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繁体版

第一百八十三章 谁是反贼

    易京被攻破,公孙瓒覆败亡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天下。

    包括袁术曹操在内的诸侯,无不人人震动。

    太快了!

    从兵发邺城,到易京被攻下,前后用了不到两个月!

    之前诸侯谋士最乐观的预测,也是猜测两边要打到过年,甚至很多人很觉得袁绍会像上次一样无功而返。

    天下诸侯们尚未得知内情,但他们纷纷猜测,不是公孙瓒那边出了昏招,就是内部出了奸细,否则哪能败的这么快?

    不过这都已经无法改变公孙瓒势力就此退出的事实,之后北地的局面,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黑山军的全面败退。

    袁谭以一万多精兵,苦苦挡住黑山军中路主力数万人十几天,终于等来了袁军大营的援军。

    袁绍在攻下易京的当天,便派出了两万兵士,由淳于琼文丑张郃带军,火速支援袁谭。

    袁军日夜兼程,终于在袁谭岌岌可危的时候赶到,两边合军,将黑山军中路主力杀得大败,留下近半俘虏和尸体,逃回了并州太行山。

    袁谭并没有修整,而是直接南下,截住了下路威胁邺城的南路黑山军。

    这支黑山军和袁尚派出的高览僵持不下,刚得到中路溃败的消息想要撤军,却没想到袁谭来得如此快,猝不及防之下大败亏输,只得逃了回去。

    而趁邺城被围,渡过黄河伺机寻找机会的曹军,得到消息后马上退回了黄河南面,邺城危机就此解了。

    袁谭在十日内两战连捷,登时扬名天下,一时风头无两。

    而易京之战真正首功之臣袁熙,却因内情不能为外人道的缘故,相比袁谭便差了不少。

    不过这对袁熙来说并不重要,易京攻下,冀州和幽州之间最后一颗钉子终于被拔掉,自此两州之间终于畅通无阻。

    这意味着袁熙终于可以开始布局整个幽州了。

    当然,前提是袁绍愿意让他掌管幽州的话。

    此时已经尘埃落定,袁绍下属各路人马。有的被派出去清扫周围流寇,有的留在易京整理城防,有的返回邺城,营地里面仍让一片繁忙的景象。

    而袁熙却还呆在易京城外的营寨里,百无聊赖地和郭嘉说着话。

    郭嘉面露嘉许之色,“公子临场救下刘和及公孙瓒家人,实是画龙点睛,堪称此战神来之笔。”

    袁熙苦笑道:“奉孝先生别给我脸上贴金了,我当时只是觉得刘和不能死,别的倒是没想那么多。”

    “不过事后家父对此颇有不快,对我善待刘和的提议不置可否,是不是刘和活着的话,会对袁氏不利?”

    郭嘉遥遥头:“刘和要是死了,短期内看起来少了很多麻烦,长远来说却是个败笔。”

    袁熙来了兴趣:“熙不明白,还请先生指教。”

    郭嘉开口道:“刘和借着其父刘虞的名头,在乌桓鲜卑中的威望很高。”

    袁熙很是同意,“我明白,乌桓鲜卑推出来的闫柔鲜于辅等人,是听从刘和的。”

    郭嘉冷笑道:“不,你不明白,不然就不该说出刚才那番话。”

    “你要明白,关内从乌桓鲜卑,到南匈奴,到并凉武人,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他们虽然久居汉地,但一直未被完全接受,所以他们要依附的,一定是最有大义,最名正言顺的那一方,不是诸侯,不是士族,这些都入不了他们的眼。”

    袁熙脱口而出到:“天子?”

    郭嘉点头道:“没错,即使阳奉阴违,他们也要在表面上依附天子,即使如今这汉庭只剩了个架子。”

    “所以他们不自认为外族,而是自认为大汉子民。”

    袁熙一时没有想明白,“我不明白。”

    “汉室随时可能倾覆,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郭嘉冷笑道:“河里小船快要沉了,有人会水,有人不会水,他们是会水的。”

    “他们皆有后路,多是塞外边关,汉庭覆灭,天下大乱,他们大不了退回草原,之后再依附新的王朝便是了。”

    “而中原士族无路可退,和汉朝存亡息息相关,这船真要翻了,可是会淹死很多人的。”

    “所以船沉了,有人会死,有人不会。”

    袁熙听了,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郭嘉摇头道:“你,伱还没明白。”

    “这船沉了,他们不仅能把船再捞出来,还能自称自己才是船真正的主人。”

    “到时候其他人都死了,自然没有人反对他们,到时他们打着大汉忠臣的旗号,可以明正言顺入主中原。”

    “这才是他们虽然吃些亏,也要表面上依附汉庭的真正目的。”

    郭嘉说到这里,袁熙身体一震,这才豁然开朗,整理明白了之前数年一团混沌的思路。

    五胡十六国,乃至汉赵的诞生,不都是这样的吗?

    昔年刘邦被困于白登山,被迫和匈奴谈判,派刘姓宗室女和亲。

    《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不管是否真实,反正这支匈奴人自认为刘邦后代,所以在数百年后建立政权时,拿到了明正言顺的大义借口。

    袁熙恍然,对于匈奴,乃至乌桓鲜卑这些注重血脉传承的外族,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宣称,这只有汉庭才能给他们!

    别看袁绍现在和乌桓鲜卑关系这么好,很有可能人家看中的不是袁绍的势力,而是和汉室宗正刘虞所带来的大义。

    袁绍突然想起,怪不得前世历史中,袁绍攻灭公孙瓒的时候,乌桓鲜卑全力支持袁绍,八成是袁绍打着为刘虞报仇的名号。

    而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官渡之战,闫柔鲜于辅带领的乌桓鲜卑实力,就私下倒向了曹操,搞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官渡之战打到后期,袁绍还是一直占优的,乌桓鲜卑吃饱了撑的,跑去支持曹操?

    但如果考虑道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号,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不管是乌桓鲜卑出于汉庭名义投奔曹操,还是曹操暗中和其达成了什么交易,最后的结果都是幽州后院起火。

    官渡之战后,袁谭也曾经说动乌桓起兵五千抗击曹军。

    而曹操得知后,派牵招作为特使,说服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归服,“敬受敕教”,而且辞辽东之使,并把准备出发援助袁谭的五千兵解散了。

    《三国志·乌丸传》载,曹操平定河北后,乌桓校尉阎柔“帅鲜卑、乌桓归附。”

    说明从始至终,袁绍这几个乌桓鲜卑盟友,其实不是站在袁绍一边,而是汉庭这一边。

    所以后世郭嘉出于这种理由,一直极其防备乌桓鲜卑,认为他们迟早会阻碍曹操的大计。

    故他力主征乌桓,理由是恐怕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生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而且认为,应乘三郡乌桓毫无战备的情况下“卒然击之”。

    说白了,就是搞偷袭。

    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直到离柳城二百里,塌顿才发现不对,仓促举兵,但为时已晚。

    袁熙想到这里,不禁苦笑,搞了半天,在这个时间点,乌桓鲜卑才是汉室忠臣,袁绍和曹操都是大大的反贼!

    小丑竟是我自己!

    袁熙至此想通了,当前刘和还真是不可或缺的。

    要是刘和死了,袁氏便脱不开干系,这样就会把在幽州乌桓鲜卑完全推到对立面上,从而让袁熙在幽州的扩张寸步难行。

    想到这里,他深深一拜,敬服地对郭嘉说道:“先生一言点醒梦中人。”

    “但我不明白的是,刘和固然重要,公孙瓒那些家眷,又有什么用了?”

    郭嘉看了看四周,张了张嘴,袁熙认得这是过继两字。

    郭嘉说道:“幽州势力之复杂,为十三州罕见,公子在立足未稳之前,只能想办法合纵连横。”

    “刘和是一股力量,乌桓鲜卑是一股,公孙度是一股。”

    “而最后一股,便是还对公孙瓒抱有同情的人,或者妄图利用其身后名声的人,这些人是杀不光的。”

    “公子若是能救下他的遗孀和孩子,仁义之名传于天下,便能将这些势力慢慢化为己用。”

    “再不济,也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袁熙听得连连点头,又出声道:“家父会不会认为公孙瓒后人有威胁,斩草除根?”

    郭嘉失笑道:“几岁大的孩子都怕,就这点胆子,还想夺取天下?”

    “我看还是趁早回家种地好了。”

    袁熙大汗:“先生教训的是。”

    郭嘉最后道:“公子如今显露些妇人之仁也好,至少能让袁使君更加放心。”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兄弟阋墙。”

    袁熙明白郭嘉说的是过继的事情,心道自己无心之举,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袁熙其实当时是为了给个赵云和田豫一个交代,还真没有像郭嘉想得这么深!

    他站起身来,说道:“既然如此,我再去和家父谈谈,把刘和及公孙瓒的家眷都保下来。”

    “万一家父想不开将其都杀了,对我来说可就麻烦了。”

    郭嘉点了点头,“可,公子吃点亏没关系,现在吃点小亏,将来必然能有更大的回报。”

    袁熙心领神会,说道:“我明白了。”

    袁绍这几日没有急着回邺城,一直留在营寨中,确实在想如何处置刘和等人。

    底下的谋士也是争论不已,但刘和身份太过敏感,谁也不敢开口建议将其杀了,但多有建议将其软禁在邺城的。

    谋士们各执一词,袁绍不打仗时犹豫的老毛病又犯了,至今没有下定决心。

    此时侍卫进帐,报道:“袁二公子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