

    高台下方有两队人马,一队以吴匡为首,是一支千人部队。

    另外一队,以赵云为首,领八百人。

    汉时,兵制为二五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两伍为什,设什长;五什为队,设队率;两队为屯,设屯长;五屯为曲,设军侯。两曲为部,设别部司马,五部为营,设校尉;两营为军,设将军。

    当然,这编制是在满额的情况下,不满额的话,像赵云一样,虽领司马之职,却只有八百人。

    二人所领兵员虽有多寡,但有一点非常相似,那就是这一千八百人,都没有官军制式衣甲,反倒像是农民起义军。

    这也是今日,郭典邀请孙瑾参加他成军之日的原因。

    因为郭典要向孙瑾讨要军备。

    高台上,孙瑾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高台下方这一千八百条大汉,孙瑾既羡慕、又难受!心中暗想,这些人要是补充进我常山军那该有多好,但现在却白白便宜了郭君业。

    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些人还得由我常山出钱、出粮来养。

    想到接下来,郭典肯定要向自己讨要军备,孙瑾就更难受了!

    肉疼啊!

    他只希望郭典这瘟神赶紧离开常山。

    ..................

    第二天,巨鹿军在元氏城内接收军备后,一千八百人在郡守郭典,以及吴匡、赵云二将率领下,驶出元氏城东门,在东门外安营扎寨。

    至于城内校场,是孙瑾暂时借用给郭典拔士成军的,如今巨鹿军已有雏形,孙瑾就要求郭典将城内校场腾出来给他的常山军训练。

    有道是客随主便,郭典自然不能拒绝,况且巨鹿军的粮草全靠人家孙国相供给,这可不能得罪。

    巨鹿军在元氏东门外安营扎寨后,郭典就开始了这个时代的新兵常规训练,因为巨鹿军才刚刚成立自然不可能马上投入战场,还需训练一段时间。

    而赵云年少,且入军不久,还很不熟悉这个时代的练兵方法。

    于是,赵云便加入新兵训练队伍….多日训练后,他也有了些心得,这个时代练兵与后世差距还是很大,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令行禁止,使命必达。

    同时,还要一遍遍演练各种战阵,特别是孙膑十阵中的八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这八种阵型,几乎是所有正规军都要练习的。

    而战阵对士兵的耐力、反应力、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因为从古至今,排兵布阵都是重中之重。

    而战阵,在通讯落后的冷兵器时代,就尤为重要;概因战阵是保持有序攻击的基础,哪怕再不合时宜的战阵,在军事上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一窝蜂散漫群架的军事部署。

    比如,正面战争接触前的弓弩消耗,和骑兵对侧翼的保护,以及重装步兵对战阵核心部位的护卫,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后退时逐次的掩护,避免撤退变为溃退。

    这些,都是对于战斗人员体能控制的调配,同时也是战争的本质。

    所以,战阵是冷兵器时代将大量军人捏合成战斗机器的模具,是巨大的血肉磨盘。

    而个人勇武在庞大、严谨的军阵面前,作用便开始逐渐下降。

    这也是为何古语云:“为将之道,在于用阵”的原因。

    不过,战阵虽横,但想要把各种战阵真正做到令达必成,却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的军队,熟悉三五套阵法,已经算得上精锐了。

    好比赵云面前这支刚成立不久的黄巾俘虏军,更是练的郭典火冒三丈,因为在这个时代,左右不分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这些出身最底层的苦哈哈。

    看到因变阵乱糟糟的队伍,赵云也是抓狂不已,于是他向郭典建议先从最基本的体能、队形开始练习。

    郭典无奈,也只得采纳赵云的意见先从队形开始;同时郭典也觉得自己似乎太过于心急了。

    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一步登天显然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是练一支精兵出来。

    ..........

    一晃高压训练半个月后,已经到三月末了,大地回春,气温上升!

    巨鹿军终于有点军队的样子。

    可郭典还来不及欣喜,孙瑾就派人给他传来一个坏消息:张宝领着二十万黄巾军向常山杀来。

    二十万?

    不管这二十万黄巾军有多少水分,就算抛开老弱妇孺,想必数万青壮是少不了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张宝可不是张牛角能比的,张宝乃黄巾军创始人张角的亲二弟,自号地公将军,是天下百万黄巾军的第二号人物,也是黄巾军的核心人物。

    据传言这张宝有万夫不当之勇,手下更是有五千黄巾力士,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张宝之勇,郭典倒是不惧,因为他有独战万军的常山赵子龙。

    而这张宝麾下的五千黄巾力士,却让郭典有些担忧,赵云曾给他说过,黄巾力士就是一群不要命的疯子。

    因为在赵云刺死张牛角之后,是亲身体验过黄巾力士的疯狂;这些人个个身高体壮,力大如牛;当然,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群人就好像是疯子,只要没有断气,他们就会攻击你,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赵云都曾怀疑,这黄巾力士是不是中了邪,可随后又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世界哪有什么鬼神之力,黄巾力士应该是一群被洗脑的狂热信徒吧!

    狂热到他们可以忘却死亡的恐惧。

    元氏城东门外,巨鹿军军营。

    大营内,正在练兵的赵云、吴匡二将被郭典传唤进军帐。

    郭典将手中的信简递给二人传阅。

    吴匡看完后,神色紧张,将信简扔给赵云,对郭典拱手道:“府君,贼军势大,末将认为应避其锋芒。”

    郭典没有说话,等赵云看完信简后,看向赵云,意思是想听听赵云的意见。

    “府君,末将以为当战!”赵云眼神不可察觉的瞟了一眼吴匡。

    一听此言,吴匡感觉赵云天生就是和自己唱反调的,怒道:“尔这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

    “你....”

    赵云微怒,自从他刺死张牛角,被郭典任命为司马后,吴匡就一直与他作对,前不久成军分兵时,当时郭典准备让他二人各领九百士兵的,可当时吴匡死活不答应,一口咬定他是朝廷亲封的军司马就应将兵千人,最后赵云只能让步领了八百人。

    而这段练兵时间里,吴匡也一直有意无意的给赵云制造麻烦,最可气的是最近几天,吴匡唆使伙夫,大勺给他麾下士兵,小勺给赵云麾下士兵,这让赵云麾下士兵心生怨念,身为他们将领的赵云狠狠将伙夫揍了一顿,伙夫才告诉他,是吴匡让他这么做的。

    这让以前对吴匡忍让再三的赵云,彻底恨上了吴匡。

    “好了!”

    眼看两人就要爆发,郭典大喝道:“你们眼里可还有我这个府君?”

    二人不敢再言,吴匡瞪了赵云一眼,赵云冷笑一声不与理睬。

    “子冉说说如何避其锋芒!”

    郭典目光投向吴匡,看来郭典也认为面对二十万黄巾军难有胜算。

    吴匡一听,心头得意,眼神挑衅地看了赵云一眼,对郭典侃侃而谈道:“我军新立,且兵力薄弱;而蛾贼百倍于我军,就算加上常山万余军马,也不过万五之数,况且此次蛾贼领军之人乃黄巾军中战无不胜的张宝,故而常山军难有胜算。末将建议府君领兵前往中山避其锋芒,等朝廷大军东进之时,从中山南下策应朝廷大军!”

    吴匡说的中山,是常山国东北方向的中山国,也是冀州的一部分,而中山国南部接壤的便是巨鹿郡。

    “临敌退缩,还能说的如此理直气壮?”

    吴匡刚说完,赵云一脸不屑。吴匡这家伙不愧是外强中干,敌人还没来,就准备跑路了。

    “乳臭小儿!“

    吴匡破口大骂道:“尔占着几分勇武,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兵法有云,将在谋而不在勇,汝乃匹夫也!”

    吴匡大骂,赵云却充耳不闻,对郭典说出当战的理由:“府君,蛾贼虽众,然乌合之众也!当务之急应劝孙国相在常山境内实施坚壁清野、集中兵力之策,不给蛾贼就食于野之机,再以元氏城城高墙厚之利,足可拒贼月余!”

    赵云记得历史上,卢植围张角于广宗时,就是用消耗战拖垮了黄巾军,当时要不是皇帝刘宏听信宦官谗言,革了卢植的职,哪里需要等皇甫嵩来收拾冀州黄巾,卢植就够了。

    说到这里,赵云对郭典郑重抱拳,希望郭典慎重考虑,而不是临敌退缩。

    郭典明白了赵云的意思,赵云是想用黄巾贼人数众多,导致消耗极大作为突破口,若真按照赵云所说,以黄巾军就食于敌的作风,根本不需要月余,只要半个月,二十万黄巾贼必定因缺粮而不战自乱,那么在常山无法获得补给的黄巾贼必定退却,从而常山之围可解。同时,还可以利用黄巾贼缺粮退却之时,痛击一番。

    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元氏城能撑到二十万黄巾贼粮尽之时,不然数十万常山军民便有倾覆之祸。

    郭典有些迟疑,这毕竟关乎常山数十万军民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