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文娱圈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过大年

    第二天一早,跟着父母来到公司。三叔已经到了,说回家都挺积极的。看到杨皓,上身羽绒服,牛仔裤,脚蹬雪地靴。

    一脸喜色的打招呼“皓皓,好长时间不见了,长这么高了,跟你爸一样高了。”上次见面还是杨皓刚从国外回来在家里聚了一次。杨皓也赶紧打招呼“三叔,这次我跟你一起回去。”边说边一起进办公大楼。

    俩人跟在父母后面边走边聊天,“你也今天回去,不跟你爸妈一块走?”三叔说着问爸妈“嫂子,皓皓今天就回去?”

    “啊,是,他非要今天就回去。”妈妈有些埋怨的说道:“回去净添麻烦。”

    “那我问一下家里,看收拾好了没。”说着三叔拿出电话开始打电话,

    一会电话通了,三叔问到:“大哥家里收拾好了吗?皓皓今天回去,你把被子拿出来晒晒。把锅炉烧着吧,嗯,上午就到家了,记得做着饭。”

    说完挂断电话,对杨皓说:“家里收拾好了,被子晒晒,晚上就能睡。”上楼,拿上年货,什么烟酒糖茶,各种坚果,水果。妈妈给分好了,二爷爷家的,三爷爷家的,还有七个叔叔,每家都有。

    然后多加了一份自己家的,装上车,满满当当,告辞父母,踏上回家路。

    四个小时车程,杨皓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老家。中午在在三叔家吃了一口,把拿回来的年货给大家分了分。

    他家在村里也算大家庭了,二爷爷家四个儿子,三爷爷家三个儿子,都成家单过了。北方没有南方那种家族概念,只算自己近亲,不过杨姓在村里不少。

    吃完饭,回到杨皓自己家的老宅子。一溜十间大北屋,分两个院子,西边院有个西配房,东边院子有个东配房,中间院墙隔开,留了个小门,方便通行。

    杨皓住东院西面,以前奶奶在世时,杨皓就住这个院子。五间北房,西面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东面三间,一间卧室两间客厅。

    几个婶子帮杨皓把东西整理好放到卧室,在大客厅里摆上烟,糖果。二爷爷家里,三爷爷家了,包括几个叔叔婶婶还有孩子都来了。

    一大家子几十口子人,把屋里塞了个满满当当,杨皓一边忙着招待,一边回大人的话。晚饭在二爷爷家里吃的,没让杨皓起火。

    晚上,杨皓躺在床上,儿时的感觉重新回来了。家里的家具电器包括厨具都挺全的,房屋也很干净,看来虽然父母不常回来,但也经常收拾打扫,没像有的房子几年不住就废了。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在中国农村,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有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炖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尤其是这个年代,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不像后世,资本和权力的结合,为了把农民赶到城里买房子,村里的学校都没了,村里就剩老人了,很多习俗和传统都没了。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村里也变得热闹起来。

    杨皓每天在家接待村里乡亲,不管是一个姓的还是跟大人一辈的,都会过来看一眼,问一下。这可不是那种‘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城里,这里是农村,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也没城里人那么世故。

    杨皓的儿时同学玩伴也陆陆续续找他了。

    杨皓列了个采购清单:

    腊月二十三,跟着大叔叔和婶子去赶集,要买两对灯笼、香、蜡烛、门神等,杨皓虽然知道过年需要什么,但具体数量不知道,所以要跟着行家,也就是大婶子去。

    二十四,买各种颜色的纸,对子用的,花联用的,烧香用的。

    二十五,买了一车烟花炮竹,多少年都没放过了,这个必须多买。

    二十六,鸡、鱼、猪肉、牛肉等等各种肉类准备好。二十七,米、面各种蔬菜买好,村里人送了不少。

    等到二十八爸妈回到家,看到的是几个婶子在给蒸馒头,包子、糕窝,豆馅馒头,糖三角等等,种类繁多。

    以前爸妈过年都是几个叔叔家给送点,他们自己不做。这次回来看到的就是自家在做,跟奶奶在的时候一样。

    忙活了整整一天,才算把过年需要的馒头什么的做好。父母住西院,晚上家里又来了一大群人,都在父母那里。

    杨皓这里是几个婶子剪花联,叠元宝,各种烧香用的,一直做到很晚才弄完。

    第二天一早,杨皓先把暖气通开,今天就不去叔叔家吃饭了,开始自己做饭。打开煤炉子,熬上小米粥,办几个小菜。等做好了喊爸爸妈妈起床吃饭。

    等爸妈坐到那餐桌边上的时候,那小米粥已然是熬好了给端上来喽,还有好几碟农村自个儿腌制的小菜呐。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道:“儿子,你可比你爸强多了,真会过日子。”等吃完了饭,杨皓就去收拾,爸妈瞅着杨皓那忙碌的身影,把家里拾掇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的,他俩感觉自个儿跟那客人似的。

    稍微歇了会儿,杨皓就开始拾掇食材。爸妈这会儿可坐不住喽,不能真觉着自个儿是客人呀,赶忙就问:“皓皓呀,用咱做点啥呀?”

    杨皓这人干个啥事儿那都是专心致志的,一旦干起来,眼里就只有这事儿,心无旁骛的,啥别的都没有。

    听着妈妈这话,杨皓这么一琢磨,也对哈,这过年团圆呢,可不能自个儿都给干喽,一家人一块儿干那才有意义呢,这又不是工作,为了赶紧完成任务。

    于是他就开始分派活儿:“妈,您呐,把水烧上,给我搭把手。爸,您把那鱼、虾、鸡、排骨都给洗干净喽。”

    妈妈不乐意喽,说道:“我就只配给打下手呀。”“那不然咋整呢,”杨皓回呛道。这一家人就开始各忙各的,忙活起来喽。

    在2003年的春节,杨皓与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个特别的重聚。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年度庆典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象征着和谐与幸福。

    对于杨皓来说,这一年的春节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使得这辈子与父母能够聚集一堂,共同享受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快乐。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了家庭的纽带和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对杨皓及其家庭而言,这个节日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杨皓重生后,第一次重新融入家庭,开始这辈子人生,体现传统节日在维护家庭关系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这个特别的日子,他早早就开始策划和准备,他精心挑选食材,按照家乡的传统配方调制菜肴。随着每一道佳肴的完成,他的思绪不禁飘回那些年节里家人围坐一起的场景。

    记忆中的味道和温暖的气氛让他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中。这些传统的烹饪活动不仅让食物充满了家的味道,还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每一次的共同劳作都是对彼此关系的加深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要给家人一个难忘的节日体验。

    三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忙忙碌碌,杨皓制作的第一道菜,酱牛肉,制作酱牛肉时间比较长,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水中浸泡1-2小时,去除血水。排骨也一样处理方式。这两个先泡上,然后跟爸爸一起处理鱼和虾。等鱼、虾、鸡都洗干净了,爸爸又来朋友走了,杨皓和妈妈一起干活。

    鱼留两条搁那儿红烧着,剩下的都做成河北的特色:酥鱼。这虾呢,也给分成两份,一份弄成油焖大虾,另一份就清蒸大虾得了。鸡做两种,白切和红烧。

    杨皓一边忙活着一边跟他妈念叨着,他妈就在边上打打下手,说道:“这年夜饭准备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忒麻烦了。”杨皓这可是头一回自己个儿独立准备这年夜饭啊,以前都是奶奶做,他跟着打打下手。

    “可不就是有点麻烦嘛,不过呢,这就是生活呀,一家人团团圆圆地一块儿干活,这一年到头的,唠唠家常啥的,这也就是春节的意义吧,”杨皓说着就把处理好的牛肉给炖上了:“咱们在城里头那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城里更讲究效率,您有自个儿的工作,您挣了钱,去饭店消费,饭店师傅挣您这份钱,主要就是分工不一样呗。这是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没毛病吧。”忙忙活活了一上午,中午就凑合着吃了一口。

    下午一通忙活,又是剁肉馅子,又是洗菜择菜的。这饺子啊,弄了两种馅儿,一种是猪肉大葱白菜的,另一种是韭菜肉的。

    到了晚上,杨皓把那纸墨笔砚都给摆出来了,开始写对联。那时候可不像后来似的,对联都是直接买现成的。本来杨皓就打算写自家的,两幅街门的大对联,再加上六幅屋门的,包括东西配房的小对联,很快就能写完。谁成想啊,爷爷家,还有街坊邻居家的,都拿着红纸过来了,都让杨皓给写。可把杨皓给累坏喽,一直到半夜三更的才算是写完了。

    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杨皓早早就起了床。麻溜儿地就忙乎起来了,又是和面,又是调馅。等爸妈起床吃完了早饭,杨皓已然把这些都拾掇好了。

    这一家三口紧接着就开始挂灯笼、贴春联,还有花联。然后呢,杨皓就开始指点妈妈请神。一套庄重、严格,充满仪式感,还透着那么点儿神秘的程序走完,妈妈激动得都有点儿语无伦次了,说道:“皓皓,你咋会的呢?”

    杨皓挺好奇地问道:“您小时候姥姥不烧香啊?我记得在BJ也有这么一套吧,这都是我小时候瞧着奶奶这么做,跟着学的。不过呢,我没学全乎,咱们这会儿也就走个形式,还有好些个说辞我不会呢。您要是想弄明白,就去问问我那几个婶子或者奶奶,人家肯定懂行,得嘞,还有啊,这才一半儿程序呢,待会儿上供还有呢。”

    妈妈有点儿不好意思,说:“你姥姥也烧香,可我小时候没留意过这些个。等会儿去问问你婶子去。”说着,俩人就进了屋,开始包饺子喽。

    两种馅料,每种都包了满满一盖子。一上午忙得马不停蹄,直至中午时分。爸爸负责烧火煮饺子,今天的这顿饭打算使用柴火灶,这些东西杨皓都已然准备妥当。

    杨皓还为妈妈备好了香,并告知妈妈针对哪个神灵应使用哪种香,以及相关的先后顺序等等。上完香,爸把饺子煮好了,这第一碗有讲究。必须用碗乘,然后放一双筷子,然后按照上香的顺序举一举,这就算给神灵和祖宗上贡了。

    杨皓一家人按照农村的习俗,紧着忙活,把该干的事儿都干完了。这家里头,每个角落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叫人瞅着心里头就那么舒坦。这时候,就听外边儿的动静也越来越大,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地鞭炮声,听着就跟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的,这是在跟大家伙儿说,新一年就要到了。

    杨皓从屋里头拿出事先精心挑选好的鞭炮,他这一通忙活,可把他妈给瞅迷糊了,就问他:“不是都得凌晨十二点放鞭炮吗?怎么这就开始了?”杨皓微微一笑,耐心地跟他妈解释说:“咱们这是请完了神之后的头一回庆祝,得感谢神明一年来的庇护。等会儿夜里的鞭炮,那是为了辞旧迎新,驱除不祥。”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把鞭炮展开,挂在院子里晾衣服的绳子上。

    挂好了之后,他就对着妈妈喊道:“您上屋里去,我这就要点炮了。”妈妈微笑着进了屋。杨皓点着一根香,小心翼翼地凑近引线,就听“嗤”的一声轻响,这引线就被点着了,紧接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一场急促的雨点儿,敲打在铁皮屋顶上。

    这声音越来越大,震耳欲聋,鞭炮里的火药变成了舞动的火花,绚烂地绽放在夜空中。一家人坐在温暖的屋里头,窗户上映着外面烟花的光辉。

    桌上是一大盘刚出锅热腾腾的饺子,馅料鲜美,皮儿薄厚恰到好处。大家围坐在一起,夹起一个个香喷喷的饺子,沾点醋,细细地品尝着这团圆的味道。

    这时候,就听外边儿的寒风和炮仗声,好像更增添了屋里头的温暖和喜悦,这一刻,对于杨皓一家人来说,幸福就是如此简单而纯粹,是家的温馨,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一年的希望与期待。

    晚饭是杨皓准备的团圆大餐,一家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吃完饭,爸爸收拾餐桌,杨皓陪妈妈上香布蜡。忙完这些,春晚开始了,欢声笑语从每家每户传出,看着春晚,杨皓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直到妈妈惊喜的拍着杨皓说:“皓皓,这不是你写的歌吗?”杨皓才回过神来,电视里阎维文正在演唱《母亲》这首歌,这是他重生后在国内引起的第一个变化。“好听吧,”杨皓回应着妈妈:“这首歌没想到上春晚了。”妈妈一脸骄傲的表情说:“我儿子真棒,你怎么没跟妈妈说。”爸爸也与荣有焉的表情。

    钟声响起,杨皓放完鞭炮,除夕夜团团圆圆,高高兴兴过去了。初一起五更,吃完饺子拜年。大家开始走亲访友,杨皓家里没什么亲戚,去一趟老舅家(奶奶的娘家)就完事,姑姑是初二回来的,回娘家走亲戚,上坟拜祭先人。

    杨皓对上坟特别重视,他一直觉得自己重生是不是奶奶帮助的。一直玩到初六,杨皓一家返回京城。本来杨皓想自己在老家待着,妈妈说什么也不让,怕他玩疯了,就这几天每天不着家。无奈只能一起回来,随行的还有一只狗,一只猫。

    农村的狗呀猫呀是没人圈养,都是在外面跑着,谁家有剩饭剩菜就吃。这两只每天在杨皓家蹭吃蹭喝,结果妈妈养出感情了,觉得自己走了没人管,可怜。这两只也是没主的,就带回来了。