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国庆假期7-聊天、打屁、吹牛逼
回到座位,餐桌旁又多了一位中年男人,正跟姑妈客套。这时赵磊和赵智勤拿着饮料也回来了,给每个人一瓶。赵智勤跟来人打了声招呼,看来是挺熟的。这位是文艺中心影视部的一个领导,赵智勤这次就是过来找他的,有一个电视剧的项目和央视合作。
杨皓轻抿着手中的饮料,小声问妈妈“咱们什么时候走?”“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刚吃完饭。过会儿去逛逛商场,给你和你哥哥买几件新衣服。”妈妈回答道。
杨皓皱了皱眉头,有些不耐烦的说“”“我说过多少次了,我有衣服,不用给我买。”妈妈立马就呛回去:“那你怎么天天裹着校服不换呀?”杨皓一听妈妈又拿他穿校服说事,不高兴地说“校服怎么了?我喜欢穿校服,你知道校服有多大作用吗?”“有什么作用?丑死了,每次带你出去别人都以为我孽待你呢。”妈妈一提这个就火大。
杨皓不想在公共场合跟妈妈争执,于是放缓语气说“妈,我穿校服,第一,是我喜欢,这证明我青春年少,第二,这是国家给我的身份证明,就好像警察、军人等等,是身份证,是保护色。第三,我穿校服在很多方面对我来说是享受国家给予的福利和便利,这么说明白吗?”其他人也不聊天了,好像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
姑姑皱了皱眉头,带着些许疑惑的语气说道:“青春年少,这还用你说吗?就算不穿校服,大家也能看得出来啊。至于身份证明,那怎么能跟穿制服的比呢?福利待遇无非就是坐公交车和公园门票之类的,也不至于每天都穿校服吧?”妈妈在一旁附和着,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就是啊,给你买了那么多衣服,也不见你穿。”
杨皓一脸严肃地说:“这可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一身校服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妈妈笑着说:“你才多大,还多年经验?”杨皓面无表情地回答:“好吧,那我给你们举个例子,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曾亲眼看见一个成年人与一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吵架,甚至要动手打孩子,然后警察当场直接开枪击毙了他,都没有询问。连开了好几枪。其实是那个孩子淘气弄坏了那个男子的物品。”说完看着大家。
见大家好像不理解,甚至妈妈说“你举得这个例子也太极端了吧。”杨皓耐心解释道:“这其实是个保护优先的问题。比方说,我在美国公共场合,同样拿枪和成年人对峙或对射,警察到场后,通常会首先瞄准成年人,不会立即去判断谁对谁错。这样理解了吗?”他发现大家依旧显得有些迷惑,显然没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确实难以有切身体会。
于是,杨皓换了个角度继续解释:“我们来说国内的情景。假设我在公共场所与一个成年人发生冲突,警察赶到后会先控制谁呢?周围的旁观者又会倾向于支持哪一边?”经过这么一说,大家开始思考起来,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保护学生。
姑姑不再跟杨皓掰扯,想起之前那个话题说“你为什么说学香港就是跟臭棋篓子下棋?”杨皓答非所问的说“咱们什么时候走。”“你姑问你话呢,怎么这么没规矩啊,不礼貌。”妈妈责备道。杨皓瞥了一眼妈妈,反驳说:“这怎么就不礼貌了?我只是觉得姑姑的问题不值得回答,答案已经显而易见,难道我还要重复一遍吗?”从杨皓的语气中,人们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对香港的轻视,这让在场的人感到些许困惑。在当今时代,不仅仅是对美国和西方,亚洲的韩国、日本、台湾以及香港都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杨皓的这种态度似乎与时代的潮流不符,显得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姑姑微笑着向一位女同事挥手致意,并示意她坐到旁边的空位上。随即开口道:“分享一下,智勤现在香港工作,你的话或许对他有启发。”然后转头向那位同事介绍说:“这是我的侄子,杨皓。”接着指向赵磊补充道:“还有我儿子赵磊,国庆假期刚从美国回来的,你认识。”杨皓和赵磊都彬彬有礼地向那位同事问候。
紧接着,杨皓半开玩笑地抗议道:“我真的说了,下午我们能不能不逛街啊?”他的妈妈似乎立刻有些生气,但姑姑及时安抚道:“那就算了,不愿意逛就别去了,我和你妈妈两个人去好了。”赵智勤也跟新来的客人打了个招呼,并轻松地对杨皓说:“说说看,也许我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尽管大家都不太相信一个年轻人能提出什么有见地的意见,气氛却依然保持着融洽。
杨皓一听到不用陪着逛街了,顿时感到一股精神劲儿涌上心头,原本慵懒的身体也变得充满活力。眼前的赵智勤也给他一种亲切感,他好奇地打量着赵智勤,然后问道:“您主要是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影视剧制作。”赵智勤简洁明了地回答。“那咱就说影视剧。”杨皓刚要说点什么,却突然被妈妈打断。“你一个小屁孩知道什么?别胡说。”妈妈皱着眉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她担心杨皓年纪还小,不懂事,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让人笑话。
半天没说话的赵磊打断了妈妈的话,因为哥俩平时聊天的时候,杨皓表现出对文娱行业的专业见解。“舅妈您让杨皓说说,闲聊吗,他们的社会课有时候会做些行业调查什么的。“赵磊说完示意杨皓接着说。大家挺好奇,美国中学都学些什么呀?一个中学生还还有这些功课。
在注意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杨皓便开始解释:“我只是随便提一嘴,毕竟这个观点如果依照咱们国家教育体系,可以算作我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一个社会调研成果。可能我的看法不是面面俱到,但我相信大体的趋势和框架是正确的。”看到没人提出异议。
他继续说:“您是从事影视剧制作的,对吗?”他转向赵智勤,后者点了点头。“那我们就聊聊影视剧吧,我们以成败来判定高下,您认为哪个国家的影视作品最出色呢?”在他等待赵智勤回答之前,影视部的领导插话了:“显然是美国。拿电影来说,美国每年的电影产量虽然只占6.7%,但他们却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这位领导显然对此领域非常了解,杨皓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认同:“您是懂行的。我的调研数据显示,如果包含电视剧在内,这个比例还要更高。”说完,杨皓又转而看向赵智勤,问道:“既然有更优秀的榜样可以参考,我们为什么还要去香港学习呢?我之前的话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等大家反驳。
大家一琢磨,确是这个理,可是又觉得哪里不对。这时新来的女同事问姑姑“之前说的什么?”姑姑说“这不是在跟小赵聊他在香港的工作学习情况吗,我侄子说在香港学习就是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姑姑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女同事对杨皓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你的看法有些偏颇。香港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国家的,我们与香港有着共通的文化根基,是紧密相连的。而欧美虽然发达,但和我们文化上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香港的经验。”她的话得到了在场众人的认同,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感。
杨皓作为穿越人士,当然知道后世香港是什么德行,于是说道:“谁给您说香港跟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他这一句话,立刻引来大家七嘴八舌的反驳。
杨皓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先别急着发言,等他说完再讨论。等大家安静下来,杨皓接着说道:“香港以前的文娱产业为什么发达?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解放后,大量文艺工作者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台湾。这促使了香港文艺的繁荣发展。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电影事业成为了华语电影的新中心。到了九十年代,香港的乐坛也超越了台湾,使香港成为了华语文化圈最有影响力的地方!香港文娱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当年上海等地的文艺人员逃到香港,才促使香港成为了华语文化的中心。
你们年纪都比我大,应该更清楚这段历史,我了解的没有错吧?”“没错,但你说这些正好说明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吗?”领导发问道。
杨皓没有直接回应领导的问题,转而把话题转向了赵智勤。他问道:“在香港,您有没有感觉到自己遭受到歧视或者被排斥呢?”面对这个提问,赵智勤显得稍微局促,露出了一抹微妙的尴尬笑容,并略带窘迫地回答:“毕竟不是熟悉的地方,这种感觉是避免不了的。”杨皓接着说道:“没有必要去解释,也不需要帮他们找借口,这其实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被称为‘皈依者狂热’。”“什么是‘皈依者狂热’?”就在此时,母亲插言,打断了他的阐述。
赵磊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久,知道这种社会现象在美国新移民群体中非常普遍。于是解释道:“皈依者狂热”一词源于宗教领域,指的是后来皈依的教众比生于信教家庭的教众(老信徒)更加虔诚或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现在,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和分析一些敏感的社会、历史、政治现象,聚焦在身份认同上。比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融入某个社交圈子,而过度模仿该圈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甚至表现出过度的热情和痴迷。”说完看向杨皓。
杨皓继续向妈妈解释道:“这几乎是所有被殖民过的地区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香港人受到殖民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的教唆,地域主义和政治偏见不断加深,导致香港与国家的关系疏远,甚至产生排斥情绪!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证明自己的高等,他们必须贬低自己的祖国,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说完看向妈妈。
面对与自己所受教育和官方宣传不相符的事态,妈妈感到难以接受。她含糊地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可能只有少数人是这样吧。我们应当把他们看作同胞,毕竟在金融危机时,国家给予了他们那么多帮助。”但杨皓不同意,他摇了摇头,反驳说:“并不是少数,实际上很多。很多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华人,甚至那些海归派,都自视甚高,这导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高华’,用来描述那些海外移民以及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返回国内的群体。”这个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认为出国的人更有能力,国外的教育或生活品质要优于国内。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杨皓觉得自己难以融入社会,因为这种固有的观念让他感到格格不入。对此,他感到无法改变,因为这已是社会的普遍态度。
观察到妈妈的反应,杨皓忽然意识到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过于善良,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帮助了自己的人会充满感激,即便那只是一些常规的商业交易。因此,立刻向妈妈解释道:“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寄宿在赵磊姑姑家。您不必对此表示感激,也不必担心欠她什么人情。我已经支付过费用,而且付得比通常的还要多。”大家听了一脸惊讶的表情。
妈妈的脸立马阴沉下来,刚要发火。赵磊马上安抚了一下说“这就是你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执意独立居住的理由吧。”而杨皓,则用一种近乎刚毅到无法反驳的坚定语气作出了回应:“没错,我实在是受够了那些自命不凡、高高在上的所谓‘高华’。你也清楚你那位姑姑是什么屌样。”话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即便是粗鲁的字眼也毫无顾忌地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