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汉之一统天下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不取汉中,誓不登基!

    夕阳下,微风起。群山树影摇曳。

    小土坡上,两个十岁上下的小孩子,正看着不远处,屹立于两山中间的宏关。

    “哥,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翻过那道山关,去寻父母啊?”

    “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

    .......

    “兄长,可还记得此处?”

    徐远的思绪,被身旁的疑问声,拉回现实。

    “记得!那时你我被羌族掳走,尚不知此关何名!”

    徐近爽朗一笑,看着不远处的大散关关口道:“那时尚不知性命如何,如今我兄弟二人却可领兵出征,恍如隔世啊!”

    两兄弟自一月前领兵出征,由阳安关顺江而上,一日连下三关,直进展神速,直扣河池徽县,三日便攻克河池,直奔武都。

    待抵达下辨时,从白水关出,阴平被上的常勖大军,也才将至。

    两军合一,武都郡守将乃无名之辈,见大军突至关下,四面围困。加之城内百姓,大多念先帝及武侯之德行,仅半日武都郡便被攻下!

    攻下武都郡后,按先前所定之计,兄弟二人提兵,封锁故道,以防陈仓魏军来袭!

    武都半旬被克的消息传到北地王府的案上时,刘谌也止不住惊呼神速。

    身为师父的姜维,闻此消息,更是大喜过望,精神比之前好了许多。

    .........

    然而,攻下武都对蜀汉来说是好消息,但对司马昭来说,却是个噩耗!

    原本才刚刚枭首钟会,压下汉中之乱,司马昭的心境稍稍平复一些,武都失守的消息传来,却让司马昭再次怒火中烧!

    阳平关丢了,武都也丢了!赔了夫人又折兵!急火攻心的司马昭再次病倒。

    老爹倒下了,军务一切重担,自然便要落在司马炎身上。

    司马炎同军中众人商议一番后,最终决定用五叔父司马伷为征虏将军、假节汉中军事。杜预加封平虏将军,兼长史,监军。二人领三万兵马,驻守汉中。

    同时,赦免先前被钟会所陷,已收监车的雍州刺史诸葛绪,并加封都督河西军事!

    司马炎则在司马昭病情稍安后,又率十万大军返回关中,准备由关中而出,征讨武都!

    .......

    经过汉中一乱,天下再度稍微安息。且春耕秋收,是大自然的法则。

    外部危难暂时已除,接下来就是内部问题。

    由于蜀都迈的步子太大,把各地豪强大族吓了一跳,也得罪了朝堂上诸多大臣。

    但国不可一日无主。在刘禅遇刺去世,皇族大难后。朝中弱势的荆州派,包括姜维就有意愿想要刘谌早日登基。

    不过因战事实在频繁,这些事俱被刘谌压下。如今腾出手来,自然也该提上日程。

    姜维等一众老将,以及朝上荆州派的孤臣,自然也在力挽狂澜的刘谌身上,看到些许希望,趁此机会劝进。

    可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虽是姜维众人的想法,但却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蜀汉皇族,虽然全部遇刺,但并不是没有幸存者,而且这个幸存者分量还极为重要,若论辈分乃是刘禅的兄弟,刘谌的叔父——鲁王刘永!

    刘谌虽暂时监国,但却从还未上过早朝,一切事务都暂时依托尚书令交与自己处理。

    刘谌作为一个饱读史书的穿越者,心中比谁都明白,现在的蜀魏的平静,不过是更大的暴风雨降临前的平静!如若不乘此时机,建立一个稳定的内部结构,那么下次再战,就一定会有心怀异轨的人影响全局!

    之前一直推辞的刘谌,所以在司马炎带领大军撤回关中后,刘谌便以监国之名,第一次上早朝。

    翌日。

    在崔氏的催促下,睡眼朦胧的刘谌不习惯的顶着困意起床,在萧冀的护送下,率先抵达议事殿,等待大臣们的到来。

    刘谌百无聊赖的坐在殿内,正放空脑袋时,一个小内侍却凑到近前:“殿下,这是朝中大臣的名单。”

    刘谌接过名单,看着详细无比的名单,有些诧异的抬头看向眼前小内侍道:“你叫什么名字啊?看你年纪尚小。这名单又是哪里来的?”

    “回殿下,小的名叫句正,今年十六岁,原先是太子殿下内侍,这名单是太子殿下嘱托小的交与殿下。”

    说到太子刘睿,句正有些哽咽。刘谌看着名单上龙飞凤舞的字迹,亦在心中对刘睿感慨良久。在被困时,敢于铤而走险,将太子印缓尽数送与自己,成为自己手中监国,以及未来登基最大的筹码。

    单这一点,刘谌确实占了刘睿不少便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朝议事的大臣们,在姜维的带领下,一起步入堂内。由于刘谌只是监国,众臣也只是略微弯腰已示行礼。

    刘谌是留了心眼的,从这班大臣入堂时,便暗暗数下人数。发现今日到场的大臣,除了当日被诛杀于常勖府上的,还有十几位没有到场,到场的大多是脸熟之人,也就是荆州派的二代、三代!

    刘谌看到这里,心中暗自明白,有人在背后搞幺蛾子。

    “句正!”

    “小的在。”

    “点名!”

    “是!”

    待小内侍句正,将名单点了一圈后,确实有十三位大臣未至。

    领头的姜维,以及刘铮听到后,都不由皱皱眉,但上座的刘谌却并未发作。

    “好了,诸位有事便奏吧!”

    “殿下,臣有要事相商!”

    刘谌话音落下,立在百官之前的姜维率先拱手而奏,刘谌心中明白,姜维这么正式,可能是要在朝堂上劝进登基!

    “大将军何事?”

    “古言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今先帝遭国难,外敌吞环伺吞我大汉疆土!为扶汉室江山,臣斗胆请殿下继先帝之遗志,祭祀宗庙,上告天地,登九五之位,重整大汉江山!”

    “请殿下登九五之位,重整大汉江山!”

    不待刘谌发言,堂中众臣一起跟着姜维跪倒在地齐声劝进。

    刘谌亲自将姜维从地上拉起,并请重臣起身。

    “诸位速速请起!虽言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如今先帝才逝,皇室遇害!外有曹魏虎视,内有狼狈为乱!国家大难,百姓困苦,本王得大运,方得诸位忠臣及天下百姓之垂,暂监国家之事务!惜,本王寸功未立,尚不敢于此时登九五之位!”

    “这......”

    因刘谌话音所愣住的,不止是姜维身后的荆州派文武众臣,就寥寥无几的益州派官员,此刻也有些吃惊。

    “诸位卿臣,本王在此立誓!汉中新失,一日不取汉中,以洗先帝之耻,告慰宗庙社稷,本王一日不思九五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